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当年的彭德怀还是一个八路军副总指挥时指挥百团大战时的战略层级的政治军事考虑

来源: ouyanghui 2014-07-15 12:02:2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8321 bytes)
团大战得失谈

 

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民兵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百团大战中参战的八路军部队达105个团20余万人,并且在战役过程中广泛的发动了群众配合我军的作战行动,是我军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对日本侵略军所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前所未有的巨大伤亡,百团大战在抗战低潮时期振奋了民心士气,也起到了提高我党、我军政治影响的作用,对于反击国民党的反共逆流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后被广泛宣传和称赞,但是随着战役的指挥者彭德怀元帅在1959年庐山会议中被错误的批评,百团大战一瞬间就被贬低成为了“阶级投降主义”和背着当中央和“为国民党打的仗”,而随着彭得怀元帅冤案在文革后的平反,百团大战又一次成为了被正面宣传的我军抗日战争的典型战例。我军历史上所进行的大规模战役的评价中,像百团大战这样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非常少见。国内对百团大战得失的争论一直存在有着很多的不同意见,本文仅仅根据百团大战的战术过程和敌我双方当时所处的态势,对百团大战的一些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战役过程

 

侵华日军在占领了华北和华南大面积的中国领土之后,为了加强我国华北后方被占领国土的“安全”,限制我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在敌后战场的作战行动,从1940年上半年开始对根据地采用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通过加强对华北地区交通线的保护来达成“安定后方”的目标。八路军总部在发现日军作战手段的变化和由此可能对我军造成的影响之后,为了打破日本军队对根据地的的封锁和打乱日军可能进攻西安的军事部署,八路军总部于1940年7月22日下达了以破交战为重点的《战役预备命令》。《战役预备命令》的内容主要是准备以22个团的兵力进行以交通线为目标的大范围进攻战役,战役的目标是以正(正定)太(太原)线为主,包含同(大同)蒲(风陵渡)、平(北平)汉(汉口)、津(天津)浦(浦口)、平(北平)古(古北口)、沧(沧县)石(石家庄)铁路,以及德(德州)石(石家庄)、代(代县)蔚(蔚县)、忻(忻县)静(静乐)公路所组成的敌后交通体系。战役将以晋察冀军区、120师和129师的部队为主体进行,晋察冀军区攻击正-太线以东地区,129师攻击正-太线以西地区,而120师攻击忻县以北地区的铁路、公路,并且集中一部兵力执行机动打援任务。

 

战役预备命令原本计划使用的主力作战部队为22个建制团,但是由于八路军参战部队的数量在战役过程中迅速增加,破击战高峰时期已经由战役预备命令中的22个团,增加到晋察冀军区39个团、129师46个团(含决死队等武装)和120师的20个团的规模,八路军部队总的参战部队达到了105个团约20万人,并且在战役过程中还发动了大量群众与民兵与我军一起共同作战。因为我军战役准备阶段严守秘密和部队实现了隐蔽调动,使日军在战役开始前没有觉察到我军所进行的战役准备工作,一直到战役开始也没有弄清我军的确实作战意图,所以我军在百团大战开始阶段取得了全面突袭的效果。

 

第一阶段

 

百团大战的整个战役过程总计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40年8月20日晚至9月10日这个期间所进行的作战行动是战役的第一阶段,战役第一阶段是以日军占领区的交通线为目标的总破击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集中了19个团、5个游击支队和2个营的部队,组成了攻击石家庄到微水一线目标的左纵队,以微水到娘子关一线为目标的中支队和以娘子关为目标的右支队。因为战役达成了突然性和我军在参战兵力上占据优势,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战役开始后迅速占领了蔡庄、北峪等地区,以娘子关地区为目标的10个团在攻击开始后仅仅用一个小时就占领了娘子关和井陉矿区的老矿区,并且随后彻底破坏了井陉矿区的主要矿井。

 

晋察冀军区部队的作战行动开始的非常顺利,在战役开始后不久就迅速占领了绝大部分预定目标,但是因为石家庄到微水段的交通线没有完全切断,以及连日暴雨影响到了我军的作战行动。日军驻石家庄方向的部队得以依靠未被破坏的交通线迅速进行增援,我军参战部队被迫从8月23日开始撤离了井陉矿区,作战目标也开始由攻占要点转向加强对交通线的破坏。

 

