世界上的五种安慰主义( comfortism) 司徒

世界上的五种安慰主义 司徒

我查过牛津字典,“安慰主义”这个词根本不存在。
那么,我就干脆自己创造一个新词:Comfortism(安慰主义)。

什么是安慰主义呢?
我给它一个简单的定义:当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没有意义的时候,我们找出一种方法,能够给自己安慰,让我们能够活下去。

在人类的历史里,这样的安慰至少有五种。

宗教的安慰最直接,它来自一个最高无上的神。神告诉我们:生命不是随机的,痛苦有理由,死亡不是终点。天堂、来世、因果,这些都保证了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宗教维护了自由意志。如果没有自由意志,人就无法做决定,也就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宗教通过神支撑了这一点。同时,人类去做伟大的事情——行善、牺牲、创造——需要一个永恒的生命来支持,因为背后有神的力量,让有限的生命也能承载无限的价值。

科学不是宗教,但它同样给人安慰。它告诉我们:自然界有规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今天解不了的问题,明天也许能解决。科学的信念在于:规律是存在的,早晚会被发现。通过证伪、重复、理性的方法,人类能一点一点逼近真理。这种信念让人相信:虽然宇宙可能没有最终的目的,但至少它是有秩序的,而秩序本身就是安慰。

叔本华说过:“人生是痛苦。”在他看来,欲望永无止境,满足后是无聊,不满足是痛苦,最后只有黑暗。可是,他仍然留给我们一点安慰:同情心,因为“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础”;音乐与艺术,因为它们能让人暂时超脱意志的折磨,获得片刻的慰藉。他的安慰方式是悲观的,但至少让人在痛苦中找到一点温柔。

尼采说:“Amor Fati —— 爱命运。”他提出“永恒回归”的思想实验:有一天,一个恶魔对你说,你这一生,包括所有的痛苦和喜悦,都要一遍又一遍、无限次地重演。大部分人听到这样的消息,会觉得是诅咒。但尼采挑战我们:能不能对这样的人生,仍然大声说“是”?如果能,那就代表你真正拥抱了命运。尼采的安慰,是一种英雄式的乐观:即使世界荒凉,也要像野马一样奔驰,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意义。

加缪说:“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在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被罚每天把一块巨石推上山,石头又滚下来,永无止境。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荒谬惩罚。但加缪说:西西弗斯仍然可以选择以清醒的心态去推石头,他仍然可以在荒谬里找到尊严。他的安慰是:不必美化,也不必丑化,既来之,则安之,把每天过得更好。

这五种,就是我所说的“世界上的五种安慰主义”。宗教给我们神的安慰,科学给我们规律的安慰,叔本华给我们同情与艺术的安慰,尼采给我们勇敢与永恒回归的安慰,加缪给我们清醒与反抗的安慰。方式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当生命没有明确的意义时,人总要找到某种安慰,才能继续走下去。也许,这是人类最真实的需要。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