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中国毁灭性核报复武器:令美国难堪的“东风-41” (三)

本帖于 2011-04-15 13:15:2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thrawn 编辑

Block1.0阶段系统现由部署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和加利福尼亚范登堡空军基地的30枚地基拦截弹(GBI)、多部 雷达组成的探测器编队和“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C2BMC)系统组成末段防御。通过C2BMC系统把这些雷达和拦截弹集成到一起,达到保护美国免 遭朝鲜等国有限远程导弹威胁的目标能力,但在面对俄中这样掌握先进突防手段(多弹头+诱饵+干扰隐身)的大国来说这种有限能力明显鸡肋因此在象征性的部署 了30套以后便没了下文,一位议员在国会辩论时,曾当场撑起一把只有伞架的漏雨伞,以此形容NMD的防御能力。

助推段防御

与弹道导弹的中段和再入段相比,助推段往往是导弹飞行过程中最为脆弱的阶段,所以对这一阶段的突防和拦截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从防御方的角度而 言,对助推段导弹进行拦截具以下优缺点。优点:助推段发动机处于工作状态(中段可关机滑行)尾焰红外特征明显易于红外探测捕捉。助推段一般尚未采取任何突 防措施诱饵也尚未释放且弹体特征也较大更易于探测识别跟踪。进攻弹燃料储箱相比弹头而言更为脆弱易毁。

助推段一但被拦截残骸将可能落入己方区域伤及自身。这样一来可对进攻方造成威慑作用。即使拦截失败还可在中段和再入段继续拦截,从而提高了整个 防御体系拦截成功的概率。缺点:拦截时间短,普通弹道导弹的助推段时间不过3到4分钟,如果采用速然火箭这一时间还将大大缩短,留给防御拦截的时间将很 短。

当助推时间缩短到一定程度后拦截几乎变为不可能。缺点:对拦截弹性能和部署位置要求高。靠前部署实现中段甚至助推段拦截的意义在于将防御阵地前 推至敌国边界,控制更广阔的空域提高反导效率。美国目前重点发展的机载激光(ABL)和与日等盟国合作的海军全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TW)、“海基中 段防御”(SMD)系统以及计划于2015年在欧洲部署陆基型“标准-3”导弹,都是有针对性的部署发展,俄国的应对措施是针对性部署伊斯坎德尔反置,中 国的防范手段也大致如此。对于俄中这样的大国来说应对导弹防御维护战略平衡具有重大意义。除了发展自己的BMDS,反卫星,反介入等应对手段之外,这里仅 就导弹本身进一步提高突防能力来讨论。

导弹突防方式主要有变轨机动,阻碍探测,速燃发动机,弹体加固,自旋,抗激光涂层,诱饵,电子干扰等方式。其中使用高能固体推进剂速燃发动机缩 短助推段时间减少拦截方反应操作时间。针对机载激光拦截采取弹体加固,抗激光涂层和自旋技术(防能量聚焦)都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突防方式。

所有跟帖: 

阿拉斯加 -子英- 给 子英 发送悄悄话 子英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5/2011 postreply 11:27:4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