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长卡特与菲律宾国防部长伏尔泰·加斯明视察南海
文 / 纪硕鸣 马超
《超讯》传媒
自美国拉森号军舰(USS Lassen)2015年10月27日进入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巡航以来,美中两国围绕南海争端的对峙、博弈不断升级。尽管中国多次声称无意挑衅美国、 无意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但美国依然不依饶,依然在南海咄咄逼人。美舰不间断巡航南海、联合演习、国防部长取消访华、甚至欲出动航母。中美军方南海过招越演 越烈之际,美国学者担忧,美中进入了交「战前状态」。尽管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南海真会演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但美国介入的南海争端,让中美 在三个方面对峙,并且通过五个层面改变了世界格局。南海局势虽然在快速变化,但中国在南海也基本站稳了。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办公室主任琼斯(William Jones)接受伊朗新闻电视台採访时谈到中美关系问题时指,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它在经济上非常重要,它也正在扩大军力,美国认为自己仍然是强大的霸 权国家,必须控制世界的政治,因此它纠集了朋友和军事盟友来包围中国。他认为,中美现在所走的方向可以说「战前状态」。依国际法的术语,战前状态是指一场 战争发生前交战各方的势力状态。
不过,安邦集团(ANBOUND) 创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陈功却有另外的解读。安邦是中国民间最影响力的智库。陈功不认同这种悲观的战前状态,他对《超讯》传媒表示,现在来看,美国重返亚 太战略的实施是成功的、坚决的,TPP协议达成的时候,经济上的合围之势也已经形成。安邦对南海的形势深表担忧,但陈功并不认为南海问题已经跳出了外交途 径,直接以军事对峙,有擦枪走火的危险。他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依然还有空间,当然这也要看外交智慧的施展了。至于这种所谓的军事对峙,「我相信今 后烈度可能会更高,甚至日本也可能介入其中,这势必会激起中国更大的反弹。不过,我相信即便如此,从军事对峙走向军事对抗,毕竟还是两码事,这种可能性非 常小。」
中美已进入「战前状态」?
而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陈功指,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将领虽然态度强硬,但他们其实也有明显的边界存在,维持自由航行,并不意味着可以随 意做战术挑衅,到了那个程度,世界媒体自有判断,美国也就失去了主导权。「就此而言,我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强硬,实际是一种穿着紧身衣的强硬,只要你明 白他们的边界,就不应也不会出现过激反应。」
但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近来连连对中国强硬,先是在美国取消了与王毅的会晤,而今又临时取消了访华,令各方错愕。美国福克斯新闻网4月12日「爆料」 称,福克斯新闻网独家获得的最新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军队已在南海永兴岛上部署了新的战斗机,并强化了中国在该岛上部署的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
美国国防部长卡特日警告说,如果中国在黄岩岛填海造地,美国会在军事态势和部署方面作出回应。他还说,中国在这一海域实施军事化的目标不会得逞。
陈功认为,美国确实存在一批鹰派人物,这批人物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停的推动美国舆论往战争的方向前进,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倾向。但世界是否会因 此被导入一场可怕的战争?这是另外一件事情。很多人不熟悉美国,认为这种舆论、腔调的存在,那就是一定要发生战争了,最多只是用词上谨慎一点,说说什么 「可能性」、「趋势」等等,但话里话外,还是这回事,就是要打仗了!其实,美国是一个大系统,从过去到现在,在整个歷史进程中,总有这么一批人是这种悲观 主义的强调,他们利用这种腔调来树立自己的地位,建立自己的声誉,这与中国的情况其实是一样的。美国的传统是,外交和战争都是交给一批社会精英,从学者到 官员来处理的。但美国人也不是束手无策,他们可以选择官员,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声音,最后大家会发现,那些畸形的言论,并不见得会导致真正的行 动,战争的可能性,我们同样要从一个大系统的角度来看。
