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帝国的海军(一)——二战后英国海军的战略收缩

来源: 伊斯坎德尔 2013-06-06 01:59:4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18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伊斯坎德尔 ] 在 2013-06-06 09:54:0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在英国,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它诞生于1704年。时至今天,BBC的新年音乐会上仍坚持以这首歌作为结束曲,其地位甚至可以说超过了英国的国歌《天佑女王》。这首歌的标题就是《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歌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歌词是:“统治吧!不列颠尼亚!统治这片汹涌的海洋! ”

从这首“第二国歌”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对于这个统治世界200年的大西洋上的岛国来说,海军意味着什么。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进入二十世纪中叶,不列颠帝国和她伟大的海军一起,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18世纪以来,一个充分工业化的国家只要占据大陆的一角,甚至是几个大岛,就可能成为世界霸主的时代一去不返,世界霸权落入了那些几乎独占整个大洲主体部分的国家手中。

英国海权的象征,战列舰和舰队航母

《统治吧,不列颠》是英国第二国歌,地位甚至超过正式国歌《天佑女王》

历史上,从世界霸主王座上跌落下来的国家往往会陷入极为悲惨的境地,然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凭借商业和工业成为世界霸主的帝国,不列颠经历的却是一段相对漫长而平稳的过渡期,虽然交出了世界的王冠,但却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影响世界的主要国家之一。

这个“权力交接”的过程,颇值得玩味。而这段历史中,英国海军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这一角度来解读战后初期(1945-1955)皇家海军的战略收缩。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状态:冷战

1945年当盟军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上阅兵,来自东西方的元帅们互相授勋时,苏联与西方集团之间的裂痕已经产生了,一场全新形式的战争已经在酝酿之中。

隆隆驶过菩提树下大街的苏联“斯大林3”坦克成为了西方国家陆军将领们的噩梦

1946年一月,在1945年的大选中被艾德礼击败的丘吉尔首相应邀访问美国,并发表演说。在细数了“国王”和“叛贼”们之间数百年的友谊、联合国还不能代替大国等等之后,他话锋一转,突然将演说推到了高潮:“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丘吉尔,这位大英帝国的坚定捍卫者和坚决的反共分子,以这段演说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朱可夫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丘吉尔“铁幕演讲”宣告了冷战的开始

那个时代,我们称之为“冷战”——冷战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英国。

英镑、殖民地,自战胜拿破仑后,日不落帝国能够富甲天下靠的就是这两大支柱。而海军,是这两大支柱赖以存在的地基。

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持的三叉戟在西方文化里是统治海洋的象征

大海是维系不列颠的繁荣的源泉,是与外界通商贸易、扩大势力和发挥影响的最重要途径。无论是用英镑进行国际贸易,还是从殖民地运进原料并向其倾销商品,都得依靠远洋航路。对英国来说,大海既是前线、又是后方。财富由海上流入,威胁也自海上而来。正是两百年来无数的船只不分昼夜地将全世界的财富运进英伦三岛、以及与海上马车夫和西班牙两次决定国运的大海战,这个小小的岛国才能荣登世界霸主。这就是为什么英国竭尽全力也要维持一支世界最强大海军的根本原因。

但在亲手挑开冷战大幕后,丘吉尔们才发现,对于大英帝国来说,这熟悉的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帝国无可奈何的成为了天边的一抹斜阳。连曾经让英国人自豪的“大舰队”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失宠的皇家海军挥泪告别“大舰队”

历史上,英国海军主力舰舰队有个专门称谓:“大舰队”。可想而知,她是绝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主力舰队屈居于别人之下的,尤其是那个新大陆的表弟。

然而,空前绝后的二战在刚刚进行到半程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海上霸权不再取决于战列舰数量和主炮口径的大小;航母成为新的战场核心。于是,1942年,英国海军部忙不迭地决定延缓帝国海军史上最强的“狮”级战列舰以及配套舰只的建造工作,转而把集中精力集中于新型舰队航母计划上,试图建立一支航母时代的“大舰队”。

1914年皇家海军阅舰式,阵容之盛一时无双

战争结束前,英国已经建造了8艘大型舰队航母和多达24艘的轻型航母。在获悉美国开工建造更大型的中途岛级航空母舰后,英国人亦如同军备竞赛般的开工了3艘尺寸相近的马耳他级航空母舰——此时,英国还远没做好心理准备好只拥有一支二流海军。

