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崛起-第一卷-第7-12章

来源: 双子天秤 2020-09-14 22:15: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6749 bytes)

第7章 民政

题外语:求爽的各位本章不用看。本章算是一些社会生活的基本设定,毕竟要改变一个社会,必须从实际工作开始,涉及方方面面。当然,本文不会写那么详细,并且社会发展不是什么都设定好,然后再按照设定发展,而是设定好大纲之后,各个细节会自然或者不自然地按照这个大纲去发展完善。

自从和左宗棠说了要送叔叔灵柩归乡之后,刘锦棠就开始准备了。首先要问问手下官兵的选择,是留在当地种地,还是回老家;二是规划好之后的修路办法;三是完成左宗棠交给他的移民办法,毕竟现在陕西和宁夏府赤地千里,之后的甘肃平定之后也要移民和修路,现在还是需要先规划好,就算不够详细,但是大约纲领也要弄好。

首先,他安排手下各营官去调查自己营里有多少人想留在当地,毕竟现在是董福祥被封在了金积堡,宁夏各地也是自己打下来的,已经把回匪梳理地干干净净,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调查之后,发现想要留下的不多,也就大约五六百人,于是安排了他们在灵武一代,做为牌甲长的备选。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若人员充足,按一个县三万人,则有五千户(每户6人),即五保,五十甲,五百牌。为了这些家乡父老,刘锦棠也专门去了左宗棠帅帐,用了自己面子求来一个知县的位子,只需要留下来的人捐一个官就好了。这五六百人正好把一个县的架子搭起来。后面的事情就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反正远近都是自己的同袍,还有自己老部下董福祥照应着,如果这样都出问题,只能是认命了。

第二项工作就是移民了。首先需要安排的就是移民从自己老家怎么到所分配的地方。

于是刘锦棠参考了现下的基本情况。每三十里设一亭,民屋五间,每屋可供二十人暂住;兵屋三间,一小间为伍长,一大间为兵丁住宿,一大间为所募帮闲所住;茅房一间,兵丁与移民必须在茅房出恭。每亭设兵丁5人,可募帮闲5人。每亭储粮十担,每担百二十斤,可供一百移民10天所用,每五天补充五担。

移民每百人设一首领。每人拿一身份牌,据牌领饭。无牌为流民,减半。路途只许前进,后退与徘徊者判西北屯边。

民分三等,移民,屯民,犯人。二丁及以上为一户,每户30亩,半户不给田。移民十一税,屯民与犯人前五年十二税,之后转为移民。移民居镇之中央,屯民居边缘,犯人不得屯于通都大埠,必须居山间高地等极远处。犯人逃脱者,其人转为苦役五年,三族贬为屯民,屯其所在最近居民点。官田前五年十二税。

其他地不论宁夏府的移民必须尽快开始了,要不然赶不上下一年的春播。宁夏现有农田约300万亩(2000平方公里),按照每户30亩田,应招移民10万户,约40-50万人。这需要准备这些人从现在到秋收这大半年的口粮,以每人每日2斤,300天计,每户(以4人计)需备20担(2400斤),30万户就是要准备600万担的粮食,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宁夏府的粮食都收集起来也不过百万担,还要供应5万大军的军用(需要20万担),再扣除种粮和各种损耗,能够供给民用的也就50-60万担。50-60万担,只能供得起5-6万户(20-25万人)。

其实这只是理想的情况,想要在大冬天三四个月移民二十万人,这绝对是个大工程,怕是附近的各省是没办法好好过年了。一旦自己和左宗棠上了这个折子,怕是满朝文武要群起而攻之了。

每亩产量二担,三十亩产60担,自己用的和种粮需要十五担。前五年是十二税,交12担。若按亩,则300万亩,可得粮120万担,扣损耗后为100万担。若将余粮购买,则最多可得450万担,扣损耗后为375万担。其中有350万担可继续用于移民。按每户每年15担,则可移民23万户(一年的消耗)。一担小麦一两七钱银子(山西),购买450-120=330万担粮食,需要560万两银子。560万两啊,又不是56万两。这么多银子,朝廷根本不会出。

