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罗布泊核试验场 美绝密无人机折戟始末 (祖图)ZT

来源: qiasini 2011-01-30 19:02:5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34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qiasini ] 在 2011-01-30 19:05:2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欲探罗布泊核试验场      四次均葬身沧海密林

美绝密无人机折戟中国始末

  罗山爱


  中国航空博物馆日前展出了一架神秘飞机———美国D-21无人侦察机的残骸。提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高空侦察,人们会想起中国导弹部队连续击落5架U-2高空侦察机的故事,但对更先进的D-21高空高速侦察机秘密进入中国的历史,却少有人知道事情的始末。


  无人知晓的“第4200中队”


  1959年-1960年,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和U-2飞机先后被中苏打下。作为这两种侦察机的“娘家”,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厂”设计团队深刻意识到,只靠“高来高去”的侦察机已不现实,必须再加上“高速”这道保险绳。1961年,美国中情局批准“臭鼬工厂”开展代号为A-12“牛车”的高空高速侦察机研制计划,它所要创造的科技怪物可以用简单的词汇“双三”来形容,即飞行升限超过3万米,飞行速度超过3倍音速。


  随着研制的开展,“臭鼬工厂”负责人又提出更激进的方案,那就是发展出同样保持“双三”水准的无人侦察机,这样就能排除飞行员被俘的风险。1962年10月10日,中情局同意了这一提议,并将这项代号为“货物标签”的研制项目归并到“牛车”项目,无人机的代号也确定为“D-21”。1966年3月,首架D-21无人机发射成功。与自主起降的飞机不同,D-21执行任务得靠“航空母机”,即要先挂载于B-52轰炸机的机翼下,通过后者带到一定高度后再释放,然后靠自身的动力,并在B-52“母机”的无线电遥控下飞往任务区。


  1967年夏,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开始组建专门执行D-21无人机作战行动的“A飞行队”,驻地设在加州的比尔基地,它后来又改称“第4200飞行支援中队”。第4200中队的保密级别相当高,所有进入该中队的人员,都经过最严格的挑选和审查。1967年11月,原驻密歇根州索亚基地的航空电子专业军士查普曼接到了去第4200中队的调令,当他于次年报到时,竟惊讶地发现该基地的后勤单位居然没听说过这支部队!


  首次执行任务竟坠于苏联


  1969年10月中旬,查普曼接到执行任务的召唤,这是他有生以来遇到过的最严格的保密任务布置,因为这将是D-21无人机首次执行非法越界行动,目标是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场。9月23日,中国刚刚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D-21的任务是通过捕捉罗布泊周围空气中带来的放射性颗粒物,分析中国地下核试验所用核弹的原料及结构特点,并刺探中国是否在进行新一轮核试验。


  11月1日,数百名第4200中队成员和B-52、D-21飞机离开基地,来到位于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11月9日,携带有D-21的B-52轰炸机正式起飞。出发前,技术组又忙碌了很长时间,因为D-21是一种非常脆弱的飞行器。查普曼回忆说,当时大家最怕无人机设备舱中的惯性导航系统出问题,因为系统所用的针脚插座太过精密,针脚很容易折断或移位,进而造成严重的数据传输错误或缺失,并导致无人机偏航或失控。


  为了扰乱中国防空部队的判断,D-21是从孟加拉湾方向开始飞行任务的。美军的想法是,每天有大批美国战机往返于北越与南越、泰国之间,中国容易把B-52/D-21飞机组合判断为普通战机,从而放松警惕。监测显示,在到达2.7万米的预定高度后,编号为“517”的D-21无人机被投放,然后沿着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印度-中国西藏-新疆的路线一步步接近罗布泊。


  让查普曼一行感到高兴的是,D-21的首次冒险“旗开得胜”,只受到中国地面警戒雷达的锁定,沿途中国空军歼击机和地空导弹的轮番拦截都无济于事。可是,当D-21走完罗布泊全程后,却未如美军所愿绕一个圈改向太平洋飞行,而是径直朝西飞去。面对这一切,第4200中队上下慌成一片,试图向无人机发出自毁指令也没成功。后来才搞清楚,这次失败是因为D-21导航系统中的方位累计误差计算出现了错误。


  苏联解体后,前洛克希德公司总裁本·里奇访问俄罗斯,一个前克格勃官员送给他一件礼物———俄国人相信是一架坠毁在西伯利亚荒原上的美国隐身战斗机残骸,但里奇一看就明白了:这正是那架失踪的D-21无人机机体碎片。


  接二连三遭遇失败


  首飞失败后,1970年12月16日,第4200中队又投放了编号为“523”的D-21无人机,发射地点位于日本海上空。该机正常飞行了4904公里,完成了对罗布泊的侦察任务,但在飞临太平洋预定水域时,无人机的设备舱未能正常脱离下落,连同机体一起沉入大洋深处。


  为进一步获取中国核武库情报,1971年3月4日,第4200中队展开了第三次D-21无人机作战使用。编号为“526”的无人机在抵达罗布泊目标区上空时,导航系统计算机准时启动照相设备,随后按预定程序返航。在抵达西太平洋某处水域(设定的“第一地点”)后,机载爆破螺栓自动启爆,将设备舱弹出,失去设备舱的D-21无人机则启动了机上自毁炸药,把飞机炸成毫无用处的碎片。


  弹射出来的设备舱下降至5000米时,舱体上的降落伞打开,使设备舱徐徐下落。此刻,守候多时的美国空军JC-130运输机迅速靠近,试图用俗称“猫胡子”的回收夹钩住设备舱的伞绳,然后将设备舱拉入飞机尾舱。可是由于当时海面上刮起8级强风,致使JC-130飞机无法完成接收,设备舱还是降落在太平洋上,回收任务遂转交美国海军负责。美国海军回收船派出“海豹”突击队进行打捞,孰料伞绳是用不锈钢丝加固的,突击队员使出浑身解数仍无法将其割断。最终,“海豹”队员眼睁睁地看着笨重的设备舱慢慢沉入太平洋。在所有作战任务中,这个唯一存在回收可能的设备舱在美国海军笨拙的打捞行动中失去。


  1971年3月20日,编号为“527”的D-21无人机执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任务。关于这次行动失败的详情,至今尚未有更细节的内容公开。美国方面不少人认为,“527”无人机是在整个任务航程的3/4处被中国导弹击落的。不过,据曾任解放军防空部队指挥官的马杰三将军回忆,这架D-21无人机是因故障失控坠落在云南西双版纳森林里,由于热带雨林的缓冲作用,飞机残骸保存相对完好,成为中国方面价值极高的战利品。


  鉴于D-21屡战屡败,加上基于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考虑,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向中方非正式地表达了停止派遣高空高速侦察机刺探中国内陆的承诺,第4200中队也在这个时候走向落幕。但许多中国老军人强调,美国停用“双三飞机”并非“善心发现”,关键是中国自己有了“打狗棒”。原中国航天二院院长刘从军曾披露,中国早在60年代初便得到了美国开发“双三侦察机”的确切情报,只是不清楚美国搞了有人和无人两种“双三飞机”。为了对付“双三飞机”,中国专门研制出了红旗-3地空导弹。

 

所有跟帖: 

D-21的首次冒险“旗开得胜”,只受到中国地面警戒雷达的锁定~ -qiasini- 给 qiasini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30/2011 postreply 19:10:22

谢谢,关于D-21,可以看看维基百科。 -TBz- 给 TBz 发送悄悄话 TBz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31/2011 postreply 13:02: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