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攻金国首都、灭金军主力 (图)

来源: CBCC 2009-02-28 18:57:3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837 bytes)

宋军攻金国首都、灭金军主力 宋、金对峙之时,蒙古崛起于蒙古草原,在其首领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东征西讨,所向披靡。金国也是其目标之一。金朝在蒙古的压力下,不得不南渡黄河,从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开封),河北等地区遂落入蒙军之手。[1]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其后,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并在三峰山战役中一举击溃金军主力,进而包围金国首都南京。[2] 国内公开出版的历史书在叙述攻克金国首都南京的军队时,大多数仅提及蒙古军队,鲜有提及宋军。[3]不过,由拉施特编撰于十四世纪的《史集》,留下了有关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南京的记载:“......因为在蒙古人称为南家思(当时蒙古人称南宋人为‘南家思’)的摩至那(伊斯兰教历史学家称南宋人为‘摩至那’)君主与出身女真的乞台(即金国)君主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敌对的,所以合罕发出诏书,要他们从彼方来援,蒙古军队则从此方与他们一起围攻南京城。按照诏书,从南家思开来了很多军队;朵豁勒忽扯儿必(《元史》称塔察儿)便率领蒙古军队,与他们南家思军队一起向乞台人出动;双方摆开了队伍。乞台人被击溃,躲进了南京城里。据说该城周长四十程,它有三道城墙。蒙古和南家思的军队一起从哈刺沐涟两岸围攻该城,在城墙旁边架起了很多射石机和梯子,在城墙脚下安设了带有撞城槌的纳卡卜,开始了鏖战。乞台的异密和军队眼看着城将陷落,他们便这样地考虑道:‘我们的君主性格脆弱,如果我们对他讲了,他就会想得太可怕而吓死,那就什么都完了。’他们便把情况对他隐瞒起来,他仍按照他们的习俗在宫堡中与后妃们寻欢作乐。当后妃们得知城将陷落时,她们哭泣起来,阿勒坛汗(即金哀宗)问道:‘是何缘故?’她们禀告了城将陷落的情况。他不相信,便登上城头,亲眼看到了这种情况。因为他无疑已失败了,便想逃跑。他同自己的一些近臣与后妃们登上船,顺着从哈刺沐涟引入城中并通往另一地方的一条运河,进到另一座城中(即归德)。当蒙古人与南家思人获悉这一情况以后,他们派出军队来追他,围攻了该城。他又从该处坐船前往另一城(即蔡州)。他们也跟上来围攻了该城。因为他的逃路已被隔断,蒙古与南家思的军队便放火焚城。阿勒坛汗相信城就要陷落了,他对异密和近臣们说道:“我享受了这么些年的荣华之后,我不愿当蒙古人的俘虏受辱而死!”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到自己的一个武士身上,把王冠戴到他的头上,并让他坐上宝座以代替自己,独自走出去自缢而死了。人们埋葬了他。在有些编年史中说,他象合里安答儿般(即流浪的苦行僧)穿上破烂衣服隐藏了起来。在中国的编年史中则说焚城之时,他烧死了。但两种说法都不可信。唯一可信的是他自缢死了。接着,两天之内城就被攻克,他所立的嗣位者也被杀死了......”[4] 上述摘自《史集》的文字明确地指出了宋军曾经参与进攻金国的首都南京。《史集》的主编者拉施特曾任蒙古伊利汗国的宰相,而《史集》也是奉伊利汗国的第七个汗合赞汗之命编纂的,有极高的参考和史料价值。 无独有偶,在元朝的丞相脱脱撰修的《宋史.理宗本纪》中,记载在绍定五年十一月己巳时,亦称:“宋与大元兵合围汴京(金首都南京,宋朝称之为汴京),金主奔归德府,寻奔蔡州,大元再遣使议攻金,史嵩之以邹伸之报谢。” 《宋史》的这条记载与《史集》中关于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的记载互相吻合。这两部同样都是奉蒙古统治者之命撰修的史书,都肯定了宋军曾经参与进攻金国的首都南京。 可是,《宋史》关于宋军参与进攻金国首都的记载,仅仅在《理宗本纪》中有;而同样是奉蒙古统治者之命撰修的《金史》则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有理由怀疑,蒙元在撰修史书时隐瞒了昔日敌国南宋的战绩。 [1]《金史.宣宗本纪》 [2]《元史.睿宗传》 [3]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李贵鹏合著的《宋元战争史》第27页,依据《宋季三朝政要》的记载提及蒙宋联军攻克南京之战 [4]《史集》(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卷第39页至41页 公元十三公纪,蒙金战争爆发之后,蒙古军队陆续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地方为依附蒙古的汉族军阀所控制)。