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过程

来源: WSTB 2013-10-26 09:59:5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26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WSTB ] 在 2013-10-27 11:56:3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作者:姑苏慕容001 时间:2013-10-11



  明治维新的结果,一句话就说完了,日本西化后,成为世界列强之一。不过,过程一波三折。列强如同鬣狗,是要踩着别人尸体上位的。日本,先踩东方没落的大清帝国(甲午战争),后踩西方没落的沙皇帝俄(日俄战争),上位了。1911年日本政府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才算获得了和列强们平等的地位,以民族国家独立的姿态步入现代史。看似日本是第一个成功转型的亚洲国家(也是全球唯一一个),那种强权即真理的西方意识渗透,已经开始扎根于日本民族的内在。在开始战争阶段,日本貌似由一个成功走向了另一个成功,也强化了这一文化渗透。

  今天回过头来,从国际关系看,日本一直是当时欧美的工具角色,而这个工具针对的都是俄罗斯,不管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后来,被称为日本战略天才的石原莞尔,一直反对和苏联开战。最少,他能从不做大国博弈工具的角度去思考,而其它狂妄的日本军国主义疯子们,以为日本已经是日不落帝国的替身了。那种对铁和血的盲目崇拜,结局就是,今天的日本依然摆脱不了大国博弈工具的地位。人类社会,不拉长时间周期看,很难看出,事与愿违是怎样炼成的。

  其实,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石原莞尔仅仅是阐述了人世间的一个简单道理:消化比吞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巨人的成长不在于他吞咽了多少,而是在于他消化了多少。古往今来,多少自作聪明的人,都是栽倒在简单道理的面前。我们中华民族,作为地球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胃功能强大无比,那种比嘴大的东西,只能当作术。


石原莞尔,不仅反对与苏联开战,而且反对与美国开战,甚至反对……对华全面战争。吃惊吧?诡异吧?一个918事变的策划、煽动、制造和执行者,一个完全靠能力而不是资历成为关东军“大脑”的参谋,一个无所顾忌的“下克上”狂人,会反对对华全面战争?事实如此。石原莞尔,战后求远东法庭战犯资格而不得,后来被一些日本人认为是和平主义者。而当时,他的同僚甚至怀疑他是赤化分子。


  看看石原莞尔的战略分析能力。

  1、日本崛起必须获得满蒙,此所谓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2、满蒙是无主之地;
  3、避免和中苏美三国全面战争;

  第一条是预设前提,这条前提就决定了石原莞尔必然是军国主义的法西斯分子。第二条是现实分析,第三条是未来战略规划。第一条无须辩驳,豺狼来了迎接它的就该是猎枪。而后两条,值得思考。

  满蒙是无主之地?

  无论今天的中国人,如何的价值不认同这个判断,但是,看看石原莞尔的分析无妨。如果说,满蒙是有主之地,靠心中的价值情感和嘴皮没用,要现实的看,谁会全力抗拒日本占领东三省。

  分析如下:苏联无力南下,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帝俄失去了在东三省的话语权,自身革命后,一直在努力改变帝俄对外侵略的国际形象;美英列强势力在中国南方沿海,无力插手东三省,还会默许日本势力进入东三省,以便阻止苏联南下赤化;无论是北洋势力还是广州势力,都对东三省鞭长莫及,也不会对自己没有实际控制的地域尽全力保卫。真正会全力阻止日本和满蒙合并的军事力量,恰是日本一直扶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父子。

  后世历史,把张作霖打扮成抗日爱国者的形象,并不合适。他被河本大作策划暗杀的实际情况是“怀璧有罪”。张父子两人,也没有想过日本人会对其动手,因为东北军势力是日本一手扶持起来的。日本“满铁”在东北的经济扩张,是和张作霖合谋。张作霖入关后,后院起火,也是日本驻朝军一手扑灭。这样的“朋友”,怎么会对张作霖和关东军下手呢?江湖义气不会明白军国主义的实质。

  当然,张作霖之死,还涉及到日本国内“文治派”和“武功派”的文武“路线之争”。张作霖和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私交甚好,日本政坛认为张作霖能控可控,而日本军部不这样认为。石原莞尔更是直接:日本应该合并满蒙,而不是控制满蒙。这场路线之争的最终结果是妥协——伪满洲国出现。石原莞尔痛哭。


  避免对苏美开战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避免对华全面战争?