南海军人之间的对峙
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冷战,形成包括军事、外交、领袖的三大对峙。
一,这种对峙由军事对峙开始
中美两国的军事对峙表现的最为激烈。指责中国堆填岛礁,美军藉口维护航行自由,「拉森」号导弹驱逐舰2015年5月底起在南海不间断巡逻。去年10月27日首次进入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航行,中国海军052D型昆明舰依法对其实施了监视、跟踪和警告。
以「自由航行」为由,美国不断派出军舰作对抗。美军的斯滕尼斯号(USS John C. Stennis)航母战斗群,今年3月初更高调驶入南海示威,引起中国担忧,出动多艘军舰近距离监视「围睹」,情况连美军舰长都高唿罕见,称被中国舰艇「包围」。
中美南海角力险像不断。3月22日,美国切斯劳维尔号(USS Chancellorsville)导弹巡洋舰上周逼近南海美济礁,解放军导弹护衞舰出动直升机,进行海空两面监视,双方舰只距离最近不足十公里。美国传 媒形容,双方军官期间互用对方语言作「危险的寒暄」,最终美舰驶离才结束是次「相遇」。中国国防部重申在南海的行动合法专业,并建议美军「好自为之」。
即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期间向奥巴马錶示,中国不接受任何以航行自由为藉口的损害中国主权行为,当面对美提出警告。但美国似 乎并没有理会,美军消息人士日前表示,美国海军计划再派舰艇到南海有主权争议岛礁的12海里范围水域巡航,宣示「自由航行」权利。
直至最近,中美军方在南海过招。美国和菲律宾在南海举行明显针对中国的联合军演,演习刚结束,取消访问中国叫停美中军事交流的美国防部长卡特登上美 国核动力航空母舰「斯滕尼斯号」,穿过南海主权具争议的水域,向北京示威;作为回应,中国国防部随即发表消息,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近日曾前往南沙人 工岛礁视察。范长龙「捷足先登」,针锋相对意味极浓。
二,中美外交也对峙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虽然非敌非友,但双方注重外交斡旋,争议和分歧通过外交途径沟通是常态。南海争议至军事过招,外交沟通都遭到冷遇。
2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美,本为规划安排2016年中美双边高层交往及机制性对话,讨论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建设性处理敏感问题。在南海问题引发 的紧张气氛中,王毅首日访美与美国国务卿克里举行会谈及新闻发布会,但原定与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的会面突然宣佈取消了。美国国防部新闻秘书库克(Peter Cook)解释是行程冲突所致。
而在新闻发佈会上,针对中方在南海岛礁部雷达的问题,王毅表示:希望不要只关注是否部署雷达,更应重视不时闯入南海的导弹驱逐舰和战略轰炸机。中方不希望看到更多军事性侦察、以及更多导弹驱逐舰或战略轰炸机来到南海地区。
克里则强调,希望停止岛礁军事化,希望依据国际法并「通过谈判、而不是单方行动」解决南海问题。他并重申,美方致力确保海上航行和航空自由,「中国承诺不 会阻挠通航,同意保有和平自由的海上及空中航行。我强调,在有争议地区强行部署本国飞机的行为与保有海空通航自由的意向不一致。」双方在外交层面不依不 饶。王毅此行,被外界解读为「一场针锋相对的访问」。
在今年两会的外交部长记者会上,王毅颇受欢迎,他严词宣示南海立场,警告美国,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王毅强调,中国在自己的岛礁上建设防御设 施,是履行国际法赋予的自保权。中国不是在南沙最早部署武器的国家,也不是部署武器最多的国家,更不是军事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 国头上,有更合适的国家可以戴。
两国领袖的分歧在扩大
三,中美两国领导人对峙
近年来,中美不泛有分歧甚至冲突,但往往是两国领袖通电话或者会晤,问题通常可以缓解,起码搁置而不至激化。但近年来,中美领袖会晤,不如外界期待的那么有成效。双方会见,话不投机,坚持各自立场各说各话,谁都说服不了谁。
在中美南海分歧扩大,军事、外交对峙严重之时,外界将希望寄托于中美领袖的会谈上,不过,这样的期待多数都变成了失望,在南海问题上尤其明显。
习近平和奥巴马日前在华盛顿举行第四节核安全峰会期间举行了双边会晤,而朝核与南海问题是双方讨论的重中之重。但是双方并未取得突破。《纽约时报》 报导,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谈,关于备受瞩目的南海主权争议,中美立场针锋相对。习近平告诉奥巴马,他 希望美方「严格」遵守不对主权问题选边站的承诺;美方则表示,对争议并未选边站,但希望确保航行自由。