若移民自担路途粮食,假设路上六十天,需要六十斤粮食,也就是八钱银子。山西小麦一担一两七钱银子,四川米价为一担三两银子。河南小麦则为一担1.5两银子。湖北米价一担二两银子。此次移民主要来源是河南、湖北、四川三省。山西人口本就不多任其自发流动即可。

从移民的要求来说,此次修路需要重修从河南、湖北和四川到宁夏府的路。老湘军本身就是从湖南经过湖北、陕西过来的,路途自己知道,顶多询问一下部下,确认一下;反正现在修的这一段肯定没问题。河南和四川却是需要询问其他平叛的官军或者朝廷了。

一个月后,终于规划做好了。

四川成都到宁夏府的路程是从成都开始,经德阳、绵阳、剑阁到昭化转向西北,经三堆、沙州转向甘肃文县,然后到陇南,从陇南向北到马街后转向北偏西方向,经马营、草坪、桥头、白河、白关、中坝到江口乡后向北到礼县然后转向西偏北,经祁山、白关堡、平南到天水,然后向北到秦安县,然后转向西北,经莲花乡到庄浪县,然后向北偏西的方向转向南湖镇再向北偏西方向到宁夏府山河乡,然后向北到隆德县,转向西到六盘山,转向北经凉水到固原,然后稍偏西,经黑城、李旺到同心县,继续向北偏西方向走,到中宁县。此地和西边的中宁、北边的海原作为第一个移民点。从中宁向北经青铜峡到吴忠、灵武、永宁到银川,然后继续向北到贺兰、平罗县为终点。这一路经过大的城镇三四十个,小村落无数。成都到剑阁有五百里,从剑阁到甘川交界有三百里,总计四川境内有八百里。从川甘交界到陇南有300里,从陇南到礼县500里,从礼县到到天水200里,从天水到南湖的甘宁交界有300里,总共甘肃境内有一千三百里。从甘宁交界到平罗县终点有一千里。三段总计有三千一百里。

中宁县有农田十万亩左右,其余大部分是宜放牧的荒漠草原。从中宁县向西的中卫县有田18万亩,向北的海原县则只有两万亩。

湖北、河南的移民到宁夏、甘肃最合适的路线都要经过陕西。并且陕西也需要移民。陕西回乱前后从一千三百万降到了七百万。移民也要以百万计方可,但不是急务。所以只要修部分路段以便通行即可。从湖北的襄阳到河南南阳路途还算不错。所以需要修的是从南阳内乡县经西峡、商南、丹凤、商洛、蓝田到西安的一段路,共计约700里;洛阳到渭南约700里;从凤翔县经千阳县、陇县、华亭县到泾源县六盘山接上之前修的路线,此共计500里。此共计一千九百里。

另外需要修的陕西内部的路有从蒲城县经白水县、张家船、朱牛乡、秦关乡、土基镇、槐柏镇、洛川县、富县、甘泉县、延安县、建华镇、天赐湾到靖边县总计约九百里。

如此算来,需要紧急修的主要是四川到宁夏府的这段路,以及甘肃省内的路。其他的那几条倒是不急。那几条本来就已经有驿道了,短时期内可以先整理一下,便于移民通行即可。至于高规格修路,不是急务,可以慢慢来。所以最后决定将这五十万的苦役以每百人分为一牌,指定德高望重者一人为牌长。每10牌为一甲,每10甲为一保。五十万人分为50保,每5保设一营(500人)管理。甘肃境内留30保。四川省分配10保,陕西境内留8保,河南境内分2保。逃一人杀半牌,逃一牌杀一甲。甘肃境内有左宗棠大军震慑,30保留五千军队看守即可,若逃一保,则甘肃境内回民尽杀。陕西8保需有力军队管理,着董福祥宁夏府招兵丁800人管理。四川10保需保证工程进度,特请左宗棠拨楚军2000人管理。至于河南的2保,提出意见,随河南府处理吧~

自己从接手这些苦役以来,至今已经有三个月。陕西陇县到中卫县的路已经修好。并且,宁夏府境内的各驿道,从大到小都修了个遍,大的宽加倍,中的变大,小路变中路。并且在自己写规划的期间内,从中卫县到兰州的驿道也已经修好。