八路军129师以8个团、8个营组成3个攻击集团,同时打击正太铁路西段的日军第4、第9旅团,战役开始的当天既攻克芦家庄、马首、桑掌等车站和据点,战斗到25日又攻克上湖、狼峪、燕子沟、张净等据点,整个正太路西段除寿阳等少数据点外已经全部被我军所控制,129师在战役过程中还集中了2个团与地方武装,主要攻击平辽、榆辽公路以掩护我主力兵团的侧翼安全。八路军129师的作战行动沉重的打击了日军守备部队,日军为了打通交通线并挽救分散在各据点内的守军,以阳泉日军为主并武装了部分日本侨民向我军狮垴山阻击阵地进行连续6天的疯狂进攻。我军参战部队为了保持战役的主动权和防止受到日军的合围,参战的攻击集团在使用部分部队阻击和拦截日军增援部队的同时,集中力量破坏了正太铁路沿线的桥梁、隧道及路轨后迅速撤离。

八路军120师部队为了配合晋察冀军区和129师部队在正太线的作战行动,以4个团的兵力对同蒲路以北和深入晋西北的日军据点进行了攻击,在战斗中攻克了康家会和切断了忻静公路,并且采用奔袭手段攻克了敌人重要的扬方口据点,在取得了较大战果的同时有效的牵制了较大兵力的日军部队。

 

我军在战役第一阶段进行的交通破击战给日军华北驻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军在受到我军突然打击后迅速调集兵力向我军参战部队进行反击,日军在集中36师团和37师团各一部向太谷和榆次等地进行增援的同时,日军驻榆次、阳泉、寿阳、和县和辽县等地的部队,从8月31日开始向我军集中在正太路上安丰、马坊地区的部队进行合围,石家庄地区的日军也开始向西发动进攻。我军参战部队在日军集中较大兵力进行反击后,已经无法继续保持对正太线的控制,八路军总部在此情况下命令部队停止对正太线的破击行动,将兵力集中起来向正太线两侧的地区进攻以扩展战果。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命令,晋察冀军区部队在9月1日开始攻击正太线北侧的的孟县及其周边据点,战斗到9月9日已攻克北会里、东会里、上社、中社、下社、兴道等敌军据点,129师部队经过连续作战也有力的打击了向我安丰、马坊地区进攻的敌人。晋察冀军区和129师的其他部队在我军主力兵团在正太线地区作战的同时,共出动了50多个团的兵力对华北地区敌军交通线和各分散据点进行了大范围的攻击作战,有力的配合了正太线上的作战行动。我军在重点破坏了正太线和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的同时,给日军华北地区的部队也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我军在基本上达到了破坏交通线的作战目的之后,胜利结束了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以交通线为目标的进攻作战。

 

第二阶段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时间是在1940年9月20日至10月上旬,这一阶段的主要作战目的是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保持并继续扩大战果第一阶段战役的作战效果。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作战行动达成了预想中的战役突然性,日、伪军在受到我军全面攻击后陷入了混乱,大量分布在交通线上的据点被消灭或被我军分割成孤立的小集团,日军少量机动部队疲于奔命,在我军的全面打击之下忙于四处救援其被分割的据点。我军部队在消灭了大量分散的敌人和控制与破坏了部分交通线后,胜利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战役作战行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胜利使八路军总部机关和战斗部队的士气高涨,八路军总部根据毛泽东来电提出的“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的指示精神,为了利用日军尚未从混乱中恢复的有利形势,在部队只进行了短期休整后就马上开始了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行动。

 

日军在我军第一阶段战役行动之后,将大量部队集中到了正太路及附近地区,我军继续打击和破坏正太路已经不太可能,为了扩大第一阶段的作战成果和给日军以更大的打击,我军将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行动的作战范围扩大到了交通线两侧的广大地区。八路军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行动中采用以攻坚战和配合攻坚战的阻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战役中的主要作战行动是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的涞灵战役和第129师部队进行的榆辽战役。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的涞灵战役以攻克涞源和灵邱这两个日军重要据点和破坏涞灵公路为目的,而榆辽战役则是以收复榆社和辽县两地,在榆辽地区开展对敌斗争为主要目标,这两个战役都是以攻坚战为作战的核心手段。八路军第120师部队在战役过程中通过使用主力部队破袭同蒲路来配合晋察冀军区和129师部队的作战行动。

 

涞灵战役

 