习近平告诉奥巴马,希望美方信守承诺,不要选边站,并且扮演建设性角色。新华社也引述习近平说,他提醒美方,中国不接受以航行自由名义侵犯其主权,言下之意就是美国在中国视为自己领海的海域进行海空巡逻活动。
美国则表示,对争议并未选边站,但希望确保航行自由。美方曾表示,将派遣海军军舰通行南海,加强落实航行自由活动。
威廉琼斯从1994年起担任《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办公室主任。他服务于克林顿和小布殊两届政府。琼斯说,美国必须清楚地表明愿意同中国合作。例如,他们可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同中国合作。中国已经发出了邀请,但是奥巴马一直都沉默不回应,这必须有所改变。
对中美关系发展来说,两国领导人不交接,缺少共同语言,不谈共同利益的对峙,可能是解决中美问题最大的难题。站在中国的立场,陈功表示,中国目前在 南海的行动是合理的,属于是一种属地的权力之争。但美国的反应和作为,却不是属地的,它有更为清楚的战略指向,更大的战略意义。一个考虑的是领土主权,一 个考虑的是全球影响;一个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一个考虑的是海权和控制权……「所以,现在的南海对峙,实际双方并没有完全理解对方的意图,也不相信对方的解 释。这种对峙,更为需要沟通和协调,我相信今后是外交的活跃期,他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南海争执引发世界格局五大变化
不管因为南海争执最终的走向如何,因南海问题引起的世界格局变化已经形成,由于中国发展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老二,对称霸世界的美国老大形成威胁。这种变化至少可以从五个层面看出来。
1、美国规则遭遇挑战
毫无疑问,二战以后,世界的老大是美国,美国才是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虽然中国始终不认为自己在制定新的世界规则,但美国却始终认为中国在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三不」政策,不建设岛屿,不军事化以及不适用恐吓的方式,但是北京在这三方面仍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北京很简单,因为是在自己 的主权范围,更何况很多都是民用设施,涉及主权的核心价值,必须强硬。然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愿意同美国合作,实现无冲突和无对抗。最终的结果,避 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美国的规则需要改变。
2、南海问题国际化成定局
南海问题的国际敏感性在于:此地域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通道。南海问题本来只是地域政治,是各主权申述国的海域争议。美国介入,提出扩大自由航行问题,这样,欧洲国家也有介入的可能。
刚刚结束的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闭幕前夕共同发表七国《广岛宣言》和《海洋安全声明》,声明称「强烈反对在东海和南海改变现状的单方面行动」,并提出「寻求和平解决争端,要求各方全面履行具有约束力的法院的决定」。
早前,欧洲各国对南海的争端并不想介入,因为离的太远。会议前,王毅刚刚在会晤中向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强调过「七国集团外长会议不应炒作南海问题」,哈蒙德也承诺「愿与中国……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4月8日,王毅在会见德国外长施泰 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时也明确表示过,中国反对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把一些歷史遗留问题甚至领土和主权争议的具体问题带进G7会议」。然而事实证 明,英、德两国在G7外长会上全未理会北京的态度。
G7外长「广岛会议」,西方针对东海、南海问题已经达成一致,此事类似「乌克兰事件」对俄罗斯达成的共识,南海问题已经国际化。
3、南海周边国的小磨擦不断
美军在南海的举动,无疑给南海争议国撑腰,有国家开始仿效,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强硬态度,甚至咄咄逼人。中美南海持续角力,周边国家亦纷纷加强军事 部署应对中国。印度尼西亚国防部长利亚米萨强调,在纳土纳群岛部署五架F16战机,是南海军事部署的一部分,而纳土纳群岛上的军事部署还包括海军陆战队、 空军特种部队、1个营的兵力、3艘护卫舰、1套新的雷达系统以及无人机群。