第8章 点拨

刘锦棠写完规划之后,正好顺着刚刚修好的驿道,一路从灵州到灵武、中宁、中卫、景泰、白银、皋兰县到了兰州府的左宗棠大营。

他把规划给了左宗棠,左宗棠让他先住下,他仔细看一下。

左宗棠看了之后,觉得刘锦棠这个人还是很会思考的,虽然条陈中有很多不合理之处,甚至是有南辕北辙的部分,但是毕竟他自小并不识字,识字都是在军中当上营官之后的事情。并且之前都只是在军中,从未接触过民政,身边也没有什么民政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一个某些地方还有很多亮点的民政条陈是很不容易的。

第二天,左宗棠将刘锦棠叫了过来。先是左宗棠交代他,可以率领湘军回老家了。他们从1868年10月至今,已经两年多了,征战无数。

左宗棠对刘锦棠说:“你的条陈不错,但是有些内容问题比较多,我会斟酌之后上报的”。

“五十万回民苦役,你回湖南带走四十万。路线么,走靖边县、安塞县、延安府、甘泉县、鄜(fu,平声)州(驻地富县)、洛川县、黄陵县、宜君县、同官县(铜川)、耀州、三原县、西安府、高陵县、渭南县、华州、华阴、潼关等陕西境内两府一州十四县。然后是河南新安、河南府(洛阳)、巩义、郑州、新郑、许州(许昌)、叶县、南阳府、襄阳府、荆门、荆州府、澧县、常德府、益阳、长沙府、湘潭然后到你们家(湘乡)。路上陕西境内各府,每府给五万人,各县随你心意,三五千都随你,不给也行。河南、湖北各府每府给两万人。湖南境内各府县随你心意。”

“我已经给沿途各府传书,陕西、河南、湖北各府言明了人数,湖南未曾言明,你来处理。”

“一路之上,应有五千里,若按照每日50里,也要走一百天。我给各府的传书中已经要求当地各州县提供食宿,所以不必担心,只要你规划好每日在何处驻留即可。若是招待得不错,那就看情况给他们些苦役吧。”

“因为你们一路之上负有看管苦役的责任,所以军饷仍是照发。所以不用着急,慢慢走就好。一路也别让这些苦役闲着,安排他们把这五千里路也一路修过去。都有驿道,应该修起来比较快的。”

“现在不是苦役都在各处修路嘛,并且在甘肃境内,尤其是从兰州到天水的这一部分有二十多万人之巨。我会着人一路修路到西安府。大约需要一个半月,你在那里等一下。”

“其余二十万人既然也是在各处散落服役,那么就不用在灵武集中出发了,直接让他们到绥德或者延安集中吧。以一万人为单位,先到者修路,后到者向前到另一处需修路处修路,修完之后继续前行,如此循环往复,如水浪一般。不会造成沿途各县压力太大,也能够保证路途的通畅。唯一可虑者,你需要规划好路线,防止偏离,并做好应急,以免逃逸。”

“另外,你到西安府之后替我向山西平遥县和介休县走一遭。此次陕甘平乱,山西商贾对朝廷支持甚大。我为总督不可擅离辖区,你代我表示一下谢意。介休县蔚泰厚、蔚丰厚、蔚盛长、天成亨、新泰厚等蔚字五联号,平遥县大德通、大德恒两家票号,就这几家。其余票号若有时间去走动一下也好。注意一下,这些票号的大掌柜是负责人,东家是不管事的。

“此外,陕甘战事未平,新疆被来自浩罕国的阿古柏所占,俄国又是虎视眈眈,估计战事不远。并且此次移民也需要山西票号襄助。据这几年的交道,山西票号自律甚严,比徽商要踏实。这些也要你自己去交流感受。

“票号支持朝廷,自然是希望从中获利,此非坏事。熙熙攘攘,为利来往,人之常情,于国有利即可。用之且防之。再者,国且言利,何况小民。

“另有杭州胡雪岩,在我任闽浙总督期间,其甚为配合。此人乃是经营实业之人,自有其油滑之处。其才甚大,其心甚大。其与洋人素有来往,很有办法。同治七年(1866)年时,我在福州办船政(福州船政局)时,他出力甚大。未几,我出任陕甘总督,还向朝廷举荐让他负责料理船政局具体事务。毅斋若有机会,此人可结识一下。