然而,对于饱经战火蹂躏的英国来说,使用宝贵的船台来建造航母,远不如建造商船休养生息来的实在。被6年大战彻底掏空的英国财政再也没有余力维系庞大的造舰项目,在建的航母项目或停工,或取消。航母版“大舰队”之梦就此破灭。

1944年提出的“狮”级战列舰是前所未见的超级巨舰,堪与“大和”、“衣阿华”级匹敌

“前卫”是英国战列舰的绝唱,建成后却基本上充当皇家游轮

事实上,英国就连二战中保留下来的那支规模大不如前“大舰队”也维持不下去了。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对海军这头吞金巨兽的态度只有:裁军、裁军、还是裁军。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大量战功赫赫的军舰消失在拆船厂,仅存的战列舰“前卫”号作为“皇家游艇”度过了碌碌无为而又短暂的16年,就被拆解;200年来世界第一的海军就仅剩下几艘轻巡洋舰和驱逐舰。

什么决定了一国军队建设的方向?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比“敌人”更恰当的答案了。

作为新时代的假想敌,当时的苏联海军实在不是百炼成钢的皇家海军的对手,斯大林规划中的那支大苏维埃舰队不过是思想还停留在30年代的史前恐龙。在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打击力量的英美海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只有苏联潜艇勉强能对英国构成威胁。

斯大林是“战列舰爱好者”,在他坚持下,苏联海军规划了“苏联”级战列舰,未脱上世纪30年代的设计风格

苏联海军真正让西方畏惧的是数量庞大的潜艇部队

克里姆林宫手中最锋利的宝剑它刚刚踏平欧洲的钢铁洪流,西欧国家的地上防线在苏联新式坦克的履带下如同玻璃般脆弱,苏联坦克集团军饮马多佛尔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此,已非常虚弱的英国不得不在欧洲维持一支拥有数个重装师、装备精良的莱茵军团;而核时代的陆军所花费的资源,远不是二战时所能比拟的。

新的威胁不仅来自陆上,还来自于天空。在核时代,哪怕一架成功突防的轰炸机都足以给英国带去毁灭。因此,无底洞般的国土防空系统也加入了瓜分本就已捉襟见肘的军费的行列。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再也维持不了全球海军的架子,否则帝国就真的要被这支曾经为她带来无上荣光的舰队拖垮了。

“裱糊匠”丘吉尔提出新战略-恢复性发展

其实所谓新时代的问题概括起来不过是一句话:大英帝国正在崩溃。

在美苏鼓动下,亚非拉民族国家大独立已经使各殖民地呈燎原之势;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了英镑作为世界储备及交易货币地位的终结——帝国的两大支柱都到了崩塌的边缘。

英国海军的“糊墙纸”,12型护卫舰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英国开始了战略调整,以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帝国。1951年卷土重来的丘吉尔再次充当起了英帝国的“裱糊匠”,他提出了“三环外交”策略(由英帝国、美英特殊关系和欧共体三环组成),其实质是保持欧洲战略存在的同时继续维护广泛的世界利益,维持英帝国政策不动摇。

核武器是冷战时代维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英国同美国一样,以战略空军和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为战略威慑的主体,皇家海军从此被皇家空军夺走了“第一军种”的宝座。

战略调整是一回事,但大英帝国的“全球义务”还是需要海军作为急先锋。于是,50年代初的皇家海军不得不开始习惯缝缝补补的日子。

航母项目好歹挤出了点预算:继续建造6艘,其中2艘是大型航母。

大型水面战舰被砍的只剩下虎级轻巡洋舰,安装了独特的152毫米高平两用火炮后,以“防空巡洋舰”的名义勉强“过关”。

而皇家海军的其他新项目就没那么幸运了:下一代6万吨级大型航母和其他新型火炮巡洋舰项目,仅仅停留在绘图板上就已经被宣判死刑,成为档案馆中静静落灰的故纸堆。

整个战后十年,英国海军用来填补战斗力空白的唯一“糊墙纸”,只剩下曾经根本瞧不上眼的护卫舰。

英国海军“虎”级巡洋舰,其前甲板上的152毫米高平两用火炮外形非常独特

50年代,苏联海军的213艘潜艇让英国如鲠在喉,这些脱胎于德国二战末期先进设计的新锐红色狼群是大西洋上的新威胁;拥有卓越的高速性能和长时间水下航行的能力的它们,使二战时代的各种反潜护卫舰黯然失色。阻止这些潜艇切断从美国到欧洲的海上生命线,新建一批高速反潜护卫舰成为了生死攸关的事情。这让反潜护卫舰是英国海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极少数修成正果的新项目。