菲律宾则会斥资逾1亿欧元(约8.83亿港元)购买反潜直升机,监视中国潜艇。据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宣佈,获得菲律宾海军两架AW159「野猫」直升机订购合同,总值超过1亿欧元,将由该公司在英国的工厂于2018年交付,这将是菲律宾有史以来首度拥有反潜机。
越南针对中国船只的冲撞亦越演越烈。据中国外交部统计,今年以来,越南军警总共碰撞中国船只超过1,500次。就在中越海上对峙逐渐增多之时,越南 又传来其新型大吨位海警船服役的报导,越南的造船厂还在大力建造专门针对中国设施的船只。 在不断传来的中越海上对峙中,此前默默无闻的越南海警备受关注。越南正式成立「海警司令部」,成为正式的在海上与中国对抗的军事部门。
继美国和菲律宾在南举行针对中国的联合军演,菲律宾和越南考虑在南海进行联合巡航和军事演习。一名没有透露姓名的菲律宾官员说,两国军方将举行会晤,探讨有关可行性。
南海已经成为军备竞赛场,上海学者周东华对《超讯》表示,美军的介入刺激了南海周边国,各争议国针对中国的争斗越演越烈。「这是美国要的效果,却是南海的不幸。」
4、日本期待重新称霸亚洲
作为美国的盟友,与南海完全没有关系的日本,在南海争议中表现的很积极配合美国重返亚洲,巡航南海。日本首相安倍亦多次提及日本海上自卫队要巡航南 海,要到南海扫雷。最近,日本自卫队军舰驱逐舰「有明」号和「濑户雾」号停靠在越南金兰湾国际港。这是自卫队舰船首次停靠金兰湾。有观察指出,金兰湾是越 南军事重镇,面朝南海,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距离较近。日本海上自卫队驱逐舰此举意在牵制中国在南海的行动。
综合日媒报导,「有明」号和「濑户雾」号停靠金兰湾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预备干部航海训练的一部分,停靠期间,海上自卫队将与越南海军举行联合操舰训练。在抵达金兰湾前,两艘护卫舰还与「亲潮」号潜艇一同停靠菲律宾苏比克港,两艘舰艇在横穿南海之后抵达金兰湾。
解禁集体自卫权后,凡是可以针对中国的任何活动,日本都有兴趣参与。着名学者郑海麟接受《超讯》访问表示,「实际上日本想要当亚洲的老大,欲望很强」。
5、影响中国经济从而影响全球经济
周东华表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中国是经济上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事实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最关键时刻,以军事对峙的方式,通过外 部压力使国内发生变化,可以达到进而改变世界格局的目的。「这样的世界围剿下,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在美国的包围及战略布局下很难走出去。现在是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面对周边环境最严峻的时刻。」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有所缓和,据3月份的经济资料,中国外贸顺差增加,外资重新对投资中国感兴趣,直接投资额上升。周东华认为,这应该是4月美国促使南海事件升温的实质,遏制中国,美国可能还会加大南海压力。
中国正在建三艘航空母舰
面对一场已经拉开序幕,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没有退缩且沉着应对。宣示主权展示实力,登上世界经济第二位,中国开始构筑自己的防线。据悉,继辽宁号 试水,中国正在同时建造三艘航空母舰,每艘造价都在二百亿人民币以上。大连造船厂造二艘,上海一艘。上海造的核动力航空母舰预计今年底下水。
南海局势持续紧张之际,中国公开南海西沙群岛的军事防衞部署。官媒前日曝光解放军已在永兴岛,部署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鹰击62岸舰导弹系统和陆盾2000型近程防空武器系统,加上早前公开的飞豹战机、歼11B战机,显示中国在南海已建立防御体系。
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亦部署就绪。着名学者郑海麟向《超讯》传媒透露:南海防空识别早就做了。「其实我们中心两三年前就开始做。南海的问题一定会引 起各方面的关注。不引起周边国家过分的猜测、疑虑,又要立足主权。我们设计以『海南』,不要『南海』,掉过来称『海南防空识别区』」
事实上,南海都是在海南管辖区内。郑海麟研究了很多歷史文献包括英国的海军档案,发现南海那些岛礁基本上是海南人在经营。其实三四百年以来,他们就开始在那里生活、採集。「有些西方殖民者这两三百年过来,他们都不断地发现,没有什么菲律宾人,主要就是海南的移民。」
「南海问题」变「海南问题」?
