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10期

来源: 假设历史 2020-07-31 10:57:5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845 bytes)

(视听版:https://youtu.be/VoMSVvOnLq4

41)     出其不意

同一天,早些时候。北太平洋。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甲板上,正举行一个特殊仪式~杜利特中校在米切尔舰长陪同下,来到甲板上的B-25轰炸机旁,将几个勋章系在那些227千克(500磅)炸弹上。

勋章是哈尔西将军的副官交来的。原是日本海军历年交往中对美国海军将领的礼仪性赠品。现在,它们将伴随这些炸弹奉还给日本人~去震撼天皇的宝座。飞行员还用粉笔,在炸弹上写了不少“赠言”,以表达小伙子们特有的幽默。

鞭策杜利特的,是航空兵司令官阿诺德将军时常讲起的一个苏联海军航空兵的著名战例:8个月前,德军向莫斯科大举挺进。为了打出个有影响的反击,39岁的苏联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采取了大胆离奇的行动~派遣15架海军轰炸机,从波罗地海厄塞尔岛起飞,在1941年8月8日凌晨轰炸了柏林~市中心!战果虽有限,震慑却很大。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手的德军观察哨,当飞机临头时还在喋喋不休地询问“你们是哪个部队?飞去那里?”等等。迟钝的德国高射炮只能为苏联飞行员送行。

杜利特想:俄国人能做到的,美国人,也能做到!

次日拂晓的疾风中,“迈克特遣舰队”转入全速。

 

42)     重庆日记3

重庆。牛角沱,小白楼。又是一天足不出户。卡尔迅凭窗眺望着嘉陵江,续写日记。

4月17日,星期五,阴转多云

重庆。愉快而紧张的一天。周恩来比预计晚到1小时。这很正常~他要从江对岸过来,而绕开那些严密的监视、盯梢,要花很长时间。

这位共产军的创始人比我年轻两岁。1927年3月在上海,我与他可算是中国说法里的“失之交臂”。当时我在黄浦江的“肖蒙”号上,停泊在美孚石油码头,离他所在的乍浦路“工人起义指挥部”,不过数百码之遥。相隔11年后在武汉见面,才知道上海的那次错过。但周认为,当时我们这些陆战队员,是奉命去吓唬工人起义的“外国武装势力”。呵呵我该承认这是事实。1927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抱着当时的轻率观念:教导中国人,学会对西方人的礼貌。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帝国主义意识。是15年来的观察和思考,使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

今天还澄清一件事:上星期,美国使馆一位青年官员,曾对周“打招呼”说,一名退役美国军官~“陈纳德式的志愿者”将加入他们的行列。周惊奇地表示了欢迎。“嗨,若知道是你,不就简单了?毕竟我们已经相知不浅!”周爽快地说。

我明白这是史迪威通过高斯大使投石问路,以便让延安提前有所准备。因为接纳一位军人参战,会要求他们换个角度思考。乔是有心人。当然谢伟思不知详情。

午餐,我又提起刀叉和筷子的优劣。周大笑着说:他不赞同天津老乡拉铁摩尔的“筷子聪明论”!那只是民族习惯不同而已。我为他的豁达和公平而开心。

周是个机敏且不忽略细节的人。这种素质弥补了我计划中的不少漏洞,尤其关于行程保密、掩护借口、备用联络办法、乃至日常生活等细节。他具有落实计划的天才。

延安东关机场,确如我所知~暴露在全城目光之下。飞机着陆无法保密。我们找到了新办法。

计划本身,周相信延安会无保留支持。他是那个党的最高领袖之一。他无疑更赞成第2方案:秘密援助。并说:一旦落实,他们就如约进行第2次“百团大战”。这正是我的希望。为前景所鼓舞,我们又为计划确定了代号。周提议命名为【后羿射日】作战。那是中国古代一位用弓箭射击太阳的英雄。一共击落九个毒辣的太阳,留下一个供人们使用。

我觉得这代号很好。我们将向延安和华盛顿的决策者们申请批准。

唯一不太妙的是,他被我的感冒传染了,临走时不住地咳嗽。

他将立即通知延安。顺便还自豪地告诉我:他们的密码从未被破译……或许这是方块文字的某种神秘?还是从布尔什维克情报系统承袭来的简易狡猾~密码频繁变更?

 

43)     重庆日记4

4月18日,星期六。多云有雾

上午拉铁摩尔派人送来一个牛皮纸包。是他的《满蒙边疆考察笔记》!和设法弄到的蒙古地图~以及航线图!真是感谢。我理解他不能亲自露面的原因。匆匆翻阅,我脑子里对那片陌生的广袤之地,形成了初步印象。周恩来的消息随后到达。如同希望的一样,我可以行动了!明天他就将告知我行动细节。

该死的天气还没有放晴~好在敌机也不能前来骚扰。我了解到去年夏天一次日本空袭,造成这里的较场口大隧道防空洞惨案,成千的中国人在洞中窒息而死。

这份国恨家仇,是中国人、也包括美国人,都不该忘记的。

离开美国已两周。可以发回电报了~总统在期待!