“去年秋天,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船已经建成,并且从马尾一直行驶到了天津,震惊中外。”

说着说着,左宗棠情绪渐渐激动。只是忽然之间,似乎想到了什么,情绪忽然低落了下来。稍微平复了一下,他接着说道:

“毅斋今日理兵政后勤与水利民事,当知民政之事甚烦且不易见功,但万不可护士。自古以来,以兵致封疆者多如牛毛,但亦多以兵败。唯有善民事方是持身之本。

“一人之力、一人之智有穷。我观毅斋幕下门客仅数人,且均仅擅军事。毅斋宜趁暂休期间寻访擅长民事经济之道的人为幕。”

听了左宗棠这些话,刘锦棠感觉如拨云见日一般。这几个月心中所迷惑所身陷的民政也忽然之间感觉不再是那么枯燥、毫无头绪了;之前根本没有想过的大幕在自己眼前缓缓拉开。心头想着,脸上便不由地露出了恍然喜色。

看着他的脸色,左宗棠心下甚是欣慰:孺子可教也。此人军事能够执掌一地,民政之前表现仅为中人之资。若能在之后日子里有足够提升,那么久又是一个封疆大吏。也算是自己门下之人,认知与自己颇为相近,也能将自己的担子稍微分担一下。再打磨打磨吧。”

之后,刘锦棠又请教了几个民政与返乡路途的事情就告退了。

第9章 启归

得到左宗棠允许后,刘锦棠就开始整备老湘营,并公布腊月十五日(1871.02.04)开拔。

大军一共32营,原本有一万六千人,现在回家的只有一万两千人了。除去留下的五六百人,有三千老乡已经永远留在了陕西和宁夏。

其中一万人用于监管随行的四十万苦役,由于有二十万由左宗棠直接派人送到西安,其余二十万人是散布各地,然后到绥德县会和。现在随行的只有五万人,分为五保。二十营,每营看管一保,其余十五营正在监管各苦役保甲赶往绥德。灵武到绥德的道路已经修通,所以修路只需要从靖边县开始往西安修就好了,大约有九百里。而从灵武到西安大约有一千八百里,需要走36天。

于是规定,陕甘境内中军二千人日行五十里。苦役每万人修四十里驿道,限两月内修完,根据难易程度稍微调整。各苦役所负责的路段修得马虎的,杀全牌,监工服苦役十日。所在县负责人员粮食。修完后各营留下应给予各县、府的苦役之后,帅剩余苦役前行追中军,行军速度不得慢于听候命令。拓宽一倍驿道的工作由当地县官监督留下的苦役进行。

苦役到达西安之后,继续向西修赴洛阳之路。左宗棠遣来的二十万苦役,则派副手先到西安等待接收,万一自己到的晚就先把事情办了,自己到了之后再正式办理移交手续。这样不耽误事,也全了总督的面子。要不然二十万人等自己,左帅非要撸了自己不可。这件事已经请示过,左帅还为此夸了自己一把,说自己遇事善思考,这可难得。

诸事烦扰之间,中军终于踏上返程的道路。

虽说现在宁夏、陕西战事已平,但是一开始还是依足行军规矩,派出前锋和哨探。

路上所过陕甘之延安府、西安府、凤翔府(左宗棠送来的苦役经过)每府5万,十四县每县5千,总共送出二十七万苦役,算上路途中死亡或者逃亡被杀的,堪堪去了三十万。

到达西安之后又过了两天,左宗棠送来的二十万苦役终于到了。交接之后,就补办了凤翔府5万人的移交手续,也就地办理了西安府、高陵县的人员移交,涉及5.5万,这就一共是拨出去了10.5万。让副手先帅兵押送剩余的9.5万苦役一路往渭南县、华州、华阴、潼关四县,先与途径各县移交2万人,然后剩余的7.5万人继续东行修路。另外随自己来的二十万苦役在一府一州十三县的路途中已经拨出去了16.5万,正在和还未拨出去的那些一起在修靖边县到三原县的路。估计自己从平遥回来就已经修完然后和前队会和了。也就是说,出陕西省的时候,苦役还剩11万人,但是估计这一个多月的苦役,应该会有服苦役而死的和逃亡被连坐而杀的,估计能有十一二万人就不错了。

