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赏析文:

回答: 包子眼里的温庭筠-菩萨蛮树上的豹子2009-05-08 05:33:02
http://blog.chinaceot.com/blog-htm-do-showone-uid-1058256-type-blog-itemid-579382.html

赏析唐宋精妙小词---------温庭筠(2) 

从上一首词里,我们说温庭筠的词里有大量的传统文字符号,他的词只是给我们了大量的感官形象,没有确定的概念,很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以启发和感慨,致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也比较晦涩,这就是温词特色。现在,我们再赏析他的另外一首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1、“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句。该描写了精美温暖的闺房景象。“水精帘”是晶莹玲珑剔透的。“颇黎枕”一说“玻璃枕”是也玲珑透明的,和水精帘是对应的,都是精美的名物,给人一种精美之感。“水精”、“玻璃或颇黎”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坚硬的,而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这样美妙的景象中的睡美人,会是怎样的?美人的本质,由这样美的背景衬托出来了,提高了美人的感情品质和高洁的形象。

很多词学大家看到这两句,都联想到了李白的一首非常好的小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太白常带着我们飞扬起来,他这首《玉阶怨》所写的已超越了玉阶之上女于的那种单纯的对相思之人的怨情,而把这种感情提升了,让我们看到了更高远、更美丽、更晶莹、更玲珑的值得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而使得这首诗的境界提升起来的,就是因为他所用的“玉阶”、“白露”、“水晶帘”和“玲珑”、“秋月”都集中的表现了一种皎洁晶莹的品质,而温词“水精帘里”一句便也表现了一种既皎洁晶莹而又寂寞凄寒的境界。

这个睡美人是在水精帘里颇黎枕上,闺房里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香炉的香气缭绕,覆盖着绣有让人浮想联翩的鸳鸯的被褥,自觉不自觉就牵惹美人进入梦境。
水晶帘和颇黎(或玻璃)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不只是传达了现实中女子在闺房中挂的水晶帘、睡的玻璃枕,而是通过水晶帘与玻璃枕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和寒冷所造成的环境气氛,衬托出那女子所有的孤独寂寞寒冷的感觉和晶莹透明纯洁的品质。而更妙的则在这句与“暖香惹梦鸳鸯锦”相接,外表的孤独和寒冷更突出陪衬了内心之中感情的缠绵热烈,“暖”是何等温馨、温暖的一种感觉,“香”是何等芬芳的一种气息,“惹”是一种何等纤柔缠绵的一种牵萦,而暖香之中所牵惹出的梦境又该是何等的梦境自可想像而知。“鸳鸯锦”,“鸳鸯”是锦上的花样图案,“鸳鸯”所代表的又是最完满、最美好的爱情,“锦”是材料的质地,是丝织品中最精美的品类,所以他说“鸳鸯锦”。但值得注意的是温飞卿并没说是“鸳鸯锦”的什么,是鸳鸯锦的被?是鸳鸯锦的褥?他都没有明说,但那女子相思怀念的感情却都通过这些形象以及连接这些形象的状语和述语传达出来了。

2、“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句。这是室外江上的景色,真是奇妙,跳到了早春江上的景象。早春的江上,柳树刚刚发出嫩芽,近看并不觉得绿色,远观则茫茫绿意,像绿色的浓雾笼罩一般。傍晚时节,残月西斜了,天空一排排鸿雁飞过。这就是温词的特色,突然的跳接。前面写的是室内景色,美人睡梦。现在却是江上春色景象。温飞卿其他《菩萨蛮》词也有这样的写法,如“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和“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都是从女子头上的装饰跳接到大自然的景物花草。温飞卿的特色就正在于他不曾清楚地告诉你是什么。

这样前后句没有逻辑上的连接,既会使人感到晦涩,也给人流下了联想的空间。李冰若《栩庄漫记》就说,温庭筠的词是“浪费丽字,扞格晦涩”。而常州派的词人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有屈骚一类的喻托,说他的十四首《菩萨蛮》是“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张惠言《词选》)说他的一首首之间的连接就如同司马相如给陈皇后写的《长门赋》,而他是将《长门赋》的章法倒过来了,即所谓“节节逆叙”。

