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多省遭轰炸,中使馆发出撤侨提醒,以军捅了马蜂窝_导弹_中东_行动
当以色列战机的炸弹穿透伊朗国家电视台大楼的瞬间,中东局势的火药桶被彻底引爆。这场持续一夜的猛烈冲突中,以军不仅对伊朗核心基础设施发动 “斩首式” 打击,更将战火烧向媒体中枢,导致伊朗电视直播信号中断的画面通过卫星传遍全球。随着 21 个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发表联合谴责声明,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紧急发布撤侨提醒,中东正滑向全面战争的危险边缘。
以色列国防军在夜间突袭中展现出罕见的战术激进性。除伊朗国防部、外交大楼及伊斯兰革命卫队总部等军事目标外,德黑兰市中心的国家电视台大楼成为重点打击对象。现场画面显示,导弹命中瞬间,演播厅背景画面骤然变黑,主持人的声音戛然而止,直播信号因设备损毁彻底中断。以军发言人公开宣称 “已掌握伊朗上空制空权”,其行动逻辑直指伊朗政权核心 —— 尽管美国此前否决了 “刺杀哈梅内伊计划”,但以军正通过系统性摧毁国家运转中枢,为后续 “政权更迭” 创造条件。
军事分析指出,以色列的作战计划具有鲜明的 “休克疗法” 特征:通过电磁压制、精确制导武器联合突击,在 72 小时内瘫痪伊朗国家指挥系统、能源网络与舆论中枢。值得警惕的是,以军此次使用的 GBU-39 小直径炸弹与 F-35I 隐身战机配合,实现了 “零伤亡” 突袭,但这种针对非军事目标的打击已违反《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时媒体保护的条款。
面对以军的 “政权斩首” 企图,伊朗革命卫队启动 “殉道者复仇” 行动,以超过 70 枚各型导弹对以色列发动三轮饱和攻击。特拉维夫防空警报持续响起,以军 “铁穹” 系统虽拦截约 40% 来袭导弹,但仍有部分导弹突破防线,击中位于海法的以色列军工联合体总部。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伊朗首次使用 “霍拉姆沙赫尔” 中程导弹,射程覆盖以色列全境,迫使以军将 “箭 - 3” 反导系统紧急部署至特拉维夫近郊。
以色列国防部承认,其防空系统拦截率已从初期的 90% 降至 65%,主要原因是伊朗采用 “无人机 - 导弹” 协同战术:先用自杀式无人机消耗 “铁穹” 拦截弹,再以弹道导弹实施突防。美国五角大楼匿名官员透露,伊朗库存的 2000 余枚导弹中,约 30% 已进入发射阵地,若冲突持续,以色列将面临 “防空网崩溃” 的风险。
冲突爆发 24 小时内,国际社会反应呈现鲜明阵营化。由埃及、沙特等 21 个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组成的 “麦加联盟” 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以军行动是 “对中东主权国家的公然侵略”,并警告将启动 “石油禁运” 等制裁措施。上合组织 9 个成员国则通过外交渠道发表备忘录,强调 “维护伊朗领土完整” 的重要性,俄罗斯更是紧急向伊朗运送 S-300VM 防空系统组件。
最具警示意义的是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撤侨行动。公告明确要求在以中国公民 “48 小时内通过陆路口岸撤离”,这是继 2011 年利比亚撤侨后,中国首次在中东启动大规模公民撤离机制。外交分析指出,撤侨决策通常基于对 “战争不可避免性” 的评估,此举实质上将以色列的安全预警提升至 “战争状态”。
美军 “尼米兹” 号航母战斗群紧急调整部署,原定访问越南的计划被取消,正全速驶向阿曼湾。但五角大楼刻意保持低调,发言人强调 “行动不针对任何国家”,暴露美国在是否直接介入冲突问题上的矛盾心态。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紧急内阁会议上表示,“不排除扩大行动范围”,暗示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第二轮打击。
当前冲突已显现 “代理人战争” 升级的迹象。黎巴嫩真主党宣布 “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其部署在贝鲁特南部的 “佐勒菲卡尔” 导弹阵地已瞄准以色列北部城市。也门胡塞武装则声称对红海海域的两艘以色列商船发动袭击,迫使以色列暂时关闭埃拉特港。更危险的是,叙利亚境内的伊朗系武装正通过幼发拉底河谷向伊拉克边境集结,试图开辟 “第二战线”。
能源市场已对局势作出剧烈反应:布伦特原油价格单日暴涨 7%,突破 95 美元 / 桶,中东产油区的航运安全成为焦点。国际能源署警告,若霍尔木兹海峡通航受阻,全球石油供应将减少 20%。而以色列股市 TA-35 指数暴跌 8%,国防工业股却逆势上涨 30%,资本的矛盾表现折射出战争经济的畸形繁荣。
这场始于 “斩首行动” 的军事冲突,正以超出所有预期的速度演变为地区性战争。当以色列的炸弹摧毁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中东脆弱的和平框架时,中国的撤侨警报如同一声警钟 —— 在大国利益交织、宗教矛盾复杂的波斯湾,任何战术冒进都可能引发战略雪崩。而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紧迫问题已不再是 “如何调停”,而是 “如何阻止战争机器彻底失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