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认知战"中遭爆锤 中国学到什么?来源: 大伊万频道

“认知战”的定义先从定义上来说,“认知战”或者曰“认知域”作战,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军在军事改革中提出的“网络中心战”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17年,相关论述开始频频见于北约高级将领的言论集中。譬如2017年8月14日,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斯图尔特在国防情报信息系统2017年会上就明确提出了“第五代战争是认知战”这一论断,而到了2017年9月17日,美国空军参谋长戈德温在美国空军协会年会上,同样明确地提出了“认知战”这一概念。

 

很快,北约就对这一作战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发展,2020年3月,北约发布了《作战2040》概念书,明确提出“信息和认知战”将在未来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同年6月,北约又指派前法军上校、北约创新中心负责人弗朗索瓦·杜·克鲁泽专题研究认知战,并在2021年1月拿出了《认知战》的详细报告书。2021年6月,北约召开了认知战科学会议,并发布了《认知战:认知主导未来》专题报告,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备的认知战作战理论。

首先是频繁设置公共议题。在俄乌军事冲突中,相比俄罗斯,乌克兰方面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公共议题的频率极高,水平极高。比如,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乌克兰方面就建立了所谓的“俄罗斯俘虏官方数据库”,以网络公开的形式对俘虏的俄军战俘进行了一一“拍照亮相”,甚至连该战俘所属部队、军衔职位、家庭住址等都一览无余。这一数据库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乌克兰方面还时不时通过有力的舆论操弄,给外界吃瓜群众“留白”、“设置悬念”,从而有力地塑造了乌克兰方面对俄军动向了如指掌、乌克兰军队无所不能的固有印象。

其次是抓住俄军心理,“量体裁衣”开展信息攻势。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的首日,乌克兰军方就制造出多个谣言:比如造谣称俄军车臣国民近卫军第141特战支队指挥官图沙耶夫少将率部搭乘伊尔-76运输机被击落、车臣士兵死亡数百,造谣称俄军在戈斯托梅利安东诺夫机场实施突击作战的空突11旅、空突31旅两个连被全歼等,又比如典型的“基辅幽灵”也是乌克兰军方制造出的谣言。

当然,这些谣言制造的都相当之粗劣,由于缺乏旁证和实证,很快就不攻自破了,因此,乌克兰军方很快在信息攻势上展开了迭代,一改这种单向灌输的信息战战术,使用“精细化”手段来实施谣言攻势。

第三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设计相对应的宣传和认知战方案。现代社会在人群细分上已经极为复杂,以国家,以民族,以生产资料,甚至以性别都能分出大量观点各异的人群,要在宣传和认知上做到对每个人的胃口,乌克兰方面可谓是下了大工夫。

 

比如对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派别和大西洋主义分子,则着重强调乌克兰是“防御俄罗斯前进的第一道前哨”;对于西方的种族主义和保守主义分子,则强调俄罗斯人“是东方的蒙古*****”;对于一些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影响的传统左翼分子、或者托派分子,则强调击败俄罗斯对于建立所谓“工人国家”的意义;对于西方的性少数群体,那更不用说了。乌克兰方面更是绞尽脑汁予以迎合,这使得乌克兰在认知作战上,基本上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人群,你去看乌克兰的宣传,总有一款适合你,极大地提高了乌克兰方面宣传的声量,也极大地提高了不同群体对乌克兰方面的认同度。

 

第四点,也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方面的认知战,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乌克兰内部国民进行宣传,或者对俄罗斯进行宣传,同时呈现出跨域、跨界、跨国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以北约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传统传媒领域优势地位和话语霸权的助力。

 

乌克兰政府和乌军情报部门制造出的大量认知战消息,被西方媒体向全世界发布,然后又被各国的媒体或自媒体无缝搬运到本国国内

一直到今年年中左右,俄罗斯方面在认知战领域,才有了一些起色。比如在认知塑造领域,俄罗斯方面开始不仅仅让科纳申科中将接着念稿子,而更多地看中军事博主群体的作用,开始更多地以军事博主作为媒介,以社交媒体作为依托,有意无意地往外释放信息。比较典型的操作如6月南部军区58集团军击毁豹2和布莱德利的战例,俄军就三番五次地“吊”人胃口,赚足了吃瓜群众的眼球;又比如同样是年中,俄罗斯方面就成功制造出了乌克兰军队总参谋长扎卢日尼、陆军司令希尔斯基、国防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被俄军导弹炸死的新闻,尽管这一新闻相比乌军来说缺乏细节,依然停留在较为早期的阶段,但起码意味着俄军已经有了些制造议题的能力。

从乌克兰军队实施的认知战策略来看,在议题塑造领域,主要钻的是信息不对称的空子,那么俄方可能的应对策略,就是及时进行信息公开,要改变原有认为军事行动必须保密、不要对外界公开大多数信息的观念。实际上信息公开本身就是认知塑造的过程,双方围绕信息公开的时机、内容、时序上,可以展开大量的认知战对抗内容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