金国仅余陕西、河南两地,在黄河以北只剩下河中等少数据点。宋朝亦乘机不再给金岁币。嘉定十年,金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度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灭金政策,于正大八年(1231年)五月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其中窝阔台的弟弟拖雷率西路军绕道宋境,进入金国境内。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率领金军与蒙古军在三峰山进行了一场决战。当时的金国人认为“天下劲兵皆为二帥所统,倚以决存亡。”[1]可是,三峰山之战以金军的失败而告终。历史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将对三峰山之战予以全面的分析。 首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峰山之战的过程。据《金史.哀宗本纪上》记载:“(天兴元年春正月)丁酉,大雪。大元兵(即蒙古军)及(金军)两省军战钧州之三峰山,两省军大溃,合达、陈和尚、杨沃衍走钧州,城破皆死之。枢密副使蒲阿就执,寻亦死。武仙走密县。自是,兵不复振......”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下,“三峰山之战”与“三峰山战役”是两个不同的慨念。“三峰山之战”是当时一系列战事的焦点;而“三峰山战役”从广义上来看也许应该包括拖雷出宝鸡、入汉中、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甚至还包括三峰山之战之后的钧州之战等等。 究竟古代存不存在“战役”?例如有人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通讯设备等),古代是没有“战役”的,只有战斗。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没有“战役”这个词。我认为,传统观点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并不包括此前的蒙古军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也不包括此后的钧州之战。 《元史.睿宗传》记载:“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天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即欲击之,诸将请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机不可失,彼脱入城,未易图也。况大敌在前,敢以遗君父乎!’遂奋击于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之精锐尽于此矣。余众迸走睢州,伏兵起,又败之。合达走钧州,仅遗数百骑。蒲阿走汴,至望京桥,复禽获之。太宗寻至,按行战地,顾谓拖雷曰:‘微汝,不能致此捷也。’诸侯王进曰:‘诚如圣谕,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盖又指其定册云尔。拖雷从容对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闻者服其不伐。从太宗攻钧州,拔之,获合达。攻许州,又拔之,遂从太宗收定河南诸郡。”可见,《元史》就是将“三峰山之战”与“钧州之战”分开的。基于传统观点,本文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古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 金军三峰山之败,主要是因为合达、陈和尚、杨沃衍、高英、张惠这些人没有大兵团野战的经验,指挥失误所致。三峰山之战金军之所以败于蒙军,就是后勤出了问题,而在此前的禹山之战结束时,参战金军就已经缺粮,准备“入邓就粮”,[2]途中被蒙古军劫去了辎重。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来看,弱军之所以能战胜强军,劫粮就是手段之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就使用了这一着。这次蒙军故技重施,而金军则重蹈覆撤。之后,十五万金军尾随蒙古军至三峰山地区,又开始缺粮,最好解决的办法似乎是北上前往钧州就食。