晋察冀军区部队在9月20日开始集中15个团的兵力发动涞灵战役,我军在战役中首先以涞源县城作为攻击目标。晋察冀军区部队约6个团1.5万人组成的攻击部队在9月22日22时开始攻击涞源附近敌军据点,因为我军攻击兵力分散和参战部队火力不足,我军激战一夜后除6团占领了北口和特务营占领了辛庄据点外,对涞源和周边其他据点的攻击全部没有成功。晋察冀军区部队在首日攻击不顺后迅速调整了战斗部署,以少部分兵力监视涞源县城里的敌军,集中主力在9月23日到26日期间攻克了涞源县城周边大部分的敌军据点,我军在攻击涞源县城周边据点时消灭了大量日军,尤其是攻克东团堡据点的战斗中就消灭了日军近200人,在完成对涞源县城周边据点的清扫后,我军已经将据守涞源县城的500余敌军完全孤立并包围了起来。

 

我军对涞源的攻击震撼了敌军的指挥机关,日军为了救援陷入重围的涞源守军,由包头、张家口地区调集大队日军车运增援涞源,我军阻援部队在辛庄、北口和曹沟堡与敌援军激烈战斗,但是因为敌军使用的兵力较大而无法有效阻止敌军援兵前进。我军攻击部队在援敌逼近的紧迫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完成夺取涞源的任务,我军包围涞源部队的主力被迫从9月28日起开始陆续主动撤出战斗。敌军增援涞源部队3000余人乘汽车360辆,在坦克20辆和飞机4架的掩护下,于9月28日进抵涞源并迅速将我军之前占领之涞源县城周边据点全部夺回。我军攻击涞源部队在连续一周激烈作战后已经非常疲劳,人员伤亡和粮食、弹药的消耗也较大,在撤出涞源周边阵地后既开始转入休整补充。

 

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涞源的攻击虽然没有攻克涞源,但是将日军的注意力和大量部队吸引到了涞源地区,致使灵邱及附近地区的日军守备力量相对薄弱。晋察冀军区部队利用灵邱防御虚弱的有利条件,在10月7日集中4个团的兵力开始向灵邱地区的敌军攻击。我军攻击部队一度占领了抢风岭等据点,不过因为没有彻底破坏日军的交通线,致使日军利用汽车迅速将增援部队和物资运输到灵邱地区,大同援敌近千人在7日也夺回抢风岭并与灵邱守军共同向我军攻击。

 

日军在集中兵力增援灵邱的同时,还将兵力集中在我晋察冀根据地周围的涞源、易县、保定、唐县和五台等地区,其中仅易县和保定的日军兵力就达到了5500余人。晋察冀军区指挥机关根据敌军动向判断,日军有趁我军主力部队集中在涞源、灵邱地区之时,使用较大兵力对兵力空虚的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的企图,晋察冀军区参加涞灵战役的部队被迫在10月10日停止作战行动,开始收拢和整顿部队以准备进行反扫荡作战。

 

榆辽战役

 

榆辽公路位置在我军根据地内部,日军在从榆社到辽县之间全长45公里的榆辽公路上共设置了八个据点,守军为日混成第四旅团一个大队的兵力和伪军一部,分布在榆辽公路上的日军据点对我根据地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八路军总部在1940年9月16日下达给129师的作战命令中,要求129师袭击并消灭榆社至小岭一线的日军据点和破坏公路,相机收复辽县并破坏榆辽公路和白晋铁路。

 

八路军129师指挥部根据榆辽公路上的据点深入根据地内部和日军守备兵力不足的弱点,在9月22日决定集中385旅、新10旅全部,386旅、决1纵和新11旅各一部兵力,同时突击榆辽公路上除辽县以外的各日军据点,太行军区在我军开外开始作战的同时集中2个团的兵力破袭白晋铁路。陈赓指挥的2个团(决1纵25、38团)在榆辽战役23日23时开始后的24小时里,就先后攻克了沿壁、王景这两个日军的主要据点,在战斗中消灭日军守备部队近百人,将榆社据点的日军孤立并包围了起来。八路军29师的部队在23日集中2个团(386旅772、16团)附山炮1门攻击守军近300人(含伪军60余人)的榆社据点,我军攻击部队在3夜2日的时间里先后发动了4次攻势,于9月25日晚消灭了榆社据点的日军。榆辽公路上的日军据点在9月29日时已经被我军基本被拔除,辽县也已经被我军参战部队孤立并包围起来,正当我军准备集中兵力攻击辽县时,由和顺、武乡和阳泉出动的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开到了战场,我军攻击部队不但失去了攻克辽县的可能,而且开始出现受到日军增援部队夹击的危险。八路军129师部队虽然集中兵力在红崖头地区包围了武乡增援日军约600余人,但是因为我军弹药消耗、伤亡过大和部队过于疲劳,虽然对包围中的日军进行了连续两天的强攻,仍然没有将包围中的日军全部消灭,而日军各处援军已经开始接近我军外围。为了避免我军参加榆辽战役的部队腹背受敌,129师指挥部在9月31日上报八路军总部要求撤出战斗,129师参战部队也从31日开始陆续撤离战场转移。八路军129师部队在历时9天的榆辽战役中先后攻克多个日军据点,杀伤日军部队10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物资和武器。

