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因撞船事故受损的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麦凯恩”号(DDG-56)已经修复,昨天在日本横须贺重新下水,据称它将在短期内重返舰队服役。
美国海军区域维护中心(CNRMC)水面作战部门指挥官吉姆·唐尼上校称:“重新下水是‘麦凯恩’号修复工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美国海军在西太地区继续保持最强作战平台的重要一步,也反映出近一年来多个机构在修复该舰过程中表现出的协同价值。”
“麦凯恩”号(DDG-56)于2017年8月21日,与排水量3万吨的商船“阿尔尼克”号在新加坡东部海域相撞,导致水兵10人死亡、5人受伤,随后该舰被运到日本。2018年2月,在确定了修复方案后,进入美国海军舰艇维修设施-日本区域维修中心(SRF-JRMC)横须贺基地。
为修复“麦凯恩”号(DDG-56),美国海军第一时间联系了位于缅因州的巴斯钢铁造船厂(BIW),它是“麦凯恩”号的初始制造商,也是“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总承包商。由BIW的工程师和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的造船主管及技术专家一起对该舰进行了全面评估,最终由美国海军舰艇维修设施-日本区域维修中心(SRF-JRMC)和日本承包商住友重工完成修复。
吉姆·唐尼上校说:“在初步评估之后,我们组建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队伍,迅速动员并制定了可执行的修复和现代化升级计划,一年后它仍然是一艘现代化的军舰。”
“麦凯恩”号舰长米卡·墨菲中校说:“感谢每一位能让‘麦凯恩’号重返第7舰队的人,我对项目团队每天展示出的合作精神印象深刻,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系统调试、海试和训练演习,2019年年底前返回时,它将是一艘更好、更致命的战舰。”
撞船事故发生后的“麦凯恩”号(DDG-56)。
据介绍,美国海军有遍布全球的维护设施,可担负大中型水面舰船的日常维护与复杂修复,本土有费城海军水面部队维护中心、工程局;东南区域维护中心(SERMC)、大西洋中部区域维护中心(MARMC)、诺福克海军船厂、西南地区维修中心(SWRMC)、夏威夷海军船厂、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PSNS)和前沿部署区域维护中心(FDRMC):分别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西班牙罗塔和日本横须贺。
2018年7月12日,正在船坞中的“麦凯恩”号,美国海军部长理查德·斯宾塞主持“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的重新命名仪式。
为表彰参议员约翰·S·麦凯恩三世对美国海军的贡献,美国海军部决定将他的名字也写入DDG-56的注册舰名,与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一起,共同成为这艘驱逐舰的新舰名。旁边是“麦凯恩”号的舰旗,昵称“大坏约翰”,四个星代表麦凯恩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美国海军的四星上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