第10章 拜访

苦役移交之后,刘锦棠就帅亲兵营出发赶往平遥。陕西境内已经平定有大半年了,路途也还算平坦,,一行人也要么是牛车要么是起码,于是赶路也快些。只是到了临汾之后再往介休县走,就又都是山路了,速度也快不起来。赶到介休县时,已经是正月十五。于是全营修整一天,然后就去拜访蔚字五联号的掌柜。

对坐开始只是寒暄,毕竟都不熟悉。不过刘锦棠毕竟是官,各个掌柜还是敬着的。但是期间说到生意的时候,他就自觉少说话了。自己十几年都是打仗,做生意是不懂的,只有多听少说了。

不过自己在来的路上也思考了现在陕西甘肃的移民问题怎么解决,却没有什么思路。于是提出来,让这几个人也参谋一下。或许果然就是老奸巨猾,他们口风也没怎么露,只是间或追问了一下,虽然面上没什么表示,但应该是感兴趣的。

后来闲聊,说到路途遥远,刘锦棠抱怨了几句。陕西甘肃几十万人在修路,把官道都整修了一遍,正在拓宽一倍。现在陕西、宁夏的驿道已经在按照32丈在修了,省道、府道、县道也是分别是16丈、8丈、4丈的宽度。就算是偏僻的驿道也已经是按照两丈在修了。而山西境内的驿道窄是一回事,还比较破旧,一千二百里竟然用了十二天才走到。尤其是从临汾到介休的山区路段,甚至只有一丈左右。一路走来费劲的很,虽然只有二百里,却是花费了三天的时间。这种路况,如果不是隔着省,他都想直接调几万苦役来修路,反正不花钱,还不用体恤人力,供吃供喝就好了。

说者未必无心,听者却是有意,特意问了苦役的情况。听说有几十万的苦役,他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后来天色渐晚,自己也告辞而去,并且说明了明早出发去平遥拜访乔家和蔚盛长、大德通、大德恒的掌柜。

果不其然,晚上这几位掌柜就主动来请了。介休没有什么高档的青楼,于是找了一个看来还不错的酒楼。酒过三巡,几个掌柜看自己不开口,就主动问了苦役的事情。

刘锦棠本来提这件事就是因为陕甘回乱军费紧张。并且出发之前左宗棠还和自己说了西征新疆的事情。虽说还没定下来,但是看情况也只是这几年的事情了。所以作为半个下属,也是为军费发愁。

于是他在西安的时候就已经给左宗棠以私人身份写了信,谈了自己想法。他认为,大军抓了那么多苦役,杀之不详,也不符合左宗棠的剿抚并用的政策。留着的话,陕西甘肃总有道路水利修完的一天,到时候这么多人怎么办?!并且苦役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如果战事顺利,七八十万也怕是有的。军队忙于打仗,地方忙于春种秋收,又是人口凋零,哪里有那么多精力看管这么多战俘。难道无罪释放,放他们回去?那样也太便宜他们了。

所以还不如将这么多的苦役租给各省去修路铺桥。几十上百万的人在陕甘是人,可是散到内地各省,根本一个水花都冒不上来。并且还能收租金。如果按照雇佣夫役的价格来算,每人每日银三分,口粮一升。那么一个人一年就是十两八钱银子,还没算口粮。那么十万人的苦役一年就是百万两银子的进项。更何况,那可不是只有十万苦役。唯一可虑的,就是这些人都是战场上杀人无数的,怎么保证安全,怎么保证不逃跑。但那就是租他们的东家的事情了,自己提到就好了。

左宗棠回信还没收到,但是估计不会否决自己的意见,只是怎么执行,自己是解决不了了。经验不足,人脉不够,震慑力不足,没办法。

所以这次到介休专门提了一下,果然地方乡绅很是感兴趣。

听到他们问起苦役的事情来,刘锦棠稍微思索了一下,说道:

