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苦寒,御寒是冬日的大事。锈了一夏的炉子被搬出来,烟囱,盖火,炉钩子重聚一堂。屋里炉子上的大壶开了,被挪于一边儿,噗噗吐着热气;火敞着,白顶棚上多了一个昏黄的热圈。
北京的柿子产在西山北山。
柿子下树,除了日晒一途脱涩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最童真的,是找一块向阳的砂地埋沙子里,两三天就能下嘴。最规模的,码大缸里,浇石灰水,闷上,当然,破口儿的不成。温水泡也行,得盯着换水。炕头儿熥也是一法。这所有的招儿,在北京话里,都叫做“漤”,这个词,是柿子的专属。借这个音儿,北京人数落那些四体不勤的人,胳肢窝里夹柿子——独一种漤(懒)法。
北京城中的柿子树不多,其不多是指对槐柳而言的。空间大的地界儿,人们还是乐意种上几株,比如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以柿名。实际上,梅兰芳,尚小云,以及徐志摩的故居里都有柿树。北京人庭院植种柿树,取事事如意之寓意,劳作之余,乐意给自己的生活添些似无若有的小乐趣。
北京的柿子分大小。大者曰盖柿,“中有拗,形如盖。”;小者无拗盖不显,曰小火柿,山民俗称牛眼睛柿。后者生食者不多,大都去皮挂之檐下风干,待出霜后捏拍成柿饼出售。
北京有小吃果子干一种,就是将柿饼入水泡化,取其稠浆甜味配之以杏脯酸软果藕清脆卖于盛夏街头。北京果脯是延续满人入关之前糖渍生鲜果品以图保存之余韵,有一种把很多种果子所制之脯混杂的卖法,曰:杂拌儿,取品种多而便宜,唯柿饼不入杂拌儿,独售。
晒柿饼过程中所挂在柿饼外面那一层白霜甜度很高,收集起来叫柿霜糖,性凉,食疗小儿口疮,成人咽喉炎有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