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点沉思的功夫》

来源: 沙夫 2021-01-09 16:17:3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2241 bytes)
谈一点随想。
 
哲学给人最大的慧处在于指导性的原理,文学给人带来的是感受性的故事。
 
中国的哲学思想史而言,为什么哲学会一股脑地走进了唯心主义且迷性盲从的歧途----确切的说应该是神学的方向几乎没有给经验哲学留下任何的空间? 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文化,它停留在那里而没有进步。这具体表现在它在人们的的理解力上,反映在今天的具体事项中可以看得到的是----起码在人们的阅读的理解力上是不达标的。

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个还算是能读诗书的读书人竟然唯心主义与迷信混为了一谈。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生到海外来,大多数人是选择了理工科类的、或者是财经类的课程,即使是有报读文科类的,也是选择文学写作方向的。这里固然有语言方面的原因,但从也有能写出文学作品来的这一点来看,更大的原因似乎在于其背后的理解力的问题上。

在阅读上喜欢形象的小说,至多是抒情或叙事结构的散文,对于论说文则避而远之。对于写作,则习惯于直来直去,全无优雅,含蓄的空间,这倒不是说简洁胜于繁琐,而是没能意识到你的文章不仅仅是给人酣畅一时的,而是要给人以发挥想象空间的。没有理解到为人宜直为文宜曲的妙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里有一个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分野的问题。

我们的文化习惯于形象思维。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丑陋的,其实并不是如此的。要说糟粕,哪一种文化里没有糟粕的成分?中国文化的问题在于其结构性的落后。

有人说我们缺乏抽象思维的训练。但这样的锻炼----这里我将训练普遍为锻炼----是需要高度的,朴素地说也就是需要有空间条件的。缺乏锻炼其症结在于懒散的人云亦云,只去过华山没去过罗马。
 
打个比方,在阅读习惯的思路上,这样的读者在阅后一定会有这样的反应:不是让自己去思考文中所阐述的意义而是要求文章能按着自己习惯或思路写,这样的结果貌似挑剔实为泯灭了给自己一个闪现思想火花的机会,就不会再有发散思维的存在了,创见也就无从谈起了。可能忘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哲言了罢。
 
何以为人?意识复意志也。
 
懒于思考的人即使有了材料的积累,表现在思想方式的处理上,也不是复合式的而是叠加式的。这就是形象的习惯使然的。
 
为什么欧洲会产生科学?因为他们能将形象推进到抽象的领域里去,这就需要苹果树下的悟力。
 
在世界许多地方的街头都有沉思者的雕塑,这就是从感性世界进入理性世界的形象的转折点。培养这样转折的能力是需要一点意志力的----用意志力去发掘出天赋来。
 
在世界各处的许多文化都已经早早地跨越了这样的转折点。如果我们想要进步、想要超越自己,想要拥有世界一流的文明水平,那么我们就需要一点沉思的功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