 

八路军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中给予了日军以非常沉重的打击,但是因为我军作战部队火力薄弱和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以及对敌交通线破坏不够彻底等因素的影响,战役第二阶段中我军作战计划中的目标并没有全部完成。

 

第三阶段

 

日军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尚未结束时,就开始向我军太行、太岳、北岳、平西、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大规模疯狂扫荡,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发生在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期间,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行动主要是反击日军对我根据地的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族行动中,主要采用运动战和阻击战来反击日军的大规模扫荡。

 

受到我军战役前两个阶段大规模突然攻击的日军一度陷入恐慌和混乱之中,但是因为在前两个阶段战役中日军有生力量的消耗不大,以及日军从其他地区调集的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日军从1940年10月上旬就开始调集相当大规模的部队向我军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日军最初集中3000余人在10月6日开始扫荡榆社、辽县、武乡之间的地区,日军进行扫荡的部队到10月20已经增加到万余人,扫荡的范围也扩大到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和晋察冀军区机关所在的麻田、左会、涉县和偏城一带。日军报复性的扫荡给我军根据地和后方机关带来的巨大的破坏,为了遏制日军扫荡的势头,保证我军指挥机关、群众和地方政府的转移,129师部队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于10月29日将日军1个大队约500人包围在关家垴和风垴顶高地上。八路军129师部队不顾长期作战的疲劳和粮、弹缺乏的困难,激战到31日已将关家垴和风垴顶的日军大部消灭,被围残敌31日下午在援敌接应下弃尸280余具逃走。扫荡太行山地区的日军在进行了40天的残酷扫荡后,于11月13日开始退出我根据地,日军对我晋察冀根据地和太岳区的扫荡由10月13日持续到12月上旬,每次扫荡均集中数千兵力,日军对北岳区的扫荡持续到了1941年1月初期,并且在扫荡过程中将北岳和平西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

 

日军对我根据地扫荡所动用的兵力较多又非常集中,日军部队的扫荡范围也已经深入我根据地内部,一度对我军后方指挥机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日军在扫荡中大规模使用烧、杀、抢掠和破坏等手段,对我根据地的经济和地方政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军根据地的群众和八路军部队也都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战役总结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部队连续与日军作战三个半月,战役期间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我军对日军华北地区的交通线和煤矿等重要目标进行了广泛的破坏,除了在军事上严重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之外,在经济上也有效的破坏了日本利用中国占领区的经济“以战养战”的企图。

 

八路军部队在战役准备阶段达成了计划中的隐蔽性和突然性,日军在我军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作战行动开始时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大量部队都以小兵力分散在以交通线为主的据点中,如保护井陉矿区和娘子关这样重要目标的日本守军只有一个中队(连)的兵力,而井陉新矿区的日军守备队只有一个分队(班)。分散部署的大量日军据点在战役开始阶段就被我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攻击,这一阶段日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日军兵力分散也使其向各被围据点进行增援的部队数量不足,如攻击狮垴山的日军第四旅团在集中所有可调动部队和陆续武装了部分侨民后,在战斗开始5天后的8月26日才集中了一千五百余人,日军增援兵力不足降低了我军阻击部队所承受的压力,有利于我军作战部队对战役预定目标的攻击和破坏。八路军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达成的突然性使我军获得了战斗的主动权,而日军只能被动应战和在作战过程中逐步调整部署。日军的作战准备工作直到我军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还没有全部完成,可以说八路军在百团大战前的隐蔽准备保证了战役的突然性,是我军在战役第一阶段获得巨大战果的主要因素。八路军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就杀伤了日、伪军7000余人,虽然我军在战役中也存在有兵力分散,打击面过大的缺点,不过在总体作战效果上仍然是成功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要以破坏敌方交通线和重要经济目标为主要任务,战役开始阶段达成的突袭效果使我军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日军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反击却没有对我军构成实际的威胁。

 

