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闲时节读秋雨(二)

本帖于 2013-10-11 13:17:10 时间, 由版主 阿方 编辑

二.《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坦率地讲,在读这本书的序言时,我吃了一惊,也产生了些许反感,因为余秋雨先生宣称这本书来源于他给北大学生开的“中华文化史”的一门课程。也许是我很愚昧无知,但我真不知道当代学者中,有谁能以一己之力承担如此重任,开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史”的课?除非是陈寅恪、王国维、钱穆、南怀瑾等读书破万卷的博学鸿儒再世,联袂而为之。胡适之先生早年写完《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后,引起轰动,暴得大名,但下卷却一直没有问世,引人耻笑至今。这固然是胡先生成名后分心太多,不能静心做学问,也说明单是一门中国哲学史,就够人钻研一生一世了,遑论泱泱“中华文化史”呢?因此,我也很好奇,余先生这门“中华文化史”课到底要讲中国通史呢,还是要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思想史,宗教史,艺术史呢,或者是农耕史,建筑史,医学史,语言史,水利史,服装史,饮食史呢?
 
翻开书才知道,原来是课堂上余先生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对答和讨论,共有四十七堂课。好在这本书的题目没有叫做“中华文化史”,说明余先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平心而论,读完这本书后,觉得还不错,最起码比《何谓文化》好得多。愚以为,这本书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先说说可圈可点之处:本书从殷商甲骨文开始谈起,到先秦诸子,从屈原到司马迁,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从竹林七贤到陶渊明,从王羲之到顾恺之,从北孝文帝到云冈石窟,从儒家到佛教,从唐朝诗人到两宋文人,再到蒙元明清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文化,多有猎涉。由此可见,即使像我这样的文化门外汉,也看得出余秋雨先生的知识面颇广,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总体脉络也有相当的把握。尤其是对宋朝的社会发展、文化贡献、技术进步(如文官制度、书院制度、诗词和绘画、稻麦两种等),及政治变革和军事成败的评价,甚为准确、甚为客观。另外,余先生对蒙元统治下文化的评价也有独到之处,如对耶律楚材、元剧的发展等。对明清两朝时代的文化专制和对汉文化的摧残,也是一针见血,既没有偏袒汉人君王(朱元璋),也没有蔽于“盛世”君主(康乾),见解比较客观独立,没有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对人物的评价方面,他对于孔子、司马迁、李后主等人的认识也很深刻到位,有自己深入的看法,没有人云亦云。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余先生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诗文、和其它文化现象基本上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且经常有一些主观武断的结论。不知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有限,还是余先生“选择性品尝”的教学风格,抑或余先生不愿倾囊相授,或是皆而有之?
 
比如书中提到先秦“百花齐放”的“稷下学宫”,却只提到了孟子和荀子,而对当时“百家争鸣”的百家中最著名的“大腕”们和他们的学说,如驺衍(阴阳五行)、慎到(法家)、公孙龙(名家)等却一字不提。再如,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字,他解释成“世间大道”,只是字面解释,等于没说。《墨子》只提了“兼爱”、“非攻”,不及其余。
 
又如,谈到屈原时,有个学生发言说:“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屈原走到江边问一位渔夫… … 。渔夫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干?’屈原就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就说:‘傻帽,你书读得太多了吧!’”这显然是屈原《楚辞 . 渔父》中的内容,学生没有读过不知道,演绎成了好笑的故事,情有可原,但余先生未做丝毫纠正,不会也是没有读过《渔父》吧?又说:“屈原的《离骚》,在标题上就包含着‘生活在别处’的意思。他的离别,是一种精神离别。”显然,余先生把“离骚”的“离”理解成“离别”了,实在是望文生义了。此处,“离”作“罹”讲,即遭受之意,楚辞中也有多处类似用法。另外,书中对《诗经》也是一带而过,三百零五首诗一首都没提。
 
同样,书中谈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大谈诸葛亮和曹操父子,也谈到了阮籍嵇康,王羲之顾恺之和陶渊明,却对这个历史阶段大量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学,人物,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除阮嵇外)、三玄的兴起、佛教的传播等,视而不见,甚至连《世说新语》都没有提及。南朝众多的文人墨客在文学上的贡献,也都只字未提。
 
再如,谈到唐诗时,余先生称他自己“对晚唐诗歌有种偏好”,谈了半天,却只有一个李商隐。晚唐众多大诗人,如杜牧、皮日休、温庭筠、陆龟蒙、杜荀鹤、罗隐等,难道一个也不入余先生的法眼?再比如谈到宋朝,居然不提二程、张横渠、邵康节、周敦颐、陆象山、朱熹等宋儒和程朱理性,这些在中国文化哲学史的一些重要人物和思想,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喜欢还是憎恶,难道能绕得过去吗?
 
纵观所读过的有限的几本“余卷”,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是熟悉且怀有敬意的,因此是一个合格的“国民”或“有知识的国民”(钱穆先生语);而且他热心于文化教学和文化活动,对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也是有功劳的。诚然,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余先生在书中给人的感觉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略嫌浅显,功底不很精深,大抵够不上“专家”,更到不了“大师”的高度,这一点我想余先生定有自知之明。诚愿余秋雨先生不为“高帽”所障,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羁,潜心精研学问,则中华文化幸亦,我等后学幸矣!
 
胡适先生成名后的“半卷哲学史治天下”之失,也许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西元二零一三年仲秋  
                           记于美丽家园州渔记草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谢谢好文~!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266 bytes) () 10/09/2013 postreply 20:10:07

余练的是旁门左道,先天又缺少温柔敦厚的气质,所以滴他不能要求太高。 -阿方- 给 阿方 发送悄悄话 阿方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1/2013 postreply 13:04:17

好文! -圈外闲人- 给 圈外闲人 发送悄悄话 圈外闲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2/2013 postreply 16:16:4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