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本帖于 2010-05-25 18:13:03 时间, 由版主 笑比哭好 编辑

“殆及公子同归”三解
“强霸谈人情”在搜狐网开博客,张贴《读钱札记》即强巴阅读钱锺书先生学术著作的读书笔记。《管锥编》论《毛诗正义•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阳(字误,应作‘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列举如上述以後,钱锺书先生曰∶“苟从毛、郑之解,则吾国咏‘伤春’之词章者,莫古於斯┅┅女子求桑采蘩,而感春伤怀,颇征上古质厚之风。”

钱锺书先生上节引述评论,强巴理解并加以引申,对《诗经•七月》中的“殆及公子同归”这一段,说其大意为∶“春日渐长暖洋洋,蚕桑少女多采蘩;春景感心春情动,开始想到要嫁人。”这样解说,诗中“殆”字是采用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注释的“始”义。陆德明如此注释,可以看作提示,一直到唐代,解说《诗经》此句者都是采用“伤春”、“怀春”之说的。

然而,许慎《说文解字》释“殆”曰“危也”,而释“危”曰“在高而惧也”,是“殆”即“危”而有“畏惧”、“害怕”义也。依据“殆”的这个释义,後人对《七月》中此诗句乃有不同解说产生。

朱熹《诗经集传》注解此诗句曰∶“公子,豳公之子也。治蚕之女,感时而伤悲,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联姻公室者,亦无不力於蚕桑之务,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这位大道学家有意回避少女“伤春”、“欲嫁焉”的释义,而归结到依恋父母的“孝心”,是要避开“淫邪”,希望成就“风俗淳厚”吧。

新中国建立後,诸家解说《诗经》,大多受到“阶级斗争”观点的影响,对《七月》诗中此句的解说近乎异口同声。如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选此诗对“殆及公子同归”句注释曰∶“只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殆,副词,只怕。公子,指国君之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这句诗说∶“殆,危,危则可畏;引申为害怕。及,与。这两句意思说,采桑女心里伤悲,害怕自己被公子们掳去。”余冠英《诗经选注》解说此句更为吓人∶“殆,危险,引申为怕。公子,指贵族恶少。同归,指被抢去蹂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袁、唐注、译本《诗经全译》中此句译为“恐被公子往家抢”;注释为“殆,怕、畏。及,与。同归,指被胁迫去作妾婢,人身受到侮辱。”对这些注解,强巴过去老想不通的一点是∶《七月》诗既如此“恶毒攻击”封建贵族统治者,“封建统治的卫道士”孔丘先生编《诗》时为何不删掉它(传说孔子“删诗”编集以作教材),後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多次焚书、禁书、删书、改书,为什麽也还保留著它,并仍列入《四书五经》,作为读书人科举作官必读必考的入门经典呢?

感谢改革开放,钱锺书先生能出版《管锥编》,国家又批准陆续影印出版了朱熹的《诗经集传》等古代典籍,我辈读书人才能真正了解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今本《辞源》释此“殆”也引述作“始”义)!

采用钱先生关於古汉语中往往一字数义可以“同时合训”的观点,强巴认为可将此句“殆”字,以“始”、“惧”二意同时合训;年轻的采桑女开始怀春,既想到将要嫁人,又害怕嫁给“公子”,远离父母,可能将有不测之险。一般人考虑首次要去作某事时,那种既想尝试又害怕的心理状态,不正是常见的吗?“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形诸歌咏;这不止是心理活动,更是采桑少女之间叽叽喳喳的嬉闹议论呢!

【“殆及公子同归”正确解说应为∶“开始想到要陪公侯的女儿一同出嫁”。理由如下∶一、“公子”是指公侯的女儿;如《诗•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说庄姜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妻子。春秋战国时代,公侯的女儿出嫁,都有众多陪嫁女;《诗•硕人》描写庄姜嫁到卫国,“庶姜孽孽”,陪嫁的姜姓众女都盛妆打扮。二、《诗经》这句的“归”,应和其它篇的“之子於归”等句一样,是指女子出嫁。《说文解字》释“归”字,就只有“女嫁也”一个义项。按段玉裁注解,“归”的其他义项都是从“女嫁”这个意义引申的。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民间所谓“女生外向”,女子出嫁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三、若把“归”讲为“回家”,把“公子”讲为现代汉语中的“公子哥儿”;那麽,采桑女和贵族“公子”不是从一个家出来的,怎麽能“同归”,“一同回家”呢?】
强巴写成於一九九年阳春三月
转引自搜狐网博客“强霸谈人情”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