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前半段志愿军被动原因分析

来源: ych2000 2013-12-11 08:30:3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39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ch2000 ] 在 2013-12-11 14:33:3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上甘岭战役前半段志愿军被动原因分析

上甘岭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争夺表面阵地阶段(10月14日-20日)、坚持坑道斗争阶段(10月21日-29日)、决定性反击阶段 (10月30日-11月25日)。

这三个阶段中,志愿军在前两个阶段事实上是处于一个相当被动的境地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一个长达9天的坚持坑道斗 争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利用坑道拖住进攻的敌军,然后在后方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如果始终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是不需要这么长时间进行反击准备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志愿军在战役前半段的被动局面呢?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3个因素造成了这一局面。

首先,对敌军企图判断的失误。

10月14日以前,有很多征候表明敌军可能会在上甘岭地区采取较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在8月底、9月初,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曾到与45师防御正面对峙的韩国第2师和美军第7师视察三次。此后,敌阵地内步兵就开始频繁活动,汽车运输活动增加以保障弹药物资储备,并于金化以北公路沿线终日不断释放烟雾掩护运输。在金化以南六丹里地区,我军多次发现敌军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敌军直升机对我前沿反复进行侦察,军官也抵近我前沿观察地形。自9月以来,敌方以小部队向我进行了5次试探性进攻,并在597.9高地连续捕捉我方3名哨兵。此外,原韩国第2师1个连防守的鸡雄山阵地由美军第7师31团接替,以作为其进攻依托。更为明显的是,10月5日,韩国第2师32团2营参谋李吉求向我军投诚,供出其所在部队将与美军配合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进攻。有资料显示,另外还有一名韩国士兵向我军投诚,并提供了同样的情报。

当时,15军正在按照志愿军的统一部署进行秋季反击作战行动,准备以45师133团和134团各一部反击韩国军驻守的注字洞南山阵地。14日,按照预定计划步兵已经开始调整部署,炮兵已进入发射阵地,野炮和榴弹炮都已指向注字洞南山,师指挥所也已经前移,粮弹储备也已完成,一切准备即将就绪。15军得到上述情报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命令防守两个高地的135团做了一般性防御准备,而将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对注字洞南山的反击上面。敌军开始进攻后,我方还认为这是敌人在次要方向的配合行动,仍然不愿意放弃18日反击注字洞南山的计划,直到15日上级命令停止执行这一计划。这直接造成了我军对此次战役的准备不足(虽然反击注字洞南山的准备工作后来转用于上甘岭战役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战役第一天由于射界受到工事限制和来不及转移阵地,我方只有6门山炮、6门野炮和3门榴弹炮可以对我防御部队进行支援,难以遏制敌方的猛烈进攻。直到当晚,我方炮兵才调整部署后全部投入战斗。但初期我方炮火仍显不足,只是在战役过程中才逐渐得到加强的。45师防守部队就是在这种缺乏准备的情况下与敌反复争夺,虽然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也损失惨重,争夺表面阵地7天后不得不全面退守坑道。

其次,对敌军以如此大规模、如此长时间地进攻缺乏认识。

在上甘岭战役之后,曾有人说这场战役是 “在小山头上打大仗”,这就说明了此次战役的激烈程度。然而,从一开始15军就没有进行这样规模和长时间激烈战斗的思想准备。15军军长秦基伟后来回忆说:“至于攻势重点,我们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师正面(平康方向),企图夺取西方山、斗流峰。。。战斗持续时间可达20天至一个月。我们估计敌人重点进攻五圣山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五圣山地势险峻,便于我军防守,如果敌人将攻势重点放在五圣山,就必须从日本调动力量,只凭在朝力量是不够的。而且,在五圣山这样的防御阵地上,我们也比较容易粉碎敌人的进攻。。。到了9月下旬,敌人在日本的部队尚无调动迹象,而我就在整个朝鲜战线上发动了一连串的战术反击,我们估计敌人大规模战役进攻的可能性不存在了。。。”

