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阅读的三重境界》

来源: 沙夫 2020-07-21 19:18:0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1110 bytes)
前几天在《聊聊喜欢写字的几种人---有感于读者的反馈》一文中聊过了行走在文坛上的七
 
类“笔杆子”,今天再来侃侃畅游在文涛里的三种阅读的境界。这里所说的境界主要地是指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常会有的理解方式或者思考习惯,与由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引起的被动思
 
考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一类普遍的阅读习惯是表现为喜欢在字里行间寻寻觅觅,有这样习惯的读者喜欢辞藻华
 
丽的文字、朗朗上口的句子,比喻和形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作者为其勾勒出的
 
宕起伏的情节和优雅清新的氛围中通过对每一句句子的理解来理解文章的意思,一入读就
 
会扬起情绪的风帆,思绪也就同时随着作者的笔触而一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洛阳”地一路荡漾着飙去,直至阅读完毕,在心中留下一泓快意,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
 
想----那就等入梦后到爪洼国里再去寻啦。所以揭秘的故事和调侃的辞章或形象的描写都是
 
他们喜欢阅读的对象,浮光掠影是他们可以看见的世界。还有一些因为无视或无知于逻辑
 
常识的“迷信”读者,本来就其俗不可耐的认知理解力是该另当别论的,因为他们的阅见
 
与“读”的境界根本无关,但考虑到就其通过文字所得到的快意应该还是与”穿行荡漾“者们
 
是一样有着“浮”和“掠”共同之处的,所以也就让他们在此落草归于同类项了。可以说这是
 
一群让自己的感官能享受到莫大快感的幸福者。
 
 
第二类读阅境界则是表现在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去前后贯通、上下联系着来读取文章含义
 
上的。这类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下意识地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来读,试图从作者在文章结
 
构上的安排去看懂作者的意图,因为有些老到且有深度的文章作者是秉着“为人宜直、为
 
文宜曲”的原则来排铺作文的,所以他们的文章是刻意地经过精心布局、巧妙裁剪的,一
 
个意思要分几个层次才表达完成,这些文章主要倾向于论证、分析、证明,所以有时候读
 
者还得从下文回溯到上文去回味后才幡然醒悟巧妙的伏笔用心之处,因此不把全文通读几
 
遍也确实是很难究其用意之所在的。这个类群的读者在脑子里是有着第三只眼的,往往肠
 
子里的弯弯和作者的道道一样地多,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是夹叙夹议的什么文,
 
们要看的是作者分析的过程,思想的方式和方法,所以他们的文章阅读常常是以与作者一
 
起"长风破浪济沧海"的形式完成的。这些人大概占到阅读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就阅
 
读境界而言他们是勤勤恳恳地俯身采“东篱之菊”的人
 
 
还有一类阅读者是以悠然的心态“遥看南山”的旷达者。他们以熟悉作者一贯的作风和意识
 
为自己的底蕴来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精神含义的。这些读者长期跟踪阅读某几位作
 
者的某一类著作,所以对作者的思想背景、语义所及都会比一般的读者要领会得到位。
 
们需要的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力交织而成的呈抽象思维特征的作品-----说得
 
极端些:在形式内容上甚至可以只是类似于警句,俳句或是谚语之类的短文。走笔至此笔
 
者联想起有人建议说要讲明一个道理或一件事物必需六百到八百个字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因为这要看阅读的对象。话说回头,这样的读者大概占读者市场的百分之五,至多不会超
 
过百分之十。同时应该说明的是,能这样长期地吸引某类口味读者的作者也必定是某方圣
 
神,写作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方向性,为此他们在写作上往往不会在某些细节上多纠缠,也
 
无意为一些常识性的背景多做解释,大笔一挥就直奔主题,所以在客观上也就不太适合前
 
面所述的那两种读者。这些篇章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其基本特色是在于论道,因此自然就比
 
较容易迎合擅长于“意会”一类层次读者的要求。而可以靠悟性来理解文章的基本上都是属
 
于无论是理解深度方面还是知识面宽度上比较理性化的读者,他们要寻觅的是隐藏在繁杂
 
事物背后的道理,他们愿意感受的是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泊泊而行的潜意识,
 
在阅读时这些读者对作者的言外之意常常会有心领神会的“一点通”的快感。这类读者眼观
 
六路,在理解上不会被作者的手笔所规囿,而是通过阅读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心得。他们读
 
着手上的文章,藉着作者的思路,胸中却会生成自己“一览众山小”的贯通之气,所以每每
 
只须读这么一遍心里就已对文章的涵义有了八、九分的领会和自己对由此而形成的心得的
 
十分把握。他们是思想深邃的领略者,要发现有这样意识能力的读者,只要从其寥寥数语
 
的反馈中就可识别出来。
 
 
芸芸众生各有所思也各有所取,但应该指出同样是阅读,对读者而言读什么读物、如何
 
读、读懂了多少、读后会有怎么样的收获却也会因了阅读境界的不同而不同的。“万般皆
 
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将阅读之道捧上了通向成功的黄金位,但明显的是不可能因手不
 
释卷就算是踏上了正途了。“万般”与“读书”比喻的是一种“不成功”与“成功”分野
 
的现象,但这句古训的精华之处却在于用“皆”与“惟”的对比揭示了一个如何才能成功
 
为人的定律:它通过多寡与成败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了如何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用舍多取
 
寡的境界来达到趋利避害的辨证原则。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奥秘常在不言中。所以在一般
 
情况下理性的读者通常收获会多一些。当然这样对读者的阅读境界进行分门别类也不是绝
 
对的,如同爬格子的“很少有人会是固定一种角色不变的。由于环境的驱使、心情的需
 
要、感触的多寡还有爱好的转换,人是很容易随机地碾转于不同领域的”一样,阅读者也
 
会由于环境的需要、阅读心态的转换、理解能力的变化而使自己的思维习惯、阅读爱好发
 
生变化。客观上,除了没有廉耻自觉的以外,在精神世界里有的人比较适合理喻,有的读
 
者相对而言比较适合情感,这情理之间的距离也会使人在理解的方式、方法和收获上存有
 
天壤之别,笔者这样讲并不是出于势利,而是基于反馈的事实。不过这样的不同并不会影
 
响持有不同阅读境界的读者通过阅读各自喜欢且适合的读物所能得到的快乐的,这也许是
 
可以让三重阅读境界一致的地方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