2013年中国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后,不少舆论唿吁也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但当时解放军心有余而力不足,南海各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各 种重型防空武器系统与雷达搜索系统在当地无法部署。这三年来得益于鬼斧神工般的化礁为岛能力,中国在美济礁、渚碧礁等地建立了高标准的机场以及相关的补给 设施,使得设立南海防空识别区的军事条件水到渠成。据悉,美国战机再度侵犯南海岛礁或是国际法庭作出对菲律宾有利的裁决时,便是中国公佈南海防空识别区之 日。
南海问题似乎变成中美关系最大的结,解决南海问题,安邦集团首席研究员陈功对《超讯》传媒表示:南海问题缘由有两个,一个是南海的领土之争,一个是 「一带一路」导致的海权之争。我认为中国在南海的行动是合理的,也是被迫的。但中国明显准备不周,甚至可以说在仓促应付。这从中国外交部的各种应对上也可 以看到,比如有人谈到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危及航行自由,中国的反应是说,中国从来没有危及过航行自由。说是这样说,但中国外交部门从来拿不出实际数据来反 驳,因为准备不周,不掌握南海航行数据。实际上,现在只有安邦咨询一家在从事南海战略统计的研究工作,只有安邦咨询一家在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安邦咨询的国际关系组认为,中国应更多的在国际外交领域做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海问题的实质和歷史。同时,因应两个缘由,中国也应适度放慢「一带 一路」在东盟区域的扩张步伐,重点应发展和经营中国的西翼,而不是东翼。这个观点我过去讲过多次了,讲了几年了,但目前还未看到应有的调整,也许将来条件 成熟了,自然会有吧。
扭转南海局面考验中国外交
周东华表示,中国应扭转局面,1、继续军事强硬,表明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2、改善外交对峙,以外交制衡军事;3、趁美国大选,争取美国新领导人上台后通过对话,缓解两国领导人对峙。
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走出包围,普京抓住叙利亚危机的机遇以叙利亚为筹码交换了走出乌克兰危机的空间。周东华认为,目前中国的外交抗议均表现为既无说 服力,也无回击力的状况,给人以唯有战争的趋势了。事实上,相对俄罗斯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国的外交空间会大得多,朝核问题、台湾问题、东南亚以及全球经济 方面,中国都有很大的外交空间。在军事上,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在外交上,狭路相逢应该是智者胜!
中美南海对撼暴露中国软实力不足
文 / 刘萧雨 邓莹晶
浩瀚的南海水域各国紧张局势急速升级,中美双方已经接近战争边缘,双方在那些领域进行较量?对此,美国前国防部助理,哈佛大学教授、提出「软实力」 概念的约瑟夫·奈伊 (Joseph Nye) 走进美国洛杉矶奥巴马总统的母校,在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的一场小型演讲中强调,南海问题是美中双方硬实力的对撼,也是双方软实力的交锋。
南海问题上,中美双方立场针锋相对,南辕北辙,转圜的余地很小。这样,无非出现几个结果:第一种,各方抽身,中国放弃九段线,停止建岛,停止军事部 署。同时,越南、菲律宾等国也这样做。第二种,就是各方妥协,中国基于增长的国力,获得比过去更多的份额;同时各方停止进一步的扩张。第三种,就是各方失 控,爆发低烈度战争。
纵观南海局势,中美在两个有形战场上硬碰硬,展开了国力的硬较量。对于南海争议,邓小平曾经提出了「搁置争议、合作开发」着名方针,这是韬光养晦外 交大战略在南海的具体应用。一方面邓小平试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当时是中国国力确实无法投射到距大陆千里之外的遥远南海。但近 年来「中国变了」。按曾经担任过克林顿政府主管中国事务助理国务卿谢淑丽(Susan ShirK) 的说法,中国在将维护主权置于维护区域友好关系之上,提高了在这一地区的主权声索的级别,超过了自身国家安全的基本需求,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驱逐出南 海。
