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长沙战役
日期: 1939年9月13日 – 10月8日
地点: 長沙市及附近地區
結果: 中國獲勝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國民革命軍,第9戰區 日本皇軍
指揮官
陳誠,
薛岳 岡村寧次
兵力
5個集團軍、1個軍團和7個軍共180,000人 5個師團共90,000人,20艘軍艦和超過艘100汽艇
顯示▼隱藏▲查 • 論 • 編 • 歷中國抗日戰爭
1931年-1936年
九一八事變–日軍入侵滿州(黑龍江–江橋–遼寧–哈爾濱)–一二八事變–滿州國–熱河–長城–內蒙古(綏遠)
1937年-1939年
七七事變–北平-天津–淞滬(四行倉庫)–太原(平型關–忻口–娘子關–太原)–南京–徐州(台兒莊)–蘭封–重慶–武漢(萬家嶺–廣州)–南昌(修水)–隨棗–第一次長沙–桂南(崑崙關)
1940年-1942年
棗宜–百團大戰–豫南–上高–中條山–第二次長沙–第三次長沙–浙贛
1943年-1945年
鄂西–滇西緬北(密支那–松山–龍陵)–常德–豫湘桂(长衡会战)–湘粵贛–豫西鄂北–湘西–桂柳
主要戰役以粗體顯示
第一次长沙战役(又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会战”,日本称“湘赣会战”),指1939年(民国28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这次战役是继“二战”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日本为达到对国民政府诱降和军事打击,集中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了进攻。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为司令长官)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了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至10月9日,中国军队第195师恢复到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陆续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至10月14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有兩個因素令日軍發動這次戰役,其一是納粹德國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另外日本關東軍剛剛在諾門罕戰役中被蘇聯紅軍擊敗,因此希望在中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以恢復士氣[1]。
目录 [隐藏]
1 战略
2 兵力介绍
3 主要战事
4 總結
5 参见
6 參考
[编辑] 战略
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以所謂天鑪戰法,依湖南的地勢,左倚洞庭湖,右憑幕阜山,以其間新墻河, 汨羅江,撈刀河,瀏河這四條河做為遲滯日軍的依據,並徹底實施「化路為田,運糧上山」的做法,將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力消除,故總體方針為「後退決戰,爭取外圍」, 國軍以且戰且退做法在四河與幕阜山間游移,攻擊然後後撤躲藏,將日軍拖入四河之中,最後再以長沙城中主力與外圍藏在山林中的部隊合圍深入四河中的日軍
[编辑] 兵力介绍
長沙一次會戰日軍戰鬥序列
第11軍指揮 岡村寧次
第6師團 稻葉四郎
第33師團 甘粨重太郎
第101師團 齋藤彌平太
第106師團 中井良太
上村支隊 上村幹男
奈良支隊 奈良晃
第三艦隊 香月清司
第三航空團 管原道大
共約18萬人
[编辑] 主要战事
日軍於9月17日發起進攻,其部隊從江西省北部向西進攻湖南省,但是日軍的進攻由於向西過度延伸及國民革命軍從南北兩面反擊,因而被迫向東撤退。
9月19日,日軍沿新牆河對中國軍隊發起進攻,雖然日內瓦戰爭公約禁止使用毒氣,但日軍卻利用毒氣攻擊中國軍隊,到9月23日日軍將國軍逐出新牆河地區,其第6師團及第13師團在炮火支援下渡河及沿汨羅江向南推進。
激烈的戰鬥在23日後仍然持續及中國軍隊向南撤退以吸引日軍,同時其增援部隊到達東西兩翼以實施包圍,9月29日日軍到達長沙外圍,但是他們因補給線被切斷而未能攻佔該城,10月6日在長沙附近之日軍大量地被消滅,只有少數殘餘部隊北撤。
[编辑] 總結
長沙是第一個沒有失陷的中國主要城市,其指揮官薛岳從他在該城的勝利中獲得榮耀,這令中國阻止日軍與中國南方的部隊會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AC%A1%E9%95%BF%E6%B2%99%E4%BC%9A%E6%88%98
( 严重声明:文章摘自网络,严禁抵制恶意谩骂,污秽言语,人身攻击,挑拨言语,
看后想拍砖的请直接投向网络, 严禁直接投向转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