得到投诚的韩国军参谋提供的情报后,我军也认为进攻仅仅是为配合攻击西方山的小规模行动。这说明,当时15军认为即使有大规模进攻也应该是指向44师的防御正面而不是45师,45师正面至多会有一些配合行动,规模不会太大。此外,我方当时对敌军尤其是韩军边打边补充兵力的能力估计不足。韩国军不同于在异国境内作战的志愿军和美军,他们有经过一定训练的预备兵员和军官,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作战部队的缺额。战役开始时,韩国第2师有12,000余人,战役过程中受到惨重损失,但经过不断补充到战役结束还有11,000余人,基本上能够维持原有的建制单位(虽然新兵多了战斗力下降,但总比人越来越少要强)。这样一来,形成了怎么打也不见敌人减少的局面,战役时间也就随之延长,我方困难也就相应增加了。

再者,我军在战役初期的战术运用上出现了失误。

基于以上两个失误,顺理成章的结果是志愿军参战部队在战役初期没有打持久战的打算,也就导致了战术运用上的一些失误。秦基伟后来回忆说:“在战斗开始的第一周内,我虽伤亡大,但看到敌人伤亡更大,便认为敌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别是当阵地被敌人占领后,脑子发热,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所以我对崔建功师长讲了那样的话,打不下来就不要回来见我。我这句话放出去不要紧,下面脑子更热,一股血气上来就拼命,增大了伤亡。”战役第一阶段的7天时间内,白天敌军进攻占领表面阵地,我军就夜间反击,形成昼失夜反的局面。在7次反击中,3次全部恢复了阵地,4次部分恢复了阵地。虽然战果可观,但是在反击中我方用兵过多,第二梯队仓促投入战斗,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7天中,45师投入战斗的兵力达到了21个连(占全部数量的77%还多),各连的伤亡都超过了半数,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这样一来,45师也就丧失了继续组织较大反击的能力,只能通过第二阶段的坑道斗争拖住敌人来赢得反击的准备时间。发现这一问题后,在上级的及时提醒和对战场形势的清醒认识后,15军改变了原有的急躁情绪,采取稳妥的办法准备打持久战,这才改变了初期的战术错误。正如秦基伟所说的:“打了一阵,冷静下来一想,发觉不对,敌人拉的架势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场的,要稳住阵脚,同敌人打持久战。”随着一系列的战术调整,志愿军逐渐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阵地攻防作战,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异常残酷。在上甘岭作战23天,15军45师遭受惨重损失。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打光2次后重建,“上甘岭特功八连”(45师134团8连)打光3次后重建,伤亡人数达5,600余人。。。

摘自《上甘岭战役的若干侧面》

所有跟帖: 

上甘岭战役中,15军阵地别美韩选为进攻突破口, -ych2000- 给 ych2000 发送悄悄话 ych2000 的博客首页 (246 bytes) () 12/11/2013 postreply 08:41:31

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大口径火炮少,机械化程度低,弹药送不上去,伤员运不下来 -LEIMONG- 给 LEIMONG 发送悄悄话 LEIMONG 的博客首页 (42 bytes) () 12/11/2013 postreply 09:10:13

我看过美国老兵写的回忆录,再参照志愿军老兵写的,基本上都能对的上 -LEIMONG- 给 LEIMONG 发送悄悄话 LEIMONG 的博客首页 (178 bytes) () 12/11/2013 postreply 22:56:52

韩军的一点总结 -ych2000- 给 ych2000 发送悄悄话 ych2000 的博客首页 (1189 bytes) () 12/11/2013 postreply 09:40:40

很好,我喜欢看来自敌方视角的总结. -pta- 给 pta 发送悄悄话 pt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1/2013 postreply 11:08:18

回复:上甘岭战役前半段志愿军被动原因分析 -shawn- 给 shawn 发送悄悄话 (1593 bytes) () 12/11/2013 postreply 11:22:56

您老说错了,不是1比10 是1比100000000000000 -试试水- 给 试试水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2/2013 postreply 10:40:4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