可是通往钧州之路被蒙军堵住了,同时退回邓州之路也被蒙古军堵住。金军奋战,企图打通钧州之路,但暂时没有得逞。这时候金军“不能得食,又不得休息”。[3]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天下雨、雪,恶劣的气候进一步令金军战斗力下减。当蒙古军有意放开了通往钧州之路后,金军各部为了争道,拥挤在一起。蒙古军适时用骑兵追击。金军遂全线崩溃了。 不仅仅是金军缺粮,蒙古军也缺粮。史载钧州之战后,“窝阔台至其弟拖雷营。拖雷为言自凤翔进兵南下所经种种险阻,士卒饥困,至以草及人肉为食。可汗奖其能,谓非吾弟不能竟此功。拖雷谢日:‘此虽士卒之坚忍勇敢有以致之,然亦托可汗之福也。'”[4] 金军蒙古军都一样缺粮,但是蒙古军人数比金军少,在战区筹集给养也比金军容易一些。那么,三峰山之战金军与蒙古军各有多少人呢?《金史》称:“大军发邓州,趋京师,骑二万,步十三万”。[5]可见三峰山之战金军兵力为十五万。至于三峰山之战蒙古军的兵力,据《元史》则称:“拖雷既渡汉,......时拖雷兵不满四万......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6]由此可知,三峰山之战蒙古军总兵力为五万人左右(拖雷四万、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五万蒙古军要想全歼十五万金军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蒙古军兵力少,所以没有办法对金军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只能击溃。 事实也是如此,三锋山之战金军失败后,有“余众迸走”到了几乎距离三峰山三百里远的睢州,甚至还有败逃的金军跑到了昌武。据《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记载:“......两省军败,溃军踵来。有忠孝军完颜副统入城,两手皆折,血污满身,州人忧怖不知所出。”直到第二年还有三峰山之战败逃的金军在洛阳防守:“九年正月,北兵从河清径渡,分兵至洛,出没四十余日。二月乙亥,立炮攻城。洛中初无军,得三峰山溃卒三四千人,与忠孝军百余守御。时辇疽发于背,不能军,同知温迪罕斡朵罗主军务,有大事则就辇禀之。”[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峰山之战败逃的金将武仙,其逃跑时沿着密县、御寨、嵩山、南阳留山等地旋转,以三锋山战场为圆心绕了大半个圈,“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立官府,聚粮食,修器仗,兵势稍振。”[8] 武仙在三峰山之战后“收溃军得十万人”,这个数目占了三锋山之战中十五万金军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剩下那三分之一的金军,大约为五万人,这些人也并没有全部被蒙古军歼灭,当中有很多成功逃脱。例如跑到了洛阳的三四千溃卒就是个好例子,估计还有一些躲藏在民间,变成了老百姓。因此,三峰山之战蒙古军最多只歼灭了金军三、四万人左右,其余的全逃跑了。 《金史》称三峰山之战前:“恆山公仙万人元驻胡陵关,至是亦由荆子口、顺阳来会。十二月朔,俱至邓下,屯顺阳。”[9]可见,尽管三峰山之战期间金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五万人,但其中属于武仙的军队仅仅有一万人。而武仙在三峰山战后“收溃军得十万人”,其实力竟然比战前增加了几乎十倍!前文已经指出三峰山的金军被时人认为是“倚以決存亡”的“天下劲兵”,[10]这些兵在三峰山之战后大部分落入了武仙的手中。 其实,在三峰山之战成功逃跑的金军主要将领还有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等,他们均逃入了钧州。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成功逃脱之后本来应该收扰溃兵,以便再战。可是他们却坐困愁城。这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后来,蒙古军包围了钧州。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马上成了瓮中之鳖、束手待毙。完颜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都在蒙古军攻陷钧州之战中死亡。 突出了重围的合达、陈和尚、杨沃衍这些人没有象武仙一样去收拢溃军,准备再战.而是坐困愁城——就这一点而言,这些人的应变能力比武仙差得多了(事实上,武仙军队的战斗力本来就不低。金宣宗曾经对九股地主武装进行“封建”,充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有权设官吏、收税、赏罚可便宜行事,武仙就是其中之一。