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归田 马放南山’]
吳建民:革命時代已經過去 戰爭不再能解決問題
http://news.sina.com 2015年03月11日 06:06 解放日報
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吳建民 大使
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吳建民 大使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有人類歷史就有戰爭,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波及面最廣、造成損失最嚴重、死傷人數最多的一場戰爭。二戰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涉及20億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場波及2200萬平方公里,各國動員兵力共1.1億人,死亡軍民5500多萬,造成的物資損失達時價14萬億美元。
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
恩格斯有句名言:“每一次歷史的災難都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史無前例的災難必然帶來史無前例的進步。戰爭教育了人類,人類從戰爭中吸取了教訓,帶來了人類的大覺醒。這就是為什麼在二戰結束之后,時代主題逐步發生了變化,從戰爭與革命逐步轉變為和平與發展。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題。時代主題既揭示了一個時代世界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又指出了解決這些主要矛盾的路徑。二十世紀很長時間是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中度過的,世界當時面臨三大矛盾:守成的帝國主義大國將世界基本瓜分完畢,新興的帝國主義大國對此不甘心,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二者之間的矛盾很難調和; 帝國主義列強與全世界廣大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鋭。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革命和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鬥爭,以及西方大國被迫放棄殖民體系,西方國家內部進行的深度改良,致使上述矛盾得以解決或緩解。時代的主題逐步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
時代主題的變化是國際關係中最大的變化,也是統領一切的變化。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大背景下,世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大批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取得獨立和解放。在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衝擊下,西方大國的殖民體系一個個土崩瓦解。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會員國僅為50國,今天為193國,絶大多數國家是在戰后取得獨立的。
歐洲走向聯合。歐洲曾經是二戰的策源地和主戰場,法德之間也打了幾百年的仗。戰后歐洲人痛定思痛,決定走向聯合,先是搞煤鋼共同體,隨后搞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在三個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了歐共體。歐共體逐漸演變為歐洲聯盟,發行了統一貨幣歐元。現在歐盟有28個成員國,人口5億,面積達438萬平方公里。歐洲主要大國法德之間的戰爭再也打不起來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創舉。
亞洲和一批發展中國家在崛起。亞洲崛起經歷五個浪潮:第一個浪潮是日本。日本走軍國主義道路碰得頭破血流,戰后改弦更張走和平發展道路,採取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很適應日本的情況和全球化發展的需要,日本在亞洲率先崛起。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了當時的西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個浪潮是上世紀60年代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崛起。它們學習日本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走上了崛起之路。第三個浪潮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特別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也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模式發展起來。第四個浪潮是中國,中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實施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迅速崛起。第五個浪潮是印度,印度1991年實行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加入了亞洲崛起的大潮。中國和印度加入亞洲崛起的大潮,使亞洲崛起的勢頭、深度和廣度大為增強。亞洲崛起的進程遠未結束,但亞洲的崛起導致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關係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這個進程尚未完成。然而,這是人類歷史上近三百年來最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拉美、非洲的一批新興大國,諸如巴西、南非等也在崛起。亞洲和新興大國的崛起使約十億人擺脫饑餓和貧困,這是很了不起的進步。
科技大進步。戰后的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使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取得史無前例的進步。僅戰后頭30年,世界工業産值累計額就是迄至當時為止人類歷史上工業累計總産值的2倍。
靠戰爭不再能夠解決問題了
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是威力無比的。國與國之間發生爭端,如果外交途徑解決不了,那就訴諸武力。然而進入新世紀后,國際關係出現一個嶄新的現象是:戰爭解決不了問題了。
美國在進入新世紀后打了兩場半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美國人自己也承認,這兩場半戰爭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給美國和其盟友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戰爭解決不了問題,這難道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嗎?!這就意味着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叢林法則越來越行不通了。
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戰爭解決不了問題了,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今天的世界也好,各國國內也好,都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去解決?我們不能不佩服鄧小平同志的睿智和遠見,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解決各種矛盾要靠什麼?要靠改革,要靠開放,要靠發展。中國過去30多年的大發展證明這條道路是走得通的。中國1978年就倡導改革,契合時代主題的變化,占得改革的先機。
銘記歷史更應堅持和平發展
70年在人類歷史上是短暫的,但世界的變化是巨大的。應當说世界的大變化今天才剛剛開頭,更偉大、更威武雄壯的變化還在后面。回顧二戰的慘痛教訓和戰后人類所取得的進步,我們需要特別汲取的是什麼?
首先,應念念不忘和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漢書·董仲舒傳》说:“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幾句話很有道理。研究世界形勢,必須關注“天”變了沒有,時代主題的變化是天大的變化。
在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戰敗國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受盡凌辱。今天美國敢強迫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嗎?不敢。因為天變了,世界變了。 //但吴大使不明白,美国不索领土并不妨碍美国资本索取高额利润
隨着時代主題的變化,也出現了一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我們堅持和平發展,就必須順應這股潮流。
習近平主席曾經多次引用過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主席還再次強調:“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並且常做常新的課題。”
2011年“9·11”十周年前夕,美國華盛頓郵報駐北京記者來採訪我,第一句話就是:“吳大使,你看你們過去十年發展得多好,而我們美國就顧打仗了。中國是‘9·11’的最大受益者。”
我回答说:“你前面幾句話我都同意,但我不同意你说的‘中國是9·11的最大受益者’。的確,過去10年中國發展得很快很好。2001年中國GDP為1.32萬億美元,美國為10.63萬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的8倍。2011年中國GDP為7.5萬億美元,美國約為15.5萬億美元,約為中國的2倍。中國過去十年確實發展得很好。中國之所以能發展得如此之好,是因為我們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你們逆了這股潮流,而不是因為‘9·11’。我們早在‘9·11’之前就一直順應着這股潮流,今天仍然是這樣。”對方聽后,無言以對。
其次,需正視歷史,銘記二戰的慘痛教訓。
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他們犯下的罪行,歷史已做出了公正的結論,決不允許翻案。我們銘記歷史絶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使二戰那場大悲劇不再重演。因此任何否定、美化法西斯侵略歷史的言行,都是國際社會所堅決不能接受的。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说的:“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絶不答應!”
第三,要警惕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
在當前形勢下,有兩股思潮特別需要我們注意:一股是民族主義,一股是民粹主義。這兩股思潮的泛濫不局限在某一個國家,在全球範圍都有。
歷史告訴我們,希特拉也好,墨索里尼也好,東條英機也好,他們當年在發動戰爭前,在國內採取的重大舉措就是大肆煽動狂熱的民族主義。他們宣稱本民族是高貴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以此為他們的侵略行徑鳴鑼開道。今天的日本右翼勢力也在煽動民族主義,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關注。民粹主義思潮也在泛濫。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結合起來非常危險。民粹主義會導致從政者被民族主義所劫持——明知道有些觀點和做法不對,但為了博得公衆支持,他們也會去干。因此,我們對上述兩股思潮必須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