奥巴马政府的大战略是「重返亚洲」,其中南海就是一个重要支点。而假如中国要把美国逐出南海,双方的大战略就迎头相撞了。这一点,可以从双方首脑的 硬碰硬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去年9月份习奥的白宫秋叙,其实是双方在私下白宫亮剑。奥巴马希望中国在南海做到「三不」:不进行岛礁充填、不实施军事化、不强 制他国。而根据《纽约时报》当时的报导,习近平拒绝了奥巴马的要求,但还是留下了中国不会将南海任何土地用于军事目的承诺。正是在习奥会后,奥巴马做出了 向南海派遣军舰的决策,拉森号驱逐舰驶向苍茫南海。
中美战略存在根本性对立
今年3月31日,奥巴马借核峰会之际,与习近平举行了唯一一次双边会晤。根据中方会后的吹风,习近平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毫无退让。习奥双方每见一次面,冲突的层级就上升一级。说明双方对立是根本性的,两国首脑完全谈不拢。
中国在南海战略意图的改变,是认为本身已经有了足够的硬实力,与美国在南海抗衡。
中国的硬实力是否 很快超出美国?奈伊的看法是否定的。中国经济放缓将是新常态,在经济总量方面未来几十年难以挑战美国。按奈伊的逻辑推断,中美在南海战略的较量,中国并不会佔优势。
军事战场是军事设施建设战场。美国的立场是:一旦南海地区军事化,航海自由就会受到威胁。中方则一再声明,南海没有一条船的航行自由受到威胁。美国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公佈卫星照片,显示中国可能在南海华阳礁部署高频雷达。美国国家利益网站3月23日发表文章称,中国可能已经在西沙群岛的 永兴岛上部署反舰导弹,而导弹类型很有可能是鹰击-62导弹系统。未来中国还有可能部署更先进的远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其在南海的 军事优势。
南海航行自由并没有受到威胁
中国外长王毅称中国在南海永兴岛上有限的自卫部署符合国策及国际法,有关永兴岛的报导是媒体炒作。他同时指责其他南海国家也在南海岛礁上建设施,称 「中国比他们晚了起码20年,甚至晚了30年」。王毅还说,中国的填海造地在实现了自己的需要之后已经停止了。但其他国家仍在继续。
但美方对此不敢苟同,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直言不讳地说,「在我看来,很明显中国正在让南海军事化。」 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专家孙韵对BBC表示,「中国在军事化一词上玩文字游戏。」
斯坦福大学东南亚论坛主任唐纳德·艾默生(Donald Emmerson) 说,「中国的这些行动,再加上解放军与其他各方军力的对比,使得中国目前已经在该区域佔据了比其他各方更大的优势」。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教授罗伯 特·萨特(Robert Sutter)虽然认为美国对于所谓中国的军事化应当冷静,认为国力的增强本来就会促使中国以各种方式、在各个领域增加国际影响力,不过,萨特也提到,对 于南海问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可能改变地区秩序,值得引起重视。
海牙国际法庭裁决可能不利中国
正如奈伊所说的,除了硬实力的较量,美中双方还在南海进行软较量。在法律战场方面,中国主权要求面临两难。奈伊说,中国的九段线十分模煳。虽然美国 对南海主权不持立场,但也不认可南海礁石可以产生12海里领海权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将南海领土争议提交《联合国海洋法 公约》仲裁庭,提出了15项诉讼,其核心诉求一是,中国的九段线与国际海洋法公约不相符;二是中国所佔领的是礁石或是低潮高地,不是岛屿,因而不拥有专属 经济区。
海牙国际法庭预计在5、6月份做出裁决,结果很可能会不利于中国。许多美国学者认为,中国所佔领的是礁石或是低潮高地不拥有专属经济区,最多只有 12海里的领海权。这样一来,南海诸岛就成孤礁,即便南中国海所有岛礁主权归属中国,中国的利益范围也会大大缩小。因此,美国借机向中国施压。2月份,美 国国防部负责南亚和东南亚事务的副助理部长西赖特表示,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盟友均认为,如果中国拒绝国际仲裁,将会付出代价。