感冒好转。恢复体能训练。不知周怎样?我替他准备了药品……

连续几天憋在屋子里,实在使人寂寞。收音机里,好像也没什么重要新闻。

 

44)     轰炸东京

同一天:4月18日正午。东京上空。这里却有新闻。

东条英机首相视察水户航空学校结束,正在返航途中。

学员们的求战精神,使首相深受感染。尽管小伙子们还稚嫩。国运正隆的日本迫切需要他们~比对飞机的需求还迫切。可惜财力一直紧张,不能提前几年就预见性地、培养数量充足的飞行员。再说日本又没有民间航空传统,以至于空中力量至今还不足够壮大。否则,皇国这一轮扩张势头,理应会令人更满意。

两个月前“狮子城”新加坡の神速攻取,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战胜利。那几天东京街头巷尾挤满了欢庆人群。内阁得意洋洋地宣布:每家每户都发放啤酒2瓶、清酒3瓶、赤豆1包,儿童发放糖果点心1盒……唉,皇国尚不富裕。今后愿有更多发放!他为大东亚圣战的时机把握,而踌躇满志。

战前征求意见,海军省和联合舰队一些头面人物一再表示:美国碰不得!连山本大将也说,只有一年优势の把握。

可他们不懂~日本永远不会有十分把握的。先天注定的皇国弱势,只能用激昂の精神,和精确の选择来弥补!

此外,与其说是看透了英美列强在太平洋的疲软无力,还不如说是“萨顿”帮他坚定了决心。年初,华盛顿的所谓“阿卡迪亚”会议刚一结束,那位能干的萨顿少校就从法拉格特广场军人俱乐部里,搞到了实况。由驻美谍报组智海中佐迅速转报大本营。另一渠道~隐形墨水写成的阿根廷航空快信,也对此加以印证……

原来,那个乌合之众的所谓26国“阿卡迪亚”会议,只不过就是决定了他们心目中的战争顺序~欧洲优先、德国第一而已!这毫不出我所料。他们绝不会把日本列为首要目标。白人种族主义者永远会那么干。他们就是那么自信,也那么愚蠢。有另一种顺序才怪!他们不可能有别的眼光……既然不把日本放在眼里,我更不必客气。这时机,千载难逢!看看4个月来的皇国吧。面积,人口,资源,战力,连希特勒元首也自愧弗如。前两年的闪电战明星无疑是德国。今年该轮到太阳帝国啦……

午时已至,首相打个呵欠,有点饿了。座机开始盘旋下降。厚木机场和东京湾在脚下忽隐忽现。副官西浦进大佐殷勤端出一份鱼生寿司。一边帮他整顿行装,一边察看窗外高度。突然,他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惊叫:“天哪!米国飞机!”

惊疑中,东条急转身,舷窗边恐怖地,闪过一个硕大的美军机徽。恍惚感到,一个狞笑的米国佬还冲他招了招手。

寿司打翻在机舱地毯上。

但此时首相还清醒地辨认着:这飞机,怎么会是双引擎?※

再看地面建筑,已腾起爆炸后的烟雾。※ 史实:东条降落时遇到杜利特机群。另外当时美国海军没有双引擎舰载机。

 

45)     香格里拉?

华盛顿。白宫。4月19日。总统秘书~莉汉德小姐,送进两份刚译出的电报稿。

“阁下,记者招待会时间快到了。斯蒂芬森、沙利文、李普曼先生都在外面等候。今天热闹非凡啊。”

“呵呵,肯定会。我们终于还击了!电报里说些什么?”

“一份是日本大本营公告,”莉汉德小姐撇撇嘴,“说是杜利特他们‘鬼鬼祟祟、攻击平民目标、狂轰滥炸’什么的。还说Doolittle(杜利特)这个词的意思,就是do little(小打小闹、成效甚微之意)。真气人!我看他们也只能这么说吧。”

“听得出,他们很恼火。”总统心情愉快。“另一份呢?”

“喏,就是你的卡尔迅。”

“哦,有消息了!我的卡尔迅?也是你的嘛。”总统一把接过电报,顺便还调侃一句。

“那个蓝眼睛上尉,写给我的几十封信,都是转给你的呀。属于我的只有信封和重复的邮票而已。”莉汉德小姐抗议。而且邮票若是独份,她还要把它让给喜爱集邮的总统。

罗斯福笑着没再接话,低头注视着电报。只有一行字:“香格里拉二期工程,开工。”

 

46)     杨基小子

南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听取刑讯报告。5个在江西境内捕获的米国飞行员被轮番审问。

看着他们吊儿郎当、满不在乎嚼着口香糖的神情,大将就生气。

听听他们交代的起飞地点吧:“亚速尔群岛”、“格陵兰”,以及“中途岛的‘海艾尔’(法国地名)”等等。这些该死的东西。

日本海军坚持说:这次东京空袭一定是由米国陆军飞机进行的,因为米国海军不可能有双引擎飞机。即便在大本营的分析中,从中国大陆起飞的判断也占了上风。

这就使“中国派遣军”感到汗颜。可这些扬基小子们一个个扯得不着边际,至今也弄不清这般家伙从何而来。一堆乱七八糟的供词,使人怒火中烧。大本营又一再催问。

畑长官不耐烦地对通讯官鲛岛中佐喝道:“电报照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