日军在受到我军第一阶段攻势作战打击后,迅速将原本分散的部队收缩到一些主要的据点中,不但集中了兵力而且还加强了可用于进行机动作战的力量。日军兵力的收缩使我军已经很难再有战役第一阶段那样的孤立目标可以打击,而第一阶段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也不可避免的在我军指战员产生了浮躁和轻敌的情绪。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役主要是准备利用我军第一阶段作战成果,通过积极的作战行动来扩大战果以加剧日军的混乱。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行动开始转向攻击日军兵力较集中的城镇,但是因为指挥单位对当时敌我力量对比上的判断失误,战役第二阶段的实际作战目标上存在有一定的错误。八路军部队在火力较弱的条件下以日军守备的大型据点为攻击目标的战役指导方针,使第二阶段的战役行动由开始时的破袭战转变为攻坚战。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打击交通线作战的胜利使我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优势,但是攻坚战仍然是依靠我军当时的力量所难以负担的。日军在我军开始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时已经将兵力收缩到主要的防御据点和城镇中,并且依靠从太原等地调集的增援部队组成了几个机动的作战兵团。我军在已经失去了战役突然性和敌军兵力分散的优势之后,第二阶段的作战行动主要是攻击日军防御的城镇和阻击日军增援部队。八路军部队重火力不足和攻坚能力弱的缺陷在第二阶段战役过程中清楚的表现了出来,战役第二阶段攻坚战中我军的牺牲和消耗都很大,攻击部队即使在集中了优势兵力的条件下,也很难保证在计划时间内攻克日军的据点。

 

我军在攻坚战中的消耗很大,如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攻击涞源时的巨大消耗严重的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我军攻击涞源动用了6个团的部队,而在攻击灵邱时只能使用4个团的攻击部队(其中2个团为攻击涞源部队),兵力不足和部队疲劳的问题使我军的攻击力量不足,我军部队在没有扫清灵邱外围阵地时就不得不退出战斗。八路军129师的部队在进行榆辽战役时的战场态势较好,日军据点深入我根据地内部,有限的守备部队兵力也比较分散,但是因为我军缺乏攻坚能力,虽然先后将日军的多个据点攻克却用了接近一周的时间,导致日军增援部队能够在战役后期进入战场,迫使我军攻击部队在没有达到战役目的的情况下就撤出战斗。

 

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的战役行动使我军参战部队非常疲劳,粮食、弹药的消耗也都很大,部分参战部队曾经在野外断粮数日的情况下坚持作战。经过战役前两个阶段之后的八路军在华北的主力部队,到1940年10月上旬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支疲兵,面对日军集中力量对我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和突袭,连续作战后受到很大消耗的我军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反扫荡作战。八路军部队部署情况的暴露使日军的扫荡目的性很强,我军部队在日军扫荡下只能被动的突围和转移,深入根据地内部的日军扫荡部队对我根据地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和地方政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战役第三阶段八路军部队已经由战役初期的主动态势转为被动态势,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反扫荡结束之后,我军不但将战役前两个阶段的作战成果几乎完全丢失,而且根据地还进一步被分割,敌军的“囚笼”更加紧密,我军的作战环境也更加困难。

 

百团大战的整个作战过程是我军由主动到被动转换的过程,第一阶段战役行动的顺利确实振奋了我军指战员的精神,但是战役后续作战行动的要求已经开始脱离我军实际的作战能力,虽然在战役第二阶段的攻坚战中我军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不过在进行攻坚和打援时已经开始暴露出我军所存在的后勤保障困难和火力弱的问题,在战役第三阶段的反扫荡作战时更是陷入了被动应付的困难环境之中。

 

对战役各方面因素的分析

 