前两句的室内光景和江上景色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张惠言认为,前一句说做梦,后一句的江上景象就是美人的梦境。叶嘉莹认为张惠言“这是比较笨的说法”,认为俞平伯老先生的说法聪明,实际是狡黠(褒义)。俞平伯老先生《读词偶得》中说:帘内之清秾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又接着说:
千载一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二句,总归是好的景象,已经富有美感,感发了我们。帘内的温磬的情谊如斯,帘外凄清的风光如彼,“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的感发无须理性的解释。“柳”和“雁”的两个形象,也可以给人许多联想。“柳”常使人联想到离别,相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就曾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柳如烟”的朦胧本身就意味着感情的幽微,“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起同样的作用,因此,“江上柳如烟”一句便浸透了离别的情意。至于“雁”,则古人以为可以传达书信,而且飞行时常列队成人字,李清照的《一剪梅》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令人怀想到远人。再加以温词的声调:“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两句的韵字都是上声,上声扬起的要眇、遥远的声音效果传达出的梦境之中怀思遥想的感情,这是很难准确的加以说明的,只有靠心灵的感触去体会。而下面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末尾又都用了两个一先的韵字,有一种很轻倩而凄清的感觉。所以这首词不仅是形象好,声音也配合得很好。

3、“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句。藕丝是一种衣料,极言其细、柔、薄、轻,古诗中多有用到“藕丝衫”、“藕丝裙”的地方,而温飞卿却又没有明说,只标举了质地的特性,这就是温庭筠的特色,没有说是什么衣服这样明确的概念。“秋色”是颜色,从大自然来看,当秋风吹来时,自然界的颜色特质是由青转黄,《红楼梦》中凤姐常叫人从衣柜中取这样那样颜色的衣料,其中就有秋香色的,我直觉的感受以为该是一种介乎黄与绿之间的柔和的颜色。我最近看到一种词的选本,它注解“藕丝”是粉红的颜色,我对于这样的解释不大理解,不知其何所据而以为藕丝是颜色,而且还是粉红色。据我的体验,温词不可能把写粉红颜色的“藕丝”和“秋色”混和起来说,所以“藕丝”应是质料,“秋色”才是颜色。藕丝是那般柔软的质料,秋色是那般温柔的色调,而“秋色浅”更是那淡淡的秋色,这句并没有说是藕丝裙抑或是藕丝衫,不管是藕丝的什么,只要是藕丝的材料,只要是秋色的颜色,穿着“藕丝秋色”的不管是衫是裙的人都应该是美丽温柔的形象。

“人胜参差剪”,什么叫人胜?《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我国古代的一个风俗,古代女子每当“人日剪彩为幡胜”,称人胜,中国古代的迷信以春节后正月初数日的天气好坏预测未来一年的生物吉凶,从大年初一开始:
初一鸡日、
初二*****、
初三猪日、
初四羊日、
初五牛日、
初六马日、
初七人日,
大年初一天气好,今年家里的鸡就兴旺,第七天天气好,就预示人丁兴旺平安幸福,故而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每逢人日,闺中女子便把五彩的材料剪成各种花样,做成彩幡,用头簪插在头上,比较谁的最美,称为“幡胜”。“参差”是高低长短不整齐的样子,喻示人胜的花样繁多。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胜参差剪”一句中透露出来的怀人的感情,古人就多在人日写怀人之诗,岑参便写有人日怀杜甫的诗,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所以“人日”二字是整首诗透露消息之所在。我们还可以把“人胜”二字与“雁飞残月天”一句联系起来看,隋朝薛道衡有诗句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雁都飞回来了,而人尚未回还,所以这两句透露有怀人的情意。而且“秋色浅”、“参差剪”连用了好几个用牙齿和舌尖摩擦而发出的声音表达了那份委婉曲折铭心刻骨的怀念。
4、“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句。“香红”指的本该是花,不过花是理性的说明,飞卿不用“红花”一词而写作“香红”,香是花的气味,红是花的颜色,不是明确的概念而是感官形象,所以“香红”即是花,而且正是女子头上插戴的花,同“照花前后镜”, “鸾镜与花枝”一样,不只是美感的触发,更重要的是与美人芳草之传统的暗合。应该注意的是同样写簪花,却有区别。王国维说:“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写得明白、深切,充满沉痛之感,每字都有每字的份量,而温飞卿只写“照花前后镜”,“鸾镜与花枝”和“双鬓隔香红”,连“簪花”的本语都不用。而“双鬓隔香红”则连形象都没说清楚,因为“双鬓隔香红”的“隔”字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说双鬓被香红——花在中间隔开,另一个是双鬓的香红隔开在两边。但是无论花是插在中间或两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处写花是要说明那女子的一片美好的感情。

