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要求军方停购中国造军需品 只用本国产品

来源: ccvip_usa 2012-10-06 06:07:0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37 bytes)
继伦敦奥运会前夕扬言焚烧中国制造的美国队服后,美国议员再度杯葛“中国制造”,要求五角大楼不要采购中国产军需品。

来自缅因州的民主党众议员迈克·麦考德和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共和党众议员邓肯·亨特早前发出公开信,宣称4个月前一名空军军官的遭遇引起他们的注意,要求五角大楼遵守1941年制定的“贝瑞修正案”,即军队采购的食品、服装等军需品须在美国本土生产和制造。

据今年6月美国《空军时报》报道,一名派驻阿富汗的空军军士长曾前后两次收到中国产军靴,后来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换成美国产军靴,为此他特意给《空军时报》写信抱怨此事。

《空军时报》报道刊出后,美国空军曾强调,“贝瑞修正案”并不适用于价值低于15万美元的军需品,因此给官兵配发一双中国产军靴并无不妥。

麦考德和亨特在公开信中称,现在美国仍在打仗,经济正从严重衰退中复苏,所以五角大楼遵守“贝瑞修正案”更为重要,而且“美国不应依赖别国、特别是存在全球利益冲突的国家来供应军需品”。

麦考德的发言人对媒体表示,目前共有17名议员在公开信上签名表示支持,但麦考德和亨特尚未决定何时把这封信交给五角大楼。美国军方目前对此事不予置评。

公开信发出后,有媒体直指美军“穿鞋”问题对麦考德意义重大,因为他的选区就设有鞋厂。麦考德在一份个人声明中也称,五角大楼恪守“贝瑞修正案”将有助于美国鞋企发展,“比如在缅因州拥有大型厂房的纽巴伦(NewBalance)公司”。

今年7月伦敦奥运会前夕,中国制造的美国奥运队服同样引起国会山一些议员的激烈反应,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民主党议员哈里·里德更扬言应把这些衣服焚烧重造,事后不少美国网友批评身处全球化年代,这种刻意“政治化”的做法十分可笑。

所有跟帖: 

It is politics. Most 美议员 are nuts.They lie and lie. -2544- 给 2544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06:41:23

多是暴发户、历世富豪之后、红脖/花花公子。某些中国的裸官人大政协委员有此MD化趋势! -tttw- 给 tttw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07:02:15

看来有意识或特意 倾向性的全国拒绝倭货(另加拒售稀土),定必把倭鬼嚣张气焰打下去 -tttw- 给 tttw 发送悄悄话 (59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07:28:08

肯定弄死倭寇经济。德国佬增55%!有可能就是55部、500或5000部倭寇车。 -tttw- 给 tttw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09:57:56

中国政府为何就没有这样的魄力?办公用品和政府用车只用本国产品。 -bo'smam- 给 bo'smam 发送悄悄话 bo'smam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07:39:51

中国政府采购一直有此要求,你们不知道罢了。 -pta- 给 pta 发送悄悄话 (36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08:53:34

我没有看到美国各级政府采购一辆外国品牌汽车。中国政府为什莫用纳税人的钱采购外国车? -luckyd- 给 lucky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10:31:48

中国政府部门,全部采用奇瑞QQ吧!理论上行得通滴 -tttw- 给 tttw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10:43:24

中国政府采购的都是国产车。 -pta- 给 pta 发送悄悄话 (48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15:09:36

准备好军费了吗?回复:美议员要求军方停购中国造军需品 只用本国产品 -泰凉- 给 泰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6/2012 postreply 22:37: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