地主武装因作用特出而被政府征募助战,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元末察罕帖木儿及扩廓帖木儿皆是地主武装的重要领导人,其战斗力在蒙元正规军之上,实际已经代替腐朽的蒙元的正规军成为了起义的红巾军的主要对手)。合达、陈和尚、杨沃衍等人在钧州之战中或被俘或被杀.这些人的死亡致使十万溃军,群龙无首,反而成全了武仙。 蒙古军在三峰山之战后没多久,开始围攻金都汴梁。十六昼夜之后,便许和撤围。这表明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蒙古军队暂时还不能迅速消灭残金。蒙古人采取了两手政策,在与金国议和的同时,另一方面则要求宋朝出兵合击金国。 金军这时候仍然能够击败蒙古军。据《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金忠孝军)军中阴备火枪战具,(蒲察官奴)率忠孝军四百五十人,自南门登舟,由东而北,夜杀外提逻卒,遂至王家寺。上御北门,系舟待之。虑不胜则入徐州而遁。四更接战,忠孝初小却。再进,官奴以小船分军五七十出栅外,腹背攻之。持火枪突入,北军(指蒙古军)不能支,即大溃,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余人,尽焚其栅而还。”此外,蔡州之战开始时蒙古军亦受挫(详后述)。这期间甚至还发生了蒙古高级将领投降金国的事,蒙古都元帅国用安便于当年七月降金。 三峰山之战后,金国一些将领在与蒙古人议和失败且北窜无望的情况下,购思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即是企图集中力量占领宋朝四川,以待时机卷土重来。被《金史》誉为“南迁以后,将相文武忠亮,始终无瑕者,仲德一人而已”的金将完颜仲德,[11]自始至终都是这一战略决策的拥护者。《金史.完颜仲德传》记载:“仲德提孤军千人,历秦、蓝、商、邓,撷果菜为食,间关百死至汴。至之日,适上东迁。妻子在京师五年矣,仲德不入其家,趋见上于宋门,问东幸之意。知欲北渡,力谏云:‘北兵在河南,而上远徇河北,万一无功,得完归乎?国之存亡,在此一举,愿加审察。臣尝屡遣人奏,秦、巩之间山岩深固,粮饷丰赡。不若西辛,依险固以居,命帅臣分道出战,然后进取兴元,经略巴蜀,此万全策也。’上已与白撒议定,不从,然素重仲德,且嘉其赴难,进拜尚书省右丞、兼枢密副使,军次黄陵冈。” 金帝在西迁的问题上忧柔寡断。不过,即使是后来在坐困蔡州之时,完颜仲德也念念不忘西迁。史载:“仲德有文武材,事无巨细,率亲为之,选士括马,缮治甲兵,未尝一日忘奉幸秦、巩之志。”[12]金国一些将领购思的占领宋朝四川的计划,与辽亡之后,残余的辽军进军中亚,建立西辽,实在是有某些相似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金史》记载武仙“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武仙后来还“徙军邓州”[13](邓州、南阳相距不远,《金史》记载“邓州,武胜军节度使。宋南阳郡,尝置榷场”[14])。武仙的老巢并不在邓州、南阳一带,他还何长期在此地流连忘返?联系到邓州一带是宋金对峙的边沿,历来有大量金军驻守在这里,而三峰山战前,十多万金军就是从邓州一带出发的——就可以断言,武仙收拢的十万溃军肯定有大量邓州、南阳这一带的人。 金将武仙在三峰山战后实力超群,而且拥有地利,所以是占领四川这一战略决策的急先锋。“武仙时与武天锡及邓守移剌瑗相掎角,为金尽力,欲迎守绪入蜀,犯光化,锋剽甚。”[15]除了武仙之外,当时宋金边境的另一位金将武天锡亦实力超群。“天锡者,邓之农夫,乘乱聚众二十万为边患。”[16]另外,邓守移剌瑗也一样实力不靡。残金凭着这庞大的数十万大军,似乎复兴有望。 然而金国占蜀的计划遭受到宋朝名将孟珙的力挫。武天锡在与孟珙作战时全军覆没。“珙逼其垒,一鼓拔之,壮士张子良斩天锡首以献。是役获首五千级,俘其将士四百余人,户十二万二十有奇。”[17] 另一金将邓守移剌瑗因为作战失败,不得不向孟珙投降,“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镇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马军千五百,步军万四千,户三万五千三百,口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三。珙入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18] 孟珙多次击败武仙,迫使武仙“易服而遁。”孟珙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19]至此,三锋山之战中成功从蒙军阵前逃脱的十万金军溃卒,在与宋军作战时损失殆尽。金军主力已经荡然无存。 武仙军队究竟是自我溃散的还是被宋军歼灭的?《宋史》与《金史》的记载互相矛盾。