像飞卿这种写法,也并非全无来历。因为在文学史的演进中,必然有其过程和趋势,只不过大的天才比常人先走几步,但一定是以过去的历程为基础的,绝对不会以前是空白,所以阅读作品时一定不可忘记其传统背景。文学的体式是由比较朴素的、平铺直叙的,发展到比较复杂繁琐,比较变化的,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晚唐的阶段,诗歌已有了注重直接感受和感性叙写的趋势,李贺的诗“画阑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秋香”者桂花也,“土花”者苔藓也,就是也完全从感性来写,不作理性说明。像李商隐的《锦瑟》诗中间两联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一个形象,也完全不用理性的说明,这是一个趋势。温飞卿则是以这种方式写词很成功的一个作者。在这种偏重感性的直觉,而不用理性的说明的方式中,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温飞卿在直感的物象之中完成了传达的作用,并且与文化传统暗合,提供了丰富的喻托的联想。

末句“玉钗头上风”,听起来似乎不通,其实“风”字是很妙的,如果只说“人胜参差剪”,只说“双鬓隔香红”,那“人胜”和“香红”都是呆板不动的,但加上一个“风”字就有活力了。辛稼轩有首词写过这样两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辛稼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词人,他能用非常鲜明的形象表现他的感发,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辛稼轩却从人日里美人头上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袅袅春幡”那是飘动的。韦庄有首《浣溪纱》词说“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是说美人在寒食的春天拂晓妆成,那团团的柳絮斜飞下来袅动于女子头上的花钿之间,她这时已从堂中卷帘走到了堂前。这最后一句可以作温词的注脚。“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正暗示了这女子在行动之中,那头上戴的花朵和幡胜在春风之中的袅动。
5、叶嘉莹大师有一个文学评价标准问题,特别值得一提。文学作品里,不一定非要“载道”,不一定非要包含政治的伦理道德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她认为是有唯美文学的,也就是文学阶级性问题。只要你又活泼的心灵,头一个充满对万物的赏爱和关心的心灵,处处就是生活情趣,处处都有一个生活的理想。关键是
哀莫大于心死

没有这样关爱、赏爱的活泼心灵,满口仁义道德就会变成死板的教条,也就不会产生美。美的文学,首先在于这棵赏爱之心,全心把情感投注进去,才会产生伟大作品。凡是伟大诗人,都有一颗伟大的爱心。杜甫就是:
民吾同胞,吾物与也
杜甫写的一草一木,都是投注了自己的感情。辛弃疾,这个英雄豪杰的爱国此人,也写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

6、温庭筠的词学地位。温庭筠在词史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专力作词的文人,词史上第一个堪称大家的词人,由此以后,词调基本成熟,词由一般歌妓门演唱的不入流的歌词,登上了大雅之堂,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和诗并列的重要韵文体式。大多数花间派词人深受他的影响,他自然是花间派鼻祖。有词学家认为他开了婉约词的先河。实际上,从此的起源上来说,本身就是婉约式的,婉约和豪放只是人们的人为划分,他的婉约词对后世影响甚大,遗风直下宋代,直开南宋吴文英的先路。

所有跟帖: 

感谢! 收藏起来了. -咖啡屋的角落- 给 咖啡屋的角落 发送悄悄话 咖啡屋的角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09/2009 postreply 16:02:4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