1952年起,英国开始建造23艘新型防空与反潜护卫舰,这其中12型护卫舰因速度快,火力强成为新一代反潜护卫舰的标杆。

即使这样,反潜兵力依旧不足。无奈,英国海军又将战时大量建造的“战时应急驱逐舰”改造为反潜护卫舰,共计33艘。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了类似12型护卫舰的作战能力,成为了英国海军50年代反潜作战的主力。

除此之外,从战后到50年代中的皇家海军的另一突破就是发明现代航母三神器:斜角甲板,菲涅尔光学助降镜,蒸汽弹射器。它们让英国航母早于美国表弟进入了喷气时代,也算为“大舰队”挽回了些面子。

决战朝鲜

经过这些缝补,英国海军作战能力勉强比二战时代有所提高。就这样迎来了朝鲜战争。

英国虽然已经于1950年与中国建交,但仍向朝鲜派出了一支较大的部队:它包括了3个步兵旅,和包括1艘航母在内的21艘舰艇,数量在联合国军中仅次于美国居第二。

朝鲜战争中的英国海军被划归美国第7舰队指挥,由于中朝双方海军基本一片空白,因此英国海军的任务也是以舰载机支援地面作战为主,也参与了志愿军补给线的空中绞杀战;但由于战场远离著名的“米格走廊”,因此英国舰载机也未遭到重大损失。

朝鲜战争中英国“海喷火”战斗机正在起降

不过,由于陆军在朝鲜战场上损失惨重,尤其是其装备了最新式“百夫长”坦克的皇家重坦克营被志愿军步兵全歼,大大动摇了英国对这场战争的信心。加上1951年后战线稳定,朝鲜停战协定刚签署,英国海军便离开了远东,结束了其舰队航母编队的最后一次远征。

英国海军“光辉”号航母进入韩国港口

此后直到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运河危机”之前,英国海军没有进行过重大作战行动。

就这样,英国海军熬过了战后初期最艰难的时光。虽然失去了全球海上霸权,但其缝缝补补、由新旧不一的舰队反而更精干了;丘吉尔的“裱糊匠”战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953年,英国海军阅舰式,8艘航空母舰阵容壮观,然而却是帝国最后的回光返照

以退为进——帝国的战略收缩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不但没有像历史上一样通过战争获益、反而却让国家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这时候的英国政治家们只能再次祭出历史上的所有帝国在战略调整期的不二法宝:战略收缩。

战略收缩往往出现在帝国核心实力受损,同时战略扩张的收益遭遇边际效应无法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提供更多帮助的时期。其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巩固帝国的核心利益圈、放弃部分扩张所得,重建和恢复帝国的核心实力,为下一轮扩张或者延缓帝国衰退速度做准备。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避免帝国的“气球”被无限制的扩张吹爆。

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大帝国之一,汉帝国就有通过战略收缩确保帝国延续的历史。

西汉末年光武中兴就是一次典型的战略收缩,其首先重振帝国军事实力,结束割据局面,重建帝国权威。之后缩短战线,重整汉帝国农耕经济命脉。从而迎来了汉帝国的全面复兴。

近代史上,70年代美国的战略大收缩也是成功的。那次收缩的大背景,是美国被中苏拖进越南这个泥潭近10年,而60年代的各种烧钱军事项目把美国财政弄得人困马乏。这还不算,西欧的小兄弟也在暗地里给美国人拆台。

在基辛格、尼克松等人的主导下,美国对其全球帝国的结构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转变。在离开越南仅仅10年后,美国就成功的开始了新一轮全球扩张,甚至一鼓作气干掉了冷战的最大对手苏联,并享受冷战胜利红利至今。