“这些苦役是在战斗中俘虏的和投降的,他们把陕西甘肃的汉人杀了两千万,遍地尸骨。本来按照这些人的罪行,剮了都可以的。只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皇上仁慈,给了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服苦役十年以补偿自己的罪恶。

“在我们这些将领的想法里,这些人就该杀掉,就算十年之后,也是该死的。不过这话也就在这里说说,如果传出去,本官可是不认的阿~”

几个掌柜的互相看了一下,还是蔚盛长的尤掌柜出头说话。

“刘将军,实不相瞒,我们介休道路崎岖,我们也是想修路,但是民夫难征阿。修路危险,又苦累,耗费又大。我们几家想请将军怜悯介休的百姓,给我们一些苦役来修路,以造福桑梓。当然,夫役的钱会照市价给的。还请刘将军成全”

刘锦棠装作想了一下:“可是这种事情朝廷没有成例阿,怕是中堂不允”

尤掌柜赶紧说道:“这个还请将军为我们多多美言,需要我们的,请随时说话。至于打通各项关节所需,我们自当提供。”

刘锦棠思考了一下,说道:“既然各位这么有诚意,那我明日修书一封,请示一下左帅?”。众人唯唯。

第二日早晨,大军起行去往平遥县。军营外已经有十几个人在等着了,于是让他们进来。见是各个掌柜,他们说是来给大军送行,分别送上了千两纹银。然后请示,希望能够请刘将军带着一个人来随军帮办各项采办事务,同时若有左帅回信能够第一时间知晓消息。正好军中幕僚做这些事情太过繁杂,可以交代一些不涉及军情的事情给他们。于是允了,只是平日这些人均不能进入军营,只能随军行动,还好本来就有随军的商家,这五家中也有三家在,也好安排,随他们自己作去。

平遥介休市临县,又是轻车简从,六十里路下午太阳还没下山就到了平遥。前面已经遣军丁通报过这几天会到,也可能是昨日介休商家通知了这边。平遥乔家的东家和复盛公掌柜、大德兴茶庄掌柜等几人都已经在路口迎着了。寒暄几句之后,副官找地方扎营,自己和乔家几个人到了定好的酒楼。

酒过三巡之后,乔致庸说道:“刘将军,听蔚盛长掌柜等几位说过,军中有苦役。我们平遥等山西诸县交通不便,不知是否可以租用?”

刘锦棠拱手说道:“我来此地是左帅交代。来时左帅特地交代,平遥亮财主首重信,次重义,第三才是利。让我要礼敬乔先生。在下自幼从军,不识诗书,说话之间若有唐突,请先生见谅。”

乔致庸连道不敢。

刘锦棠继续说道:“之前我和蔚盛长各位掌柜说时,平乱军确实是有苦役。此事无差。以下是我和他们没有说明的,还请乔先生诸位保密。

“平乱军苦役有数十万,现在正在陕甘之地修桥铺路。此事其实我已经向左帅请示,还未回复。各位若是需要,量少没有问题,若是量大,需要经过官面,至少要左帅默认方可。此事若有乔先生联络各商号致信左帅请求,应会好办许多。

“另外我个人的看法,现在新疆不安,被乱匪所据,西征或将开始。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一个是国之大利,保国家不为外寇所侵;而是小利,当兵打仗也要给饷给粮,这样才有劲头。还请乔先生代为谋划一下,若是西征,如何能够既收复国土,又不劳民伤财,让士农工商得利。我是个粗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不对的,还请海涵。”

乔致庸等人本来以为只是苦役的事情,后来听到西征,确是眉头有些紧,但又拿不准什么意思。但也是连忙答应下来。

酒后,乔致庸派人送刘锦棠回营。几个人也没回家,而是回到一个铺面,找了间安静的屋子,开始商量揣摩刘锦棠的意思。

关于苦役,商量之后,觉得是真的,他们掌握的比其他家多的是苦役数量很大,之前一直在修桥铺路。最后决定联络其他家,一同给左宗棠写信,派专人送去并游说。

拿不准的主要是西征的事情。俄罗斯和新疆那边的信息,他们实际比军方还要熟悉一点,现在结合刘锦棠所说,以左宗棠的性格西征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差别只是什么时候。如果粮草军费准备得快,则会早些,慢则会晚些。只是刘锦棠说的希望国家和士农工商都得利,究竟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左宗棠的意思。如果是左宗棠意思的话,以左宗棠性格,应至少已有章程,他们陕西商户应该做的就是补充完善。如果是刘锦棠意思,那就要看这个人的情况了,分量有多重,前途有多大,爱财还是爱名爱色。如此,需要派一个够分量,眼色尖的人去左宗棠那里游说。同时也和其他商号一样需要派一个人跟随刘锦棠听左宗棠的回信,同时处理大军后勤。

