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一侃中国出口瓷

来源: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2021-04-02 09:11:2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843 bytes)

说到古代中国陶瓷器物的收藏,中国出口瓷的历史绕不过去。在综合了大量的文献和专家们的论述后,中国出口瓷的过往基本上可以被归纳和简述如下。

中国出口瓷(Chinese Export Porcelain),就西方国家和地区而言,主要是指由中国生产制作的一系列专门为出口到西方而设计和生产的瓷器。这些瓷器在16世纪到20世纪的50年代之间(几乎)专门出口到欧洲以及后来的北美,并曾经是欧洲瓷器制造商所模仿的样板(参见本人之前的博文:“欧洲18世纪的中国风”)。而出口至非西方市场的商品是否受该术语的涵盖取决于所描述的物品上下文。比如,Chinese Export Porcelain通常不被用于描述那些在元明时期生产的反映伊斯兰味道、满足伊斯兰饮食习俗并出口到中东和中亚的大盘陶瓷器,虽然那些瓷器产品对中国来说也极其重要,因为它们推动了中国青花瓷的发展。那些个呈大盘形制的龙泉窑产品在西方对瓷器的定义中也大多不被认为是瓷器。

在中国的陶瓷商品中,特别是在早期,因为要减少因运输而引起破损的原因,主要是以花纹装饰相对简陋、质地厚实和坚固且较为粗糙制作的重型器物品为主。当然,当时的客户总体上有着较为简单的实用需求也促使了当时的陶瓷制品具有那样的性质。中国出口的陶瓷可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但当时以青瓷为主,主要出口到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南亚),但不是欧洲。目前在拍卖市场偶尔可以看见有来自中国唐宋时期的陶瓷物件拍卖,它们往往都是后来经转展后被收藏到西方欧美地区而出现。比如本人就收藏着一件唐代的有青花点缀的六系乳钉纹大盖罐(以后会专门发文介绍)。这些商品与后来的在17-18世纪时期设计和生产的那些精美的并且呈蛋壳质地的薄型细致装饰器物没有相似性。在讨论中国的陶瓷工业时,其它的一些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市场的中国瓷器商品和类型(如大约在1575-1625期间的福建漳州窑瓷器(Swatow Ware)和在17世纪的由景德镇窑生产的天启瓷器等)很可能还是会被描述为中国的出口商品。但源自于西方的很多讨论往往只是指针对输往欧洲的商品。

一般认为,在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中国瓷器很早就开始有出口,如宋代的湖田窑影青釉瓷和青白釉瓷,元代的青花瓷以及龙泉窑青釉瓷等等都是实例。然而,瓷器开始真正出口至西方并有稳步增长的状态还是等到了1517年葡萄牙商人抵达广州后才逐渐发生。首先在1511年,葡萄牙人入侵了马六甲王国(今属马来西亚),不久后就在澳门设立了贸易点;随后自1557年以来,葡萄牙人租赁了澳门,使得澳门变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殖民地)。1596年,另一个欧洲的海上强国荷兰人侵占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西北部的万丹(Bantam),并赶走了在印尼的葡萄牙人。然后在1598年,一支由8艘船组成的荷兰船队航行到远东地区。此后,属于英国政府的英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599年,但当时主要应付在印度地区的贸易;而属于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于1620年在万丹成立。到了1698年,第一艘法国船只也与远东地区开始进行贸易。著名的以开光图案为特点的克拉克瓷(Kraak Ware or Kraak Porcelain)就是出现在当时的大量出口到欧洲的瓷器。“克拉克”(Caraak)一词原意是葡萄牙语里描述巨型商船的意思。在1604年,荷兰人截获了葡萄牙商船,將所得的船上装载的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在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使得此类瓷器誉满欧洲,被称为克拉克瓷。据说,在163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執行官向中国商人去信,就指名要求订购克拉克瓷。

后来,为区分不同时期的器物和便于描述,“克拉克瓷”就包含了从明代万历以后,一直到明末清初的转折期(也可能包括清代康熙时期早期)这段时间里中国所出口到欧洲的所有陶瓷器物。起初,向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商人出口的瓷器都是青花瓷,器型大多是中国产的原型。然而没过多久,贸易国就开始订购更吸引欧洲口味的纹饰和器型。商家会向中国陶工提供木制模型,以及银器、石器、陶器等实际欧洲物品,以中国瓷器复制。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显示,早在1639年,大约25000件物品的订单是按由荷兰人提供的木材模型而制成。

1699年,清康熙黄帝为增加对外贸易开放了广州港,英国人首先在珠江岸边建立了第一家商行。紧随其后的商行是1728年的法国人、1729年的荷兰人、1731年的丹麦人、1732年的瑞典人,以及奥地利人、俄罗斯人、印度人、亚美尼亚人、西班牙马尼拉公司等,最后加入的是1784年的美国人。这就是被称之为“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广彩瓷”从那个时候起也就随之而出了:景德镇生产的部分釉上彩绘瓷器被移至广州按客户需求而加工生产,比如出现了专门为欧洲贵族及家族定制的“徽章瓷”,用色浓重艳丽的织金彩瓷等,并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质量的顶峰。以后随着朝代的衰弱而每况愈下,但广彩瓷器的制作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延续。

如今,很多中国出口瓷器的保存状况近乎完美。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运往欧洲主要国家的瓷器数量很多,而在1784年之后直接运往美国的数量也很多,价值以数百万元计。在美国的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 War)(1775-1783)以及第二次的独立大战(War of 1812)(1812-1815)后,从中国来的瓷器进口到美国迅速增加。而在欧洲,其贸易额则在19世纪呈直线下降,因为在1853年的清朝政府平叛太平天国叛乱期间(1851-1864),景德镇窑口几乎都被摧毁,大部分居民被屠杀,使得和欧洲的瓷器贸易几乎走到了尽头。虽然景德镇及其窑口后来被重建,但从中国景德镇出口到欧洲的瓷器就从未再回到其在瓷器制造中的突出地位。

和欧洲贸易急速下降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工厂也已经逐渐掌握了瓷器业务。当时的中国瓷器生产商业机密主要被德国和荷兰的工匠们掌握,他们已经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各类瓷器来满足欧洲和北美客户的需求,比如品味,同时他们交货的及时性也大大提升。而若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订单向中国订货,一般则需要两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得到完成和交货。

如下照片所附是本人收藏的两种中国清代出口瓷:青花人物盘为康熙时期的物品(有修复);小碗和碟套装是18世纪时期为欧洲贵族定制的一种徽章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