  让我们看看日本持久战理论的发明者,还是石原莞尔。石原莞尔认为,日本应该避免和大国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为这样的战争已经和军事战略战术无关,最后决定胜负的是国力和消耗。他认为,日本对华,有开战的主动权,也有一战而军事胜利的能力,但是,何时结束战争的主动权,却在中国这边。中国人不投降,战争就不会结束。而中国这样的大国,不投降是大概率事件。巴蛇吞象,最后会撑死自己,所以巴蛇需要满蒙,还需要时间消化,来让自己变成大象。石原莞尔的前后逻辑一致,看不清他的战略思路,以为他发生了什么矛盾错位,是阅读历史者自己的错位。

  蒋百里(转帖者注: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学家,也是钱学森的岳父),日本军校高才生,是否看过石原莞尔的论述,不得而知。看似他说中国应招“不降”(转帖者注:蒋百里的原话是,“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属于对症下药,其实不然。不降的前提是日本出招全面侵华后的应招,如果日本一直保持渗透蚕食的步骤呢?这时,就要主动去战。坐视东三省沦陷是不能饶恕的战略错误。

  从另一个角度说,日本全面侵华,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要么吞并中国,要么连本带利吐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所获得的所有战利品。历史事实正是按此发展,而且日本还付出了惨痛的利息,至今依然是“非正常国家”。以前日本的民粹抬头,还有被压迫的现实来辩解,今天的右翼民粹,又能闹哪样呢?

  上面,有意将东三省和满蒙的表述分开,是需要分开。满蒙不是只有东三省,东三省主要是“满”。事实是,诺门罕战役,苏联表现出了守“蒙”的极强战意。石原莞尔面对两种战略的现实冲突时,选择服从更大的战略需要,即避免和苏联全面开战。这并不被那帮军国主义的日本狂热之辈所理解。天才是孤独的。日本战败之时,不是和一个大国全面开战,而是在和中苏美三个大国同时开战。这时的石原莞尔,应该在为日本未来的百年而痛哭吧?


  德国的巴登巴登矿泉疗养地,被20世纪的东亚载入史册。在这里,1921年10月27日,军国主义的幽灵悄然升起,飞向遥远的太平洋西岸。三个同为日本驻欧武官的少佐,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在洗温泉的同时,还在为日本的前途慷慨激昂。

  今天回看,这次慷慨激昂的语言结果,和任何国家任何热血青年在茶馆或酒桌上的探讨没什么区别。一、打倒长州藩对日本陆军部的控制;二、日本需要军政一体的强国革命。前一条,不如说是为了打开,青年武官们自己的上升通道;后一条,是当时全球革命浪潮下的一次投射。打倒旧权威和改造国家现有体制,在20世纪初的全球各国,都是热血青年们思想和语言上的两个支点。说不定,还可以改成是“有国家史以来”。

  史称三羽乌的三位少佐,和普通热血青年还是有区别。他们还有行动力。很快,他们又联络了其他七名,非长州藩的日本驻外青年武官,组成了一个军人秘密社团,后来被称为11人巴登巴登集团。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年轻的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生们,也组织了类似的社团——“国策研究会”。最后,一起合并为一夕会。一夕会,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日本主要战犯。

  看看这个11人名单:
  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山下奉文;中村小太郎;中岛今朝吾;下村定;松井石根;矶谷廉介。
  后来的正式成员还有,河本大作,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


  说几点细节。

  在三羽乌边泡温泉,边大谈打倒藩阀等级控制之时,东条英机因为是晚一届的陆大毕业生,只能站在门外服务。

  一夕会继承日本历史的“下克上”(不听命令自行其是)传统,后来被“发扬广大”。一夕会首领永田铁山,1935年8月,在办公室,被陆军中佐相泽三郎以武士刀斩杀。

  关东军创立期也有一个三羽乌,分别是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和土肥原贤二。这个三羽乌,行动力惊人。所谓板垣之胆,石原之谋和土肥之谍,分别对应了,军事决策、战略谋划、军事侦查以及外交的合纵连横。

  1921年,皇太子裕仁因大正天皇患病,出任摄政王。于1926年继位为昭和天皇。

  皇太子裕仁,在1921年摄政前两个月,自主去欧洲游历。期间,接见了驻欧洲的十几个日本武官的参拜,获得了他们的宣誓效忠。

  皇太子裕仁幼年学习时,前后两位老师,分别是乃木希典和东乡平八郎。



  德川幕府大政奉还于天皇,日本社会的上层权力就出现了真空。普通人对此较难理解。社会统治的权力,其实和谁名义上主政,关系不大。这要看社会权力如何具体运行。按照现代的管理理论,权力运行需要三个现实基础:信息权、决策权、执行权。
  (愿意想深点,可以将这三条,对应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公原则:公开、公正、公平)

  用最简单的家族企业管理举例:换一个长房长孙做当家人,大家也没有异议,这人就能掌管家族企业了?不能。当家人不知道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显然无法决策,甚至无法在决策中发表意见;当家人知道企业运行情况,但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具体事物,还是无法发表决策意见;当家人知道情况,也有专业处理能力,但是执行层面执行不了,还是等于没决策。这三种情况分别称为:信息不对称;专业能力缺乏;执行力不够。三种情况,会直接导致社会权力运行无效,无论这个当家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