日军对我根据地和游击区采用的“囚笼政策”,确实对我军的作战行动和根据地的建设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日军对平原的分割封锁严重的限制了我军部队的运动和地方政权的建设。如果日军依托交通线和炮楼、碉堡组成的封锁线真正的能够将我军根据地分隔成不相联系的小块,那么想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敌人气势的提高无疑会对我军的士气与作战地域的民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北的封锁政策,为了打开我军在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战的军事局面,在适当的情况下以大兵团攻击敌人的据点和交通命脉,用攻势作战行动以打乱敌人的作战部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日本军队当时将驻守在华北的军队大都分散成小部队部署在交通线附近的特点,集中一定的兵力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对日本部署在华北的后方部队和交通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将可以有效的打击日本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提高整个中国的民心士气,同时通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还可以有效的反击国民党污蔑我军“游而不击”的不实之词,还可以明显提高我党我军在国内的地位。百团大战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实际作用的,但是具体作战设想和指挥上所出现的错误使这样一个对我军利多弊少的战役,在获得了明显的政治效果的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政治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较量的前提为出发点来看,百团大战对于我军来说是必须打的一场仗。我军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是以根据地为依托的山地游击战,而游击战本身是由一系列小规模作战组成的,在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消息闭塞,而国民党又有意封锁我军作战情况的情况下,国内、外很多人因为无法知道我军真实的作战情况,而误认为我军确实是像国民党所说,在敌人后方“游而不击”以保存实力,这方面所存在的误解使共产党和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又对我军根据地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为了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和向国内、外宣示我军抗战的决心与作用,在敌后发动一次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攻势作战行动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八路军在华北对敌后交通线所发动的这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全国人民以至国外都清楚的看到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以百团大战的名称进行宣布之后更是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肯定了百团大战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百团大战在政治上对共产党和八路军除了积极的因素之外还存在有很大的损害,百团大战一结束就在党内和军内出现的争论并不能说是毫无理由的,也不能因为彭德怀元帅曾被错误批判就忽略了百团大战在部分条件上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实力最强的武装力量,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有力的配合了我军在敌后战场的作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实行的是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团结一切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基础。西安事变和全国人民一直抗日的呼声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与我军持续十年的战争,开始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一致对日作战,但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政治上上完全对立的,国民党即使在抗战前期最困难的阶段,在面对日军巨大的军事压力时也没有放弃对我军和根据地的限制,在战争过程中一直使用了相当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持对边区的封锁。

 

日本侵略中国在中日民族间所形成的矛盾是抗战期间最基本的矛盾,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已经处在了次要的地位,国民党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向日本投降或者全面破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既与日本对抗又积极的反共,既不愿意与日本政府最后破裂,又不敢放手开展全民抗战以防止我军实力增加。这就使国民党只能采取包围边区等手段对我军的发展和根据地建设进行限制和破坏,却不敢真正动用军队全面与我军为敌。

 

我军开展的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使我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因为我军一直坚持着敌后游击战,这就使国民党虽然知道我军在敌后的发展却无法清楚的掌握我军部队的发展情况和部署,百团大战的进行将我军的实力清楚的暴露给了日军和国民党。百团大战使国民党清楚的感受到了我军在敌后迅速发展的成果,也使国民党铁了心来采取一切手段限制我军的发展。国民党为了消除百团大战在政治上给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武装所带来的好处,配合发动新的反共高潮,在1940年10月下旬开始在国民党统治区全面查禁对我军百团大战的宣传。(参见附件八)为了限制和压制我军的发展空间,国民党政府使用了相当大的力量对我各根据地进行包围和限制,不但终止了对我军有限的装备支持,而且迅速开始了以第二次反共高潮为代表的全面反共行动。

 

国民党政府在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在华北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虽然在1940年6月下旬又开始在苏北挑起武装冲突,但是在总体上仍然是以挤占我军根据地和制造摩擦为主,但是10月爆发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和随后的皖南事变却在整体上给了我军一个比较突然的袭击。国民党政府在1940年10月19日以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皖南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9千余人随后在1941年1月6日就遭到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突然袭击。蒋介石在1941年1月17日宣布新四军为“叛军”的同时取消新四军番号,皖南事变成为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对我军力量发展的担心使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我军的限制和攻击,甚至不惜采用直接军事进攻的手段来攻击我军部队,从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和10月20日关于查禁百团大战宣传的密件来看,不能不说第二次反共高潮和皖南事变的爆发与百团大战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虽然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陷于孤立,蒋介石被迫在1941年3月“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但是国民党对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的限制更加严密,不但完全切断了边区根据地与内地的联系,而且国民党的部队从1940年底又出现了一次投降高峰,大量原国民党军队投降日军后转而向我军根据地进行攻击。国民党政府通过我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基本上摸清了我军的实力和作战潜力,虽然国民党反共是主观上的现实,但是百团大战对我军力量的暴露毫无疑问的促进了国民党和日军共同向我军进行攻击局面的形成。

 

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中能够团结国内一切力量打击侵略者的基础,作为拥有地方政权和武装部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中不但面临着很大的军事压力,而且在国内政治上的局势也非常复杂和严峻,八路军总部在没有得到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的情况下就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战役,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考虑都是不合适的。从战役结束后党内各方面的反应来看,中央军委对于百团大战的规模和宣传并不满意,这不但是因为战役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失误,更多的是因为百团大战给政治上所带来的影响,严重的恶化了国内的政治环境,给我军的发展和对日作战行动都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战役发起目的上所存在的错误

