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福岛核电一厂二号核反应堆的话题

来源: yinandyang 2011-03-15 05:45: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27 bytes)

 日本挤牙膏式的新闻公布,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下请看主要内容:

日本福岛1号核电站面临的紧急情况15日迅速走向恶化:先是2号反应堆外壳在爆炸中受损,造成含有放射物的冷却水不断流出。紧接着,一直平静的4号反应堆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即发布命令,要求距核电站30公里内居民呆在家中避险。

有消息称,日本抢险队员已经从福岛1号核电站2号反应堆所在机房撤走,这表明反应堆厚厚的钢结构外壳可能因15日清晨的爆炸而“破损严重”,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状态。日本政府发布警告说,福岛1号核电站可能正在泄漏出更多放射性物质,对民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日本政府发言人表示,虽然福岛核电站4号反应堆内没有正在使用的核燃料,但却存放着大量使用过的燃料棒,因此,救援人员正在全力灭火,防止这些同样需要降温的“核废料”继续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上述最新进展表示,福岛1号核电站的局势可能急转直下,变得无法收拾。

一旦救援人员不能很快返回福岛核电站继续为这四个反应堆“退烧”,堆内核燃料将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完全融毁现象”。那样的话,像熔岩一样滚烫的核燃料会突破反应堆15厘米厚的燃料舱钢结构保护体束缚,给日本和周边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核灾难。

此前,因阀门故障,日本救援人员一度无法打开2号反应堆排气口,结果造成堆内压力极高,同时也造成用来冷却反应堆的海水根本无法注入其中。这意味着日本用来冷却反应堆的最后办法失灵,以致大量核燃料暴露在空气中达数小时之久,发生核泄漏可能性极大。

虽然救援人员最终修复了减压阀,但仍无法让海水完全漫过发热的燃料棒,其结果就是2号反应堆内温度继续升高,直到其中发生了猛烈地爆炸。目前,日本政府和福岛核电站仍然坚持表示,当地不会发生类似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严重的泄露事故。

日本现在只能继续向四个反应堆内注水降温,同时不断排出带有放射性污染物的蒸汽,并希望当地始终保持西风,不要刮东风和南风,否则日本首都东京和朝鲜半岛都将遭受污染。与此同时,就是等着反应堆自然降温至安全状态,然后彻底将这个核电站封存废弃。在日本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和铯137。其中,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日本政府已计划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有关资料显示,铯137则会造成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

美国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福岛核电站目前的状态与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情况类似。国际核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零至7级。美国三里岛核事故被定为5级,当时由于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结论:昨天夜晚(北美时间),大家伙在为日本首相公开发布有关福岛核泄漏事件时,对于福岛核电一厂二号核反应堆的情况,却表现的不甚明了,让人感觉颇为蹊跷。为此,兵坛其中有位网友的敏锐洞察力很让人佩服;正因为有了他率先清醒理性的提问,让人不由得即刻凭着一种政治思维直觉,再加以旁观者的认真思考和揣摩,结果让人不由得即时感觉出:日本首相根本就是在避重就轻的发表有关日本福岛核泄漏的真实情况。这样的结论,昨天夜晚,鄙人已经在回复那位思维敏捷的网友的公开提问时,当时就在跟贴里当众说出来了。

   今天一早,在文学城娱乐新闻版看到日本方面如同挤牙膏一样的有关新闻内容,让人分明感觉到,日本政府之所以要采用一点点——迫不得已的挤牙膏式的向公众披露有关福岛核电一厂二号核反应堆的情况,足以说明那里的核泄漏状况绝对是非常之严重!至于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相信很快就会有事实结果来加以注解。

 

 

 

所有跟帖: 

可恶的日本鬼子,祸害自己就算了,还要连累邻国。 -巴黎的冬天- 给 巴黎的冬天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15/2011 postreply 06:22:55

最糟糕的情况“放射性物质会蚀穿多层防护屏障与外界接触” -yinandyang- 给 yinandyang 发送悄悄话 yinandyang 的博客首页 (296 bytes) () 03/15/2011 postreply 06:31: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