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里是兵坛,研究战例应该符合本坛宗旨。所以未发回首坛]
1. 为何林彪改攻城为围城:
为了保证大房山机场的安全和并尽可能的搜集粮食,郑洞国于1948年5月21日派出精锐三十八师和六十一师由西门突击,沿飞机场以北向西北方向进攻。林彪立刻命一纵、六纵出发夺取大房山机场,并切断新七军两个师的退路,双方发生遭遇战,均损失惨重。这次短兵相接的外围战彻底改变长春城未来几个月的命运,它不仅使国军失去了唯一的空中补给线,也给准备强攻长春的林彪以很大的震动,他重新判断了长春的兵力和战力,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他这样提到,根据敌之战力、兵力、工事综合来看,则我军攻长春,即会付出牺牲最大的伤亡,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因此我们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准备乘其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
注意,林彪最初是要先打长春的,当时的大练兵口号就是“练好兵,打长春”。练兵的很大部分内容都是以长春街道巷战背景。大房山机场遭遇战让林彪再次领教了国军精锐部队的厉害。所以改变了先打长春的想法,并促使他终于下决心先打锦州!这里要提醒的是:将战略重点转向锦州,正式确定对长春围采取而不攻的策略,是林彪请示延安获得毛泽东同意的情况实施的!围城部队是由萧劲光和萧华负责,共八个师和一个炮团,并成立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围城是从五月末开始。此后林彪的重点是放在锦州。
2. 围城后果
长春被围前郑洞国已有所准备,在解放军尚未合围之时储备了不少粮食,但按当时统计的市内人口和存量数,最多只能维持到七月。所以郑洞国采取了“杀民养军”政策,制定了所谓的“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国民党优先保证供应军粮,挨饿的必然就是城内的老百姓,国军亦搜刮居民粮食。朝阳区义和路居民张淑琴表示:国民党有搜粮队,一斤半斤也拿走。我们家来过一次,翻得碗朝天,瓢朝地,用铁钉子往地下捅。宋占林表示:逃进城的地主富农也饿不死,他们组织保安队,老百姓叫“胡子队”。国民党不发粮饷,(他们)吃穿全靠抢。
八月初蒋介石电令郑洞国要疏散城内的居民,减轻守军的粮食压力,实行“驱民养军”的政策,郑洞国下令凡是家中存量不够一个月的统统赶出长春城。于是,八月初开始把老百姓往外驱赶。
围长春是两道线,一道是国民党的防守的这条线,就是里圈,国民党为了防止东北解放军攻打长春,构筑了一圈非常坚固的工事,包括堑壕、碉堡铁丝网等等。外边一圈是八路军,就是东北解放军围的一圈,是为了围长春防止国民党往出突围筑的一圈比较牢固的工事。在国民党的鼓动下,大批难民涌出了国民党军队的防守线,希望能够求得一条生路。国军当时还还有意识地去散布一些谣言,比如说八一是共军的建军节,建军节,共军的封锁线放开,开卡子,然后有目的地把老百姓往出放。由于国民党拒绝已出卡哨的难民再回到城内,大量的难民被困在了两条封锁线之间的真空地带,食物和水源的极度匮乏加上源源不断涌入的难民,将这里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中共吉林省委在八月十四日文件中指出“长春蒋匪近来以灭绝人性的罪恶行为,于抢尽长春市民存粮使他们陷于饥饿之后,又把他们强迫驱出在敌我封锁区之间,为数八万余人,且日渐增加中。该难民停留区,由于敌人抢掠,早已十室九空,已陷于严重的饥饿状态中。每天饿毙者日渐增加,情况甚惨。省委按东北局指示,为救活数万难民着想,已决定分别收容,紧急救济,分散安置。。。”也就是说,从八月初国军放人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应该是出城平民死亡的高峰期。因为从中旬开始共军就开展了救助安置计划,此后被赶出城又能够到达中间地带的平民的生还希望应该很大。但最不幸的应该那些是无法从城内进入中间地带的老弱病残和因过度饥饿无法行动的平民。估计这一块死亡的人数最多。
凤凰卫视节目采访的孙彦平说:我父母去了之后呢(注:中间地带)在那里找了一个大房框子,因为房子已经没有盖了,这个大房框子里面呢也都是挤满了要出卡子的人,最惨的就是他那个房框里头有和他们住在一起的有也是一家,带着一个,一个孩子,有一天吧就是我姐,就是我大姐和我母亲在屋里边,然后外边进来一个人,一个男的,就把那个小孩就活活给掐死了,当时我母亲和我姐都不敢管啊,那个地方掐死人谁也不敢管,就是看着,我母亲就搂着我姐,我姐看着就是非常害怕,等掐死完了之后这男的出去了,完了这个小孩的母亲从外边进来了,然后给这个男的一块大洋,是他母亲看着这个孩子饿得实在不行了,饿得实在不行了,就是太遭罪了,就用一块大洋雇了一个人,然后就把这个小孩就给掐死了。
自1948年5月23日,解放军对防守长春国军完成包围,并切断国军空中运输开始,直至10月19日国军六十军倒戈,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根据中共人民政府进城后确实统计:饿、病而死的长春市民共为十二万人。
根据现在见到的资料,单济南战役和锦州攻城战国共双方军队战死约五万,受伤超过五万,还没有算上平民的死亡。长春若按最初计划强攻,国共双方军人死亡人数绝不会低于五万,若再加上平民的死亡,总数不会低于因围城而饿死的平民人数。冷血点说,战死的多是青壮年,饿死的多是老弱病残。从社会资源来说,围城损失远小于强攻!
3. 围城期间共军出现的政策偏差
从围城开始到国军八月大批驱民这数月内,共军采取了严密封锁长春,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严禁城内百姓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只有带枪和军用品的人才能放出的做法。直到陷入中间地带的平民大批死亡才开始放行。这是不人道的和残忍的。
《关于围困长春的报告》指出,我之对策主要是禁止通行,第一线上五十米设一哨兵,并有铁丝网、壕沟,严密接合部,消灭间隙,不让难民出来,出来者劝阻回去。此法初期有效,后来饥饿情况愈来愈严重,饥民便乘夜或于白昼大批蜂涌而出,经我赶回后,群集于敌我警戒线之中间地带,由此饿毙者甚多......不让饥民出城,已经出来者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对部队战士,都是很费解释的。饥民们对我会不满,怨言特多:“八路见死不救。”他们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丢了就跑,也有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的。战士见此惨状心肠顿软有陪同饥民跪下一道哭的,说是“上级命令我也无法”。更有将难民偷放过来的。经纠正后,又发生了另一偏向,即打骂捆绑难民,甚至开枪射击(打死打伤者尚无统计)。
4. 结论
长春围困战是当时特定环境下采取的不得已战争手段。国军初期把老百姓当人盾,妄图以吸引共军主力攻城与共军决战而固守长春,并采取“杀民养军”政策,直到八月份才开始驱赶老百姓出城,是造成平民大批死亡的主因。而共军方面也负有一定的责任。犯有“反人类罪”的是国军而非林彪领导的共军。围城损失远小于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