  举两个事例来说明。

  大韩帝国时期(甲午战争之后至日韩合并期间),日本人对于朝鲜半岛的统治,在大韩帝国政府各级执行部门安插了2000多日本人,才能保证日本权力意志执行到位。否则,就算换个日本人当韩王,也控制不了韩国。这是关于执行力。

  日本战犯中,陆军战犯远比海军多。起初,日本海军一直是反对三国轴心同盟的主力。山本五十六,需要跑到军舰上办公,才能避免被右翼民粹份子刺杀。为什么?日本陆军去欧洲学习,而日本海军学习的对象是美国,所以深知美国海军的强大和制造潜力优势。日本海军不是和平主义者,而是知道自己无能去征服美英海军,日本海军和德意比却不差。这就是专业者和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海军是大工业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领域,最优秀的工业技术和制造能力,都在20世纪海军中集成体现。它的基础是国力和银子。日本海军的清醒,也是清醒在知道常识。

  日本海军也有一位怪才,松田千秋。他对日本的战败,几乎和石原莞尔的观点一样,首先是日本在中国泥潭陷得太深,其次是日本加入三国轴心同盟不智。他认为,面对强大的海上对手美国,应该采取战略守势,战术攻势。这种渗透蚕食的战略也和石原莞尔一致。



  再回到幕府倒台,日本社会出现权力真空。

  日本上层,出现了三股势力逐步在填补这个真空,分别是,以天皇为核心的皇族势力;以长洲藩为核心的旧武家势力;以议会政治为指导思想的文治派势力。第三派势力属于新兴政治势力,在维新三杰死后,以伊藤博文为主要代表。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当时的议会政治,在人类史上属于奇葩。这朵奇葩,集中体现在《明治宪法》。大家都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最高权力意志的原则体现,现代国家概莫能外。但是,日本的明治宪法,所规定的所谓“君主立宪制”,完全逆历史潮流。以前,日本天皇是名义象征统治,根据这部宪法,成为君主直接统治,而政治议会是皇权的辅助执行机构。内阁是为了更好的履行皇权!无论这种权力结构,披上多少现代的外衣和词汇,都改变不了,日本当时的上层建筑改革,实际是改成,皇权家天下的文官治理结构。日本天皇集神权、皇权于一身,并以宪法的形式加以确定。


  日本的文治派,虽然是新兴势力,但是,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这种包括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群体,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显然,幕府倒台了,武家势力依然强大。对于一心军事强国的日本来说,武家势力也不可能只是执行层。相比而言,皇族势力虽然名义至高无上,但是一直对执行层面有心无力,而后起的文治派弥补了这块短板。

  明治维新时期,废藩改县,是重要的权力再分割举措(这比秦晚了多少年?)。这一改制目的,在于消除地方掣肘,提高中央皇权,强化国家政策的统一和执行。刚刚经历军事内乱的藩阀阶层无力对抗。

  在连续打击武家统治基础的同时,也需要安抚。杀人不过头点地,又是废刀,又是撤藩,如果一转眼全变成平民,还让不让旧特权阶级活了?更别说,还是他们帮助了天皇归位。日本由此重新制定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将国民分为四等: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操盘的便是伊藤博文。华族由旧公卿、大名、藩阀和明治维新的有功之臣家族构成,也包括了原来的幕府家族和朝鲜王族。华族中,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模仿了欧洲。华族依然保留了很多封建特权,很多躺在祖荫下的华族子弟,几乎就是八旗子弟的翻版。相比而言,由中下级武士构成的士族,基本只剩下一个名份了。这个制度直到1947年废除。

  这时的日本,在改造国家的热情和天皇的旗帜下,达成了一种权力的弱平衡。这种弱平衡,归功于幕府的倒台。皇族权力扩大了,藩阀摇身一变成特权贵族了,新兴文治阶层有了表演舞台,皆大欢喜。倒霉的只有以前大权独揽的幕府一家。

  民众呢?最少看到点希望。社会等级门槛降低了,等级之间不再遥不可及,平民也可以当官了。还有,当时买个武士头衔,变得非常普遍。给资本者留条晋升通道,属于误打误撞。还有一个个人看法,日本人今天死要面子的风气,和这个执行了60来年的贵族制度很有关系。

  不过,任何弱平衡都不稳定。可以说,任何弱平衡,都是为了下一次矛盾激化,在积蓄力量。

  假如,每个人都在旷野中独门独户,显然社会矛盾大减。但是,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变成地球村,有限资源不足以化解人类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各种关系矛盾。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上层建筑的权力真空,在各方势力还未完全填充之时,就会保持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一旦出现交集,马上就会强烈碰撞。 

(未完待续)



所有跟帖: 

石原莞尔,大侃,著名的“超阶级的政治”论断, 让他躲过战犯罪名。 -zyt- 给 zyt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6/2013 postreply 10:19:4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