《宋史》记载绍定六年七月孟珙多次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武仙“易服而遁”,[20]基本上已经全军覆灭了。而《金史》虽然承认武仙全军覆灭,但是却宣称武仙军队是自我溃散的——完全没有提到孟珙多次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的事。[21] 其实,《金史》对此事的相关记载有破绽。武仙军队如果真的是自我溃散的,那么他就有能力再次对溃军予以收拢。原因是武仙先后有两次收拢溃军的经验,一次是在三峰山之战后,(武仙“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22]);还有一次是在贞祐九年三月的出援汴京之役(《金史》记载:“哀宗以仙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河南行省,诏与邓州行省思烈合兵入救。八月,至密县东,遇大元大将速不泬兵过之,仙即按军眉山店,报思烈曰:‘阻涧结营待仙至俱进,不然败矣。’月日思烈急欲至汴,不听,行至京水,大兵乘之,不战而溃。仙亦令其军散走,期会留山,仙至留山,溃军至者益众。哀宗罢思烈为中京留守,诏仙曰:‘ 思烈不知兵,向使从卿阻涧之策,岂有败哉。军务一以付卿,日夕以待,戮力一心,以图后举。’”[23])。可见,武仙有丰富的收拢溃军的经验,所以直到绍定六年七月全军覆灭之前,他仍然拥有的军队为十万左右。 无论是《宋史》还是《金史》,都没有记载绍定六年七月之后的武仙有任何收拢溃军的动作,相反,他在四处逃亡。鉴于一方面武仙的地盘已经落入宋军之手、另一方面武仙的十万军队在此期间几乎全军覆灭这两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宋史》记载的宋军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的事比较接近事实的真相,也只有这样,武仙才没有第三次收拢溃军的机会。 宋军不但使金国占领宋朝四川的战略决策破产,而且成功的全歼了金军庞大的后备军,致使金国占蜀的计划成为泡影。金帝从而变成了瓮中之鳖、俎上之肉,死期近矣。其意义丝毫不亚于随后的攻克蔡州。 这时候的金军在强大的压力下精神上已经濒临崩溃,甚至还要靠宋军来帮它维持军纪。《金史.哀宗本纪下》承认:“乙酉,大元召宋兵攻唐州,元帅右监军乌古论黑汉死于战,主帅蒲察某为部曲兵所食。城破,宋人求食人者尽戮之,余无所犯。宋人驻兵息州南。”在这场大战乱中,金军和蒙军都吃了人肉,金蒙在河南的战争是历史上最丑陋的战争之一。 与战绩辉煌的宋军相比较,这一时期的蒙古军并没有太多出色的表现,甚至,在蔡州之战刚开始时便受挫。《金史.蔡八儿传》记载:“天兴二年,自息州入援,会(蒙古)大将奔盏遣数百骑驻城东,令人大呼曰:‘城中速降,当免杀戮,不然无噍类矣。’于是,上登城,遣八儿率挽强兵百余潜出暗门,渡汝水,左右交射之。自是兵不复薄城,筑长垒为久困计。” “宋遣其将江海、孟珙帅兵万人,献粮三十万石助大元兵攻蔡。”[24]宋军终于参与了蔡州之战,先前双方僵持不下的战局马上明朗化了——三十万石米足够十万大军吃十个月。围城的蒙古军假如没有宋军粮食的支持,能否坚持下去尚属疑问。而这个时候,蔡州城内的金国军民已经开始捱饿及吃人肉了。 宋军与蒙古军联合进攻蔡州。宋军还在作战中救了蒙古军名将张柔一命,《宋史.孟珙传》称:“(蒙古统师)倴盏遣万户张柔帅精兵五千人入城,金人钩二卒以往,柔中流矢如猬,珙麾先锋救之,挟柔以出。” 端平元年正月辛丑,有投降宋军者向孟珙进言:“‘城中绝粮已三月,鞍靴败鼓皆糜煮,且听以老弱互食,诸军日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又往往斩败军全队,拘其肉以食,故欲降者众。’珙下令诸军衔枚,分运云梯布城下。”[25]宋蒙联军终于攻入了蔡州。金哀宗匆忙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后自杀。“珙与倴盏分守绪(即金哀宗)骨。”[26]对于承麟的下落,《元史》称“城拔,获承麟,杀之。宋兵取金主余骨以归,金亡。”[27] 综上所述,宋将孟珙在绍定六年期间成功的歼灭了数十万金军——其中包括三锋山之战中从蒙古军阵前逃脱的十万金军。而在同一年中,蒙古军没有那一位将领有这样的辉煌的战绩。 [1][10](金)刘祁撰的《归潛志》卷第十一 [2][3][5]《金史.移剌蒲阿传》 [4]见冯承钧译的《多桑蒙古史》上册第186页,转引自波斯拉施特的《史集》 [6]《元史.睿宗传》 [7]《金史. 撒合辇传》 [8][21][22][23]《金史·武仙传》 [9]《金史.完颜合达传》 [11][12]《金史.完颜仲德传》 [13]《金史.武仙传》 [14]《金史.地理志》 [15][16][17][18][19][20][25][26]《宋史.孟珙传》 [24]《金史.哀宗本纪下》 [27]《元史.太宗本纪》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