 

我军在发布的百团大战的作战命令中,着重的提到了战役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乱日军侵占西安的企图,国民党虽然连续发动了多次反共活动和派军队包围边区,但是国民党仍然不敢冒着被指责破坏统一战线的危险来对边区进行直接军事攻击,而一旦由日军占领西安就必然会从侧翼包围我军的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切断我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与四川、湖北、河南这些后方地域的联系。如果从军事的角度进行考虑可以发现,日军侵占西安的可能成为了对我军边区根据地最大的威胁。如果日本军队确实计划发动以占领西安为目的的作战行动,那么以攻势行动来破坏日军的战役装备是非常必要的。

 

百团大战的战役预备命令中将打乱日军进攻西安作为战役发起的一个重要条件,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就是为了牵制尽可能多的敌军力量以打乱敌方的作战部署,但是从当时中国和日本两军的态势、部署情况和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发现,日军进攻西安的情报实际上是错误的,而依靠这个错误的判断来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在整个战役的出发点上就存在了相当的偏差。

 

从战略上对关于日军进攻西安企图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军进攻西安的情报实际上并没有被我军的侦察单位所确定,也没有发现日军以这个目的所进行的具体部署和明显的进攻征候。在百团大战发动前中央军委向各战区发布的敌情通报和对作战形势的总体分析中,也没有发现有关日军进攻西安的具体部署和进攻开始的迹象。

 

如果从日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看,日军在经过抗战前期的大规模进攻战役之后,中国占领区的扩大已经严重的分散了日军有限的机动兵力。日军以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为目的的全面进攻在武汉战役之后就已经基本结束,抗日战争从1938年10月就开始进入了相持阶段。转入相持阶段的日军已经没有足够的机动兵力投入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行动,从1939年就开始将作战方针转变为以确保占领区,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和建立伪政权以达成“以战养战”的总体目标。日本政府在1940年夏季就已经计划执行南进计划,将主要的作战目标转向东南亚地区,并且开始限制在中国的作战范围以保证为南进计划集中足够的兵力和资源。

 

日本大本营计划在1940年底之前将中国关内的日军总兵力由85万降低到70~75万,并且计划在1941年和1942年各减少10万人,争取到1942年底将在中国关内作战的日军总兵力降低到55万人,而且计划抽调的部队都是日军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常备师团。日军中国派遣军的指挥机关认为按照日本政府的这个兵力缩减规划,根本无法保证最起码的防御后方安全的要求,经过日军中国派遣军指挥部与日本大本营反复的争论后,最终确定将首期兵力缩减规模确定为8万人,由此可见日军在1940年时的兵力即使用来防御也已经非常紧张了,根本没有机动兵力和足够的后勤支持可以用来进行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行动。

 

日本大本营在1938年11月18日的《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指导战争的一般方针》里,已经清楚的将1938年秋季之后的作战行动确定为:“期望早期解决的希望是不大的,因为内外都出现长期持久的趋势,在坚持持续进行战争的决心下,进一步做好确保占领地区的治安和自主建设”。日本总参谋部在1938年12月2日发布的241号大陆命令中,根据大本营11月18日的作战方针,将在中国日军的总体作战意图确定为确保占领区的安定,以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力量。大陆命令中要求华北方面军确保占领区,尤其是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安全,确保华北地区的交通线。华中派遣军的任务是确保芦州、芜湖、杭州以东地区的安全,着重加强上海、宁波、杭州地区以及交通线的的安全, 241号大陆命令将日军进攻作战的地区局限在安庆、信阳、南昌等有限的地域范围内。日军参谋本部在1938年12月6日的《昭和十三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办法》中,更是明确的规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区”和“根据敌我形势所配备的兵力、必须控制在最少的限度内”的作战政策。日军在1938年底确定的对华作战政策的指导下,在整个1939年只在海南岛、南宁、南昌等地区进行了小规模的攻势作战,而1940年日军最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只是动用3个师团进行的宜昌战役。日军为了集中进攻宜昌的3个师团,几乎抽调了华中地区所有的机动作战力量,日军如果在1940年秋季想要占领西安,就必须投入相当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以击退国民党的20余万守军,而根据日军在华军事力量来判断就可以看出,日军根本没有足够的可供机动的作战力量以支持对西安进行大规模攻势的要求,即使日军占领了西安也将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防御新占领了这块地区。

 