自己掌握的信息还是不够,行一步看两步吧。

第11章 到家

话说两头,刘锦棠回营之后就休息了。

左宗棠安排的事情已经办完了,剩下的就是押解苦役一路回湖南了。自己也是笨,才想到可以把苦役租出去,之前白送了陕西那么多。不过也还好,反正陕西是左宗棠的治下。不过接下来的河南河北就不能这么好说话了。看回头左宗棠的回信意思吧。

第二天在乔家安排治下游览了一下平遥城,也放亲兵营一天的假。第三天就启程向南了。西安不用再去,直接奔运城然后转向三门峡。

正月二十九的时候(1871.03.19)到了三门峡。苦役大军已经过去许久了。而还在陕西修路的苦役要到1871年4月4日才会修完赶上前队,并且到时候能不能剩下苦役还两说,毕竟监工的都是自己湘军,思家心切阿。于是自己也没有等,直接出发前往洛阳。

在三门峡的时候,收到了之前已经寄到的左宗棠的信。他说,苦役作价卖掉是不行的,但是租出去是可以的,只是价格估计不会达到刘锦棠说的每年十一两,这还是因为自己是湘军,人也比较强势的原因。但毕竟也是解决军费的一个办法。

陕西的苦役既然已经给出去了,左宗棠会自己去要钱,但估计不会是十一两一年,毕竟民生凋敝,再想办法吧。至于河南和湖北湖南,左宗棠让刘锦棠自己去谈,尽量租的高一些。

于是刘锦棠先将这个消息通知了随军的晋商,然后自己一路之上化作了半个商人。河南新安、河南府(洛阳)、巩义、郑州、新郑、许州(许昌)、叶县、南阳府、襄阳府、荆门、荆州府、澧县、常德府、益阳、长沙府、湘潭然后到老家湘乡。

一开始刘锦棠还是联系所在州县,结果发现他们都没什么意愿。后来一思考,毕竟是朝廷往外拿钱,这些官肯定是多做不如少做了。于是刘锦棠接受了随军晋商的建议,开始联系当地的商人富户。没想到他们十分感兴趣,甚至都想买下来。但是根据随军几个晋商的建议,他9个县每个县只是租出去了一千人,5个府城每个府租出去了八千人,还是每地都分别租给了好几个不同的商户。到湖南境内之后,澧县、常德府、益阳、长沙府、湘潭。则是每个县二千,常德府一万人,长沙府一万五千人。到了老家湘乡的时候,出去原本给的各营官自己处理的300人,手头原本的9万苦役还剩三千人。联系老家的官员和商户,租了2000人给商户。然后把自己打算带回镇上的一千人白送了湘乡县官公用500,自己带着剩余的500苦役回到了老家。

湖南从太平天国的时候就开始办团练,不论是湘军还是淮军,都是用的湖湘子弟。所以就留给湖南多了些,就这样都感觉亏欠。这些苦役在他们的地盘都被打败俘虏,别说到了湘军老巢了,有事情分分钟灭了它。

此时,已是1871年的五月一日。

第12章 拜师

到家之后终于见到了老婆孩子,激动而陌生。大儿子是1859年生的,小儿子是1866年生的,现如今已经分别是14岁和7岁了。族里有请的西席,专门教将要科考的年轻人,老大正在学习。老二都已经蒙学上完开始上私塾了。

在路过长沙的时候,刘锦棠专门去了城南书院一趟。左宗棠在给自己的军报中提到了一个鸿学大儒,并且对西方认知很广。

郭嵩焘,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曾为曾国藩幕僚,参与筹建湘军。同治五年(1866年)从广东巡抚任上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缺点是为人甚为方正,常为人所嫉,故与同僚不和。

