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母上大人发来一个视频,感慨说“怎么看博物馆看出仇恨来了?” 视频博主在大英博物馆转了一圈,发现了很多中国文物,就痛哭流涕,大骂欧美国家是强盗,我们国家的好东西都被他们偷来了。最后一句总结—这是中国人的宝贝,期待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视频下面的评论区,也充斥着一片打打杀杀的声音—“怎么抢过去的就怎么抢回来!” “是中国人就咽不下这口气!” “我们国家富强了,必须把我们的宝贝送回来!”
《逃出大英博物馆》网剧片段。图片出处:https://www.sohu.com/a/718544381_222493
记得我第一次去山东省博物馆(老馆)的时候,馆门口还摆着几个牌子,其中一个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要小瞧这个牌子,博物馆确实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如何教育出痛苦和仇恨的呢?在痛哭流涕地大骂一番之前,我们能否先把情绪放在一边,安静片刻,让历史说话—let history talk。
根据中国文物协会的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中南亚等国家与地区。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防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的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约有167万件, 海外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这个数目的十倍。中国文物大规模的流失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几个不同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清朝末年,标志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遭毁坏和掠夺的中国文物主要是宫廷收藏和当朝大量的珍宝器具。据圆明园学术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流失海外的文物估算有100万件。但据史书记载,清朝的每个宫殿、园子都有一份《陈设清录》,上面登记着每间房屋的家具摆设、墙上挂件、古董珍玩等。至今为止,圆明园的陈设清录始终没有发现,因此,当年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了多少,并没有准确的数目。
圆明园谐奇趣主楼 恩斯特·奥尔默(德国)1873年拍摄。图片出处: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view&aid=6287
第二个时期是1931年至1949年。战乱导致中国文物第二次大规模流失海外。根据日本官方统计,被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有360万件,相当一部分是珍品、孤品。同一时期,混乱的政局也给盗墓带来极大的便利,各地割据势力、乡绅、古董商人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内外勾结,导致大量的汉墓文物、青铜器等被贩卖至海外。迫于时局,许多大家族、大收藏家也纷纷在这一时期移民海外,并带走了他们大量的重要收藏。
日军掠夺文物 图片出处: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53151
第三个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相比之前两个时期中国文物大规模的流失海外(迁移),在这个时期,中国文物在自己的发源地遭到最惨痛的损坏和销毁。在破“四旧”过程中,全国上下总共约有1000多万人家被抄。按周恩来总理的说法,上海“抄了十万户资本家” ,而北京市有11.4万户被抄家,仅抄走的古籍就达235万多册,瓷器、字画、古典家具三项近400万件。国学大师、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后来回忆道:“他们(红卫兵)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最后是一声号令,把我曾祖、祖父和我父亲在清朝三代为官购置的书籍和字画,还有我自己保存的……统统堆到院里付之一炬。” 讽刺的是,没有被破坏掉的“四旧”文物被某些高层领导人占为己有。据北京文物管理处文物工作人员事后写的揭发材料,林某、叶某拿走字画1858件,古籍5077册,笔134支,纸1451张,本159本;陈某拿走文物432件,字画127件,字帖301册,古籍5355册,笔159支,纸13卷,本4本……这些被掠入私囊的无价之宝在文革之后,去向成谜。
图片来源:https://www.*****/2015/0723/588359.html
最后一个时期是80年代初至2000年初。从阶级斗争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的转变,对国人的冲击何其巨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什么是“真理”—前无信仰引领,后失道德传承,发家致富就成了“真理”。在这样“朴素”的欲望面前,中国进入一个”全民淘宝“时期,大规模的文物走私和文物盗掘等犯罪活动都出来了。霍政欣著《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写道:“文物走私愈演愈烈,以至于有专家惊呼:‘单从文物数量上看,疯狂的文物走私,使得中国人几乎每年都要失去一座故宫。’......有专家甚至指出,我国十余年来追索回来的文物,还比不上几天内从海关流出的文物......不论是文物管理部门,还是公安部门,均存在疏于管理或执法不严的问题,甚至知法犯法、监守自盗,文物执法环境亟待改善。2011年故宫博物院连续爆出失窃、文物受损、违规开办会所等丑闻,令世界震惊,而时常传出地方官员和警察与盗墓分子相勾结的内幕更是触目惊心……不少地方,甚至出现武装掩护走私文物。” 这一时期大量的珍贵文物被贩卖至香港、台湾和海外,确切数量有多少,恐怕永远无解。
《长江万里图》局部 王翬(清)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长江万里图》上留有王翚自题,描述了他创作这幅画的缘起—“曩客金陵,过周司农读画楼,见燕文贵《长江卷》,皴染精细,结构缜密,为海内第一墨宝。摩挲把玩,神游于空明万里间。三十年来,南帆北习,奔走不遑,一念及,为之心醉。戊寅秋,自长安南返篷窓多倦,追拟其意,而树石峰峦,参以巨然叔明如图。江村景物,逐旋塡札,几于笔写尽,致及抵家,凡七阅月而成,颇指腕间风规犹在,但年迈学荒,不足富赏音者卧游之一助也。康熙岁次己卯。九月上浣熊。海虞耕烟散人王翚识。”
王翚出生于常熟,历史上被认为是清初六家之一。由于他非凡的画技,王翚被康熙皇帝选为御用画师,并主持一项巨大的绘画工程。1699 年,王翚在完成侍奉后从北京乘船返回家乡,悠闲地欣赏沿途的风景。此后,王翚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手卷画。他本人从未游历过长江全程,而他在画卷中所绘制的长江沿岸的山峦、渡船、渔人、村庄、寺院以及历史遗迹,富含了艺术、历史及文学典故,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想象之旅。
这幅画作在完成之后,便开启了它自己的旅程。它在藏家中流转,历经150年的时间,来到19世纪北京博古斋。在那里,清廷高官两代帝师翁同龢(1830-1904)看到后被深深吸引。他不断造访博古斋、观赏此画,最终决定用本来计划购置新房的400两白银买下了这幅画作。这幅长卷立刻成为翁同龢最为珍贵的财产,在他的家族中从父到子、代代相传,直至他的五世孙翁万戈。
翁同龢 图片出处: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342901
《长江万里图》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展出时还展示了这幅画卷的定制卷匣,上面题有翁同龢的诗跋:“长江之图疑有神,翁子得之忘其贫。典屋买画今几人?约不出门客莫嗔。” 1948年,因预感内战将起,为避战火,翁万戈将家藏尽数打包,带到了纽约。后来他在波士顿北部的半山腰上,选地建屋,专门安置这些藏品。定居波士顿的翁万戈把毕生的精力倾注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上。他本人也成为全美最大的中国艺术品私人收藏家。有人曾问他为何不把这些珍贵的家藏捐献给中国的博物馆,翁先生说,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文物在战火中和动乱中所受到的洗礼,权衡利弊,他认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对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能力更让他放心。
翁氏家族书画收藏展 图片出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作为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学徒,我为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点赞,也真诚希望在海外看到的这些珍贵的中国文物能够有机会重回故土,让更多的同胞可以亲眼目睹这些传承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的文化瑰宝。同时,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脆弱的、无法复制的。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帮助我们学习明辨是非、权衡利弊。这些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应该如何保护,如何管理,又将会以怎样的形式返回故土,我们且安静片刻,让历史说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