英帝国自身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前例,在19世纪末布尔战争后,英国也进行了一次全球战略收缩。在抛弃“不良资产”后,大英帝国的帝国体系不仅未受损害反而进一步扩展。

成功战略收缩的前提是帝国的根基仍在,通过收缩抛弃超出扩张极限的战略空间后,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增强帝国的核心实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帝国丢掉“鸡肋”之后,殖民体系根基尚在,因此得到了充分的空间盘活帝国的资本,从而迎来英帝国的最后一次大扩张。

然而二战后的英帝国,殖民体系已是风烛残年。环境变了,同样的招数再也没法带来同样的效果,收缩就成了全面溃退,最终导致了日不落帝国的崩溃。但这次收缩虽然无法为英帝国迎来又一轮的扩张,却确实为英帝国跌落王座做好了缓冲,其在退却过程中在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中充当了“仇恨播种机”的角色,至今中东、南亚地区的战乱依然可以追溯到这次退却。

现代世界上,也有一个全球帝国正在进行一次战略收缩。从90年代到今天,在两场不能算失败但是耗费了大量金钱的战争和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后,美帝国发现自己的帝国地位又不那么稳固了。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又在准备对其帝国结构进行重组,希望重振雄风。

美国海军宣布将把60%舰艇部署到太平洋海区

一方面,美国寄希望于页岩气革命、重振制造业等举措增强本国核心经济、科技实力。同时在军事领域,从欧洲、亚太前沿收缩,结束伊拉克、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同时推动军事技术革命并收缩战线,调整战略重点,力图建设一支技术上领先主要对手一代,成本上可承受,可以全球部署的军事力量。在对外关系领域,推动“巧实力”外交,充分发挥帝国的余威,借盟友之力维护帝国的边缘利益。如果把全球战略比作围棋,美国经济、外交、军事三个连成一片的“眼”看似已经“活”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历史上大英帝国战略收缩阶段充当“仇恨播种机”一样,美国在其收缩过程中也为其战略对手和脱离帝国体系的“小兄弟”留下了无数待引爆的“地雷”。今天的东亚领土争端、中东阿拉伯之春等等都与美国背后的操作有很大关系。这样的行动的意义在于避免战略对手迅速填补美帝国的收缩留下的战略空白。

为了做到这一点,美国甚至与一直与自己“不共戴天”的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把中东彻底搞乱。此举让所有依赖中东石油的潜在战略对手为美国“买单”,同时本国经过页岩气革命后可以很大程度“免疫”于中东危机。从全球大棋盘角度来看,这属于一次“打劫”,意在将对手的视野从自己的战略核心引开。只不过毕竟世界不是一局围棋,美国的这次“打劫”最后很可能还是会引火烧身,对其欧洲的战略盟友产生意料之外的重大影响。这恐怕是在中东最初“落子”的棋手意料之外的事情。

这一切走向何方,美帝国能否稳住阵脚,卷土重来,全世界拭目以待。

回到我们本篇的话题,英国战后初期的这次战略收缩的结果,是他们得到了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干,远洋作战能力极强的“均衡舰队”。 英国人有些一厢情愿的以为凭着强大的海军和战略空军,自己还能在这个新兴大国主宰的时代里保持自己世界一极的地位,但世界不再是那个世界了,英国也不是那个英国了,英帝国也将迎来它最后的回光返照。我们下一篇来谈谈英帝国的最后一抹晚霞——运河战争。

 

 

所有跟帖: 

个人认为英国积极推动冷战,延缓了帝国的衰败,中国页岩气储量好像世界第一。 -看个乐儿吧- 给 看个乐儿吧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02:10:55

西方帝国霸权文化深入民心,所以,西方发动侵略战争倾向强烈。 -唵啊吽- 给 唵啊吽 发送悄悄话 唵啊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04:54:05

今天为了「生存」、诸个西方帝国都会不期然再劫难逃 -小刘在51- 给 小刘在51 发送悄悄话 小刘在5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05:35:46

日、英、美都纷纷向「历史」追寻「王者之梦」。 -小刘在51- 给 小刘在51 发送悄悄话 小刘在5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05:38:18

同样也是英民族的华盛顿等人是导致大英帝国衰落的罪魁祸首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276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07:27:03

帝国的扩张的巩固最终需要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334 bytes) () 06/06/2013 postreply 07:35:5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