中国政府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政府一直有意无意地保持九段线问题的模煳性。从中国政府角度看,九段线所涵盖的海洋国土,是前人留下的遗产,在谁 手上丢掉,就会被骂为当代李鸿章。习近平上任后,打出「中国梦」口号,高调诉诸民族主义,更不会让步。用习近平去年访英前的话说,「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领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对于南海仲裁案,中国的立场是,九段线的法律地位早在《联合国海 洋法公约》之前就已经得到各国的公认。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新海洋法公约无权变更之前已经确定的海洋归属事实。因此中国政府採取不应诉,不承认的立 场,即使冒着声誉上和法理上的无形损失。
奈伊表示,外交既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应用。按奈伊的说法,更是巧实力的体现。圣地牙哥加大斯蒂芬·哈格德(Stephan Haggard)教授谈到,在南海问题上,来自中国的压力,使得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澳大利亚、日本加强与美国的联繫,还使得一些非盟友,如越南和印度,开 始接近美国。所以,「不仅是美国重返亚洲,还是一些亚洲国家重返美国。」同样,奈伊表示,因南海问题而引起的与邻国之间的政治纠纷和不友好,仍是中国软实 力有待提高的主要体现。
南海问题上,中美双方立场针锋相对。这样,无非出现几个结果:第一种,各方抽身,中国放弃九段线,停止建岛,停止军事部署。同时,越南、菲律宾等国 也这样做。根据以上分析,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第二种,就是各方妥协,中国基于增长的国力,获得比过去更多的份额;同时各方停止进一步的扩张。埃莫森就 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结果。第三种,就是各方失控,爆发低强度战争。用谢淑丽的话,未来这一区域不排除出现低水平的军事冲突。那么,取得共识,保持沟通,避免 紧张升级就很重要。
假如从软硬不同角度看,就可以发现,假如说在硬战场上,中国尚可以凭藉国力的增长,谋求进取的话,在软战场上,中国将面临更为不利的局面。在法律战 争和外交战场上,很有可能产生或正在产生对中方不利的结果。正如奈伊指出的,暴露了中国软实力的软肋。而软实力的软肋,就可能会有损硬实力的施展。
按照奈伊的说法,在未来的一个世纪中,处理好中美关系是美国外交的第一要务。合作仍是两国外交的必然趋势。但在南海议题上,分歧依然巨大。中美之间 的过招会持续不断,会软硬兼施。事实上,奈伊本人就在南海问题上,曾经对中国出硬招。早在1995年5月10日,就美济礁事件中,时任国防部助理的奈伊代 表美国发表了强烈的警告,声称美国无法容忍中国蚕食兼併的行动。1995年6月16日,奈伊在日本表示,如果南沙群岛发生了军事行动并且妨碍了海上航行自 由,美国就准备进行军事护航,以确保航行自由。这是美国政府要员第一次表示美国可能对南海问题进行军事干预。因此,目前美国在南海的行动,从某种角度说, 是过去政策的延续,美国的态度会坚持强硬。
中国将设立南海防空识别区
国际席勒学会主席拉鲁什警告,美国驱逐舰近期闯入南海争议水域,中国派军舰尾随,这种情况十分危险。一旦发生突发状况,美军根本没有时间向五角大楼 请示,其后果无法预料。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军舰的「闯入」行动,正好发生在荷兰海牙的国际仲裁法院,即将就菲律宾针对中国所提出的南海主权争议案作出判决 前夕。拉鲁什认为,美国很可能是希望借助在南海的军事对峙,令南海紧张局势升温,最大程度扩大反华言论。这样一旦今年四月底或五月初,国际仲裁法院对案件 作出裁决,南海局势便会骤然紧张。届时中国势必将设立南海防空识别区,捍卫九段线内的南海主权完整。而美国,菲律宾,汶莱,甚至台湾,都有可能站出来反 对,形成对决之势。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公关总监克斯廷也担忧,南海仲裁案判决以后,中国在南海的态度会变得更加强硬。加强海事巡逻,强化军事部署,并有可能设立防 空识别区。与此同时,美国及其区域盟国的态度也会强硬起来。加强海岸警卫队的活动,及航行自由行动。导致南海军事对峙进一步升级,最终引发军事冲突。
克斯廷担忧中美军事对峙,会给区域乃至全球带来不稳定因素。而潜在的军事冲突风险,会令海上贸易路线变得不安全,进而影响国际贸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