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人”是who?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 ”,李白在他这首《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的诗中,以“楚狂人”自诩,抒发了他神游壮丽山川的豪情和超凡脱俗的飘逸,但这个“楚狂人”是谁呢?史书中鲜有完整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书记载的片言只语中,大概了解一个大概。
 
李白这里说的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故事,记载在《论语》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微子.十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开头的两句“悟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即来源于此)。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个名叫“接舆”的楚国狂人,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驾。他唱道:“凤啊!凤啊!你应该在清明世道才出现,这个乱世你跑出来干什么?过去的事情就算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算了吧,现在从政很危险!”。孔子想要下车与他交谈,他却快快地躲开了。
 
《论语》的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三条线索:其一,楚狂人的名字叫“接舆”;其二,他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其三,他是一个行为放诞不羁的人。
 
楚狂人的狂放,他的晚辈“同乡”屈原在其《九章 . 涉江》中写得很生动:“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接舆装疯而剃秃头,桑扈愤世而裸奔),可以做为一个佐证。王维有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沉醉狂歌”来形容接舆,也可见接舆的“狂名鼎鼎”。
 
《庄子》中也有三处提到了接舆。一处在《逍遥游》,其中记录了两个隐士肩吾和连叔的对话。肩吾说:“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庭径,不近人情焉… …吾以是狂而不信”。大意是,肩吾说他听过接舆的言谈,大话连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狂妄而不能令人相信。而连叔却对肩吾的话不以为然,批评肩吾是思想上的聋子和瞎子,而接舆才是超乎物外的神人圣人。第二处在《人世间》,讲的是与《论语》中同样的故事。第三处在《应帝王》,讲述了另一段肩吾与接舆的对话。大意是楚狂人接舆问肩吾,你的老师平日里教导你什么?肩吾答道,他说做君王的人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治理天下。接舆则教导他说,这样治理天下就好比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子背负大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不会去治理社会表象,他们顺应本性而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当然,庄子笔下的接舆,也可能是个寓言人物,或真,或假,或是半真半假。
 
有意思的是,《东周列国志》曾提到,齐宣王年间,接舆曾到齐国的首都临淄与驺衍(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者)、田骈、慎到等“稷下先生”为伍“稷下学宫”是齐宣王为招揽人才而建立的学术机构,囊括了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等众多学士,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这一点来看,楚狂人接舆去过齐门稷下合情合理,但从时间上推算,却要比孔子的时代晚了好几代人。
 
从上述的故事和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大概知道,这个名叫接舆的“楚狂人”是春秋战国年间楚国的一个高人异士,思想不受常理所羁,行为不为世俗所绊;是个主张无为而治、循天而行,放荡形骸且极其雄辩的哲人。接舆虽然没有同时代的老子和晚生庄子有名,也未必与老子庄子有过交往或师承关系,但其思想是和他们一脉相承的。
 
老子、接舆、庄子,楚人也。惟楚有材,斯言不谬。在下斗胆加一句:惟楚有狂,毛君为盛。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2013返乡之旅(三):故园访旧
  • 2013返乡之旅(二):琴岛徜徉
  • 2013返乡之旅(一):无锡一日
  • 渔庐美味:熏鱼块
  • 渔庐食谱 — 咸肉菜饭
  •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