同为湘军,虽然不是一个系统,但是也是耳闻已久的,所以左宗棠向刘锦棠推荐了他。

刘锦棠特地备了厚礼到城南书院拜访,希望能够聘为自家孩子的西席。只是最终未能如愿。还好,郭嵩焘也只是不徇私情而不是不通人情,虽然没有答应为西席,还是允诺了可以让他孩子旁听,如果资质尚可,可以收为学生。只是这样,又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了。

回家之后刘锦棠和老婆说了一声,然后把儿子叫到跟前,和他们说了一下,让他们准备一下,七日后出发去长沙。一路行去,二百多里路,三天就走完了。毕竟是在内地,也不是行军打仗,租个马车,方便得很。

找到郭嵩焘之后,郭嵩焘却是不假辞色,或许是看不起武人吧。刘锦棠也没办法,靠几面就改变别人观念,自己也没这能耐。管他呢,自己儿子拜师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郭嵩焘考校了两个人,结果发现还是很不错的。本来以为一介武夫,能教出什么样的儿子来。却算是意外之得。

刘锦棠也是灵透,于是赶紧让俩孩子拜师,也没有再提聘为族学西席的事情。毕竟让一个左宗棠都推崇的人到自己小镇子上去,怎么都是看来不合适的。

孩子拜师之后,刘锦棠就把他们留在了书院,反正有月例倒是不用自己掏钱考虑吃住之类的。只是请先生的银子是省不了的,毕竟不是听讲学的那类学生,而是正正经经的入室弟子。

办好了拜师事宜之后,刘锦棠向郭嵩焘提起想借阅一些西学书籍。郭却是差异。刘锦棠解释到,行军打仗期间经常使用枪炮等西洋利器,又得左宗棠点拨,希望能对西洋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郭嵩焘没有当面答复,而是说,考虑一下。刘锦棠也没说什么,只是说最近长沙有事,办理完成估计还要半旬的样子,若有事宜随时差遣。

第三天上,郭嵩焘让人请他到城南书院的住处。他说道:“前日听闻将军对西方之事深感兴趣,本来还是很诧异,但后来考虑,想问一下,将军对西洋现在是如何想法。

刘锦棠于是按照之前左宗棠说过的中体西用之类说了一通。郭嵩焘却是皱眉:“将军请直说,毕竟现在贵公子是我的学生,还请不要见外。”

刘锦棠一边是感到无奈,一边也是放下一半的心,于是试探到:“我在军中,使用洋枪洋炮,感觉比大刀长矛好用的多。只是苦恼的是,朝廷自己没有能力大规模制造。如果可以甘陕之乱怕是能够省下大半力气。能够做出如此精良武器的西洋,应该不是平常所说的蛮夷之地,其格物致知之处却是我等不及。此等枪炮之力,虽说是奇淫技巧,但是能做到如此威力,却也算是技近乎道了。”

郭嵩焘心想,刘锦棠之言虽然仍不尽实,但交浅言深也能理解。看他说法,对西方知识也没有抵触的心理,估计一直在行伍,都以实用为主,即使被人影响有那些读书傻子的迂腐,应也不多。

于是郭嵩焘从身后书架上拿下一本来,递给刘锦棠,说道:“刘将军,既然贵公子已经拜我为师,那我日后定然尽心教他们。你我之间以平辈论交即可。

这本书是我闲暇之时,将西方之各个国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本无出版之心,所以也未细心校对,里面或许有不实不详之处。但如果只是想了解西方的基本情况,现时却也勉强够了。刘将军可以拿回斧正,还请看完之后归还,毕竟只此一本。”

刘锦棠连忙恭敬接过。然后问道:“在下回去定当仔细拜读。只是资质所限 ,定有疑难之处,还请郭先生不吝赐教。”

郭嵩焘回到:“将军不必过谦。若有疑难之处,可随时致书给我,定当解答。也可以读完之后汇总,然后一起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得到郭嵩焘的肯定答复之后,刘锦棠喜不自胜,但看郭嵩焘似有送客之意,再客套几句之后就告辞了。

此次拜访,确是收获满满。只是幕府的事情,还是需要慢慢找寻,着急不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