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极权国家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如何演变成世界大战

来源: Twinlight 2018-10-05 07:32: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99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Twinlight ] 在 2018-10-05 08:05:1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2015年08月24日 15:29:19 来源:学习时报

编者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
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最强劲的时代发展潮流。然
而,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多,民族主义、极权政治和新军国主义有所上升。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
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发
动的局部侵略战争逐步演变升级为各大国普遍参与的全面战争,最终战火遍及亚洲、欧
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伤亡总人数9000万以
上,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给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沉重灾难。今
天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0多年后再燃战火?
一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引发全面战争?一些历史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

德意日重蹈西方大国崛起的战争之路

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逐
渐连成一体,西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往往通过战争和扩张的方式来获取资源,以此支撑
自身的快速发展。这是一条弱肉强食、血与火的发展道路,不仅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
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同时也使得西方大国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
分世界成为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必然逻辑。

进入20世纪,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这一逻辑进一步深化,西方后起大国对现
状的不满与西方传统大国对霸权的护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就使世界性的大战具备了
极大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就是一个明证,在新兴力量与传统力量的碰撞中,
德国与英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战争的反思并
没有从根本上切断这一逻辑,反而在传统的思维下、战争的惯性下将其推到另一个巅峰
,新的世界大战因此在所难免。

德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战后在道威斯计划和外国资本的支持下,
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至20年代末,德国年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越英法,位居世界第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大国深陷欧战无暇东顾之机,全力向亚太地区
扩张,攫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倍,对外贸易增长3倍以上,并由战
前的债务国转变为战后的债权国。总体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迅速崛起,国家
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跻身于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经济实力的增强直接带动了法西斯国
家的军备扩张。1930年,德国军队和半军事部队已达374000人。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
相继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财力为扩军备战服务。这种结构性的
变化点燃了法西斯国家战争的火焰,特别是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局部战
争又带来了巨大的扩张收益,使他们逐步具备了打大战的条件,最终使其走上了同英法
苏美等大国全面对抗的战争道路。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使
世界经济深度衰退,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25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
成的1700亿美元的损失。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急剧下降,大量商品积
压,金融机构崩溃,贸易额大幅下降,工商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急剧攀升。

危机也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
因。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争夺国际市场、争夺殖民
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为了摆脱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移矛盾、转嫁
危机,将关注点放在国外市场的争夺上,以倾销方式不断扩大商品的海外销售,展开了
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集团”的斗争。在这场激烈的争夺
中,英法美等老牌国家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国内市场更为狭小、对国际市场更为渴
望的德意日在经济上却无法与他们对抗,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的地位。与此同时,经
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德日的国内矛盾,客观上为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创
造了条件。总的来看,危机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军事矛
盾的深化。继意大利之后,德日两国又明确选择了法西斯道路,加紧扩军备战,决心用
战争的方式来夺取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加速了战争的全面爆发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和扩张,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大国非但没有挺身而出,反而
采取了明哲保身、处处退让的绥靖政策,极大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对局部战争
演变为全面战争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美等国出于想利用日本反苏、压制中国革
命力量等目的,对日本侵华行径采取了姑息养奸的纵容政策。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无视中国核心利益明确表示,“事件不是政府间而是地方局部冲突,
不适用于国际公约”。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对中国政府提出的申诉也只是通过了一个
决议,要求中日双方停止一切冲突,并且把中国东北划为“非武装区”,由“国际共管
”。这实际上是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的纵容和偏袒,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是,英美法等西方大国继续采取绥靖政策,
不愿制裁日本,只是重申《九国公约》,对侵略者和被略侵者不加区别,要求双方停止
战争行动,致使日本法西斯侵略更加猖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的实际纵容下得手。1936年3月,德国
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同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对于希特勒公然撕毁《凡尔赛
和约》和《洛伽诺公约》,法国按兵不动,英国也不愿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这
不仅使得希特勒这一冒险军事行动获得成功,同时也让他摸清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底牌,
导致日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更加肆无忌惮。1936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首领佛朗哥发动武
装叛乱。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对“共产主义威胁”,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政。英法对此却采
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美国也宣称在冲突中保持“中立”。最终,促使德意迅速靠
近,签署《柏林协定》,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8年3月,在英法的继续纵容下
,德国不费一枪一弹吞并奥地利,奥地利沦为德国的一个“省”。奥地利是英法的盟友
,对此英法两国虽然表面上提出了抗议照会,但实际上4月初英法美就承认了德国对奥
地利的侵略,分别撤销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1938年9月,德国陈兵捷德边境
,将侵略的黑手伸向捷克斯洛伐克。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召开没有捷克代表参
加的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从10月1日开始10
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将纵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加速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稳定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制止世界性大战的重要保障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英国、法国虽
是战胜国但受到较大削弱,美国、日本开始崛起。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下,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一体系的实质是稳定重新瓜分世界后的新秩序,只是暂时维
持了大国间的相对平衡,不仅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造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
盾、分赃不均产生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不断深化。因此,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不稳定、不合理的,不能确保战后和平,只能导致
体系内部与外部的矛盾激化升级。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在与战争主义的碰
撞中,最终天平倒向战争一端的重要原因。另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还有一个功能是
压制俄国十月革命后兴起的革命浪潮。西方大国希望通过这个体系反对苏联、反对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而导致进入局部战争阶段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迟迟没有形成,客观上加快了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全面战争的步伐。

综上所述,在一个民族主义、极权政治和军国主义思想充斥的国家,一旦爆发经济危机,执政者为了对外转嫁危机,就非常容易采取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对外军事冒险和外交挑衅来转移矛盾。而这样的危险举动,必然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而如果该国执政者不能及时通过内部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反而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外部的遏制与压榨,对外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所有跟帖: 

至今为止,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美国是介入战争最多的国家; -houtou72- 给 houtou72 发送悄悄话 houtou72 的博客首页 (2628 bytes) () 10/06/2018 postreply 15:09:20

对美国现在的描述也差不多少。白人民族主义和军国打仗主义上更加厉害。 -thrawn- 给 thrawn 发送悄悄话 thraw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6/2018 postreply 15:11: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