在中国军队和日军技术装备差距最大的抗战初期,日军进攻徐州时使用的机动作战力量是8个师团,而武汉会战日军动用了11个师团,日军在1940年想要占领西安,至少需要动用6~7个师团的机动作战兵团和2个师团左右的兵力作为战役预备队。日军1940年在中国关内的总兵力只有21个师团、20个独立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的兵力,其中部署在华北的有8个师团、12个独立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华中日军10个师团和7个独立旅团,华南日军有3个师团和1个旅团,这些兵力基本上都分散在与国民党军对峙的前线和分布在广阔的占领区内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作战。从日军的总体战略部署和作战环境可以清楚的看到几个要点,首先是日军在华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尤其是机动兵力更加有限;其次是日军的战略重心不再是占领土地而是以保证已占领地区的安全为主;最后是日军在整体上缺乏保证以大兵团进行大纵深攻击战役时的后勤支持能力。

 

日军要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就必须有一个足够稳定的后方,但是日军占领区的后方从占领开始就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安宁,共产党、国民党在敌后的抗日武装和武装起来的群众武装,一直对日军占领区进行大范围的袭扰和破击。华北战场上的军事局势迫使日军本已处于点多面广的守备部队,还必须将兵力更加分散以保持对交通线和大量据点的防御。兵力不足的问题使日军驻华北的兵力基本上只能进行分区防御,而日军华中的兵力也非常紧张,想拼凑一支力量足够用来攻击西安的进攻部队,只能从各地日军守备部队和作战部队中抽调,而进行这样规模的兵力调动想保密是完全不可能的。

 

准确的情报和根据情报进行的正确判断是指导作战决策的基础,虽然想在战争中获得真正全面而且准确的情报是十分困难的,军事上保密和互相欺骗确实也会对情报和局势判断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军事行动的战略方面,尤其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很多的迹象完全是可以用来推导和证实情报的。日军要集中大兵团攻击西安地区的中国守军,不但需要集中相当大的兵力,而且还需要提前准备好弹药、粮食、被服等作战物资,即使日军在作战中尽可能的依靠掠夺来保证粮食供应,但是弹药等物资的保障也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力量。日军的作战部队也许通过快速开进而迅速集结,但是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所需要的炮兵、工兵、后勤保障部队的调动却无法长期保持机密,很难想象日军会在不进行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攻击西安的作战行动。八路军总部对于日军队动向确实很难全面的掌握,但是要通过日军的整体部署和调动情况,确定日军是否正在准备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我军在准备百团大战这样一个大规模、大范围、高强度的战役行动时,在初期错误的判断了日军的战略动向之后,我军指挥单位却没有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战役部署进行修正和调整。八路军总部在1940年7月22日发布战役预备命令之后,到8月20日战役正式开始的这段时间里,各方面的情报和日军实际的部署中都没有证实日军有进攻西安的企图。日军华北地区的部队在我军战役发起之前并没有进行有规模的调动,物资的补充和储备也没有按照进攻的需要来进行,日军华北方面军部队仍然处于大面积分散部署的态势之中。可以说百团大战的战役预备命令中关于日军攻击西安动向的判断是错误的,而依旧这个判断使我军在战役准备和目的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如果我军的目是单纯的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那么根本不必要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攻势作战行动,也不是过早的将我军的作战行动由游击战转变为正规战的理由。错误判断日军有进攻西安的企图和根据这个判断对战役部署进行的准备,不但使我军在战役的指挥中出现了一些急燥情绪和失误,而且为百团大战和彭德怀元帅后来被错误批判留下了根由。现在很多关于百团大战文章所记载的战役目的中,却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百团大战预备命令中关于破坏日军进攻西安企图的部分。

 

有很多资料都提到过我军发动百团大战其中一个目的是制止国民党向日本投降,不过这个理由从实际情况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也并不充分。抗战在最艰苦的1937~1939年这一期间,因为日军全力向中国国土纵深突击,大量国土和主要的经济区沦陷到日军手中,国民党只能退守西南,这时候是国民党最容易投降的时期,而战争进行到1940年的时候,国际形势的变化已经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形势。

 

美国和英国的政治势力早在清末和北洋时期就已经深入中国,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已经成为可以决定中国政治走向的一股重要力量。美国和英国虽然在抗日战争初期在政治上偏向日本,但是在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威胁到美国和英国的在化利益,以及日本表现出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后,美国和英国又从30年代末期开始转而对中国国民党政府进行支持,并且在政治和经济上对日本进行限制。国民党政府一直受到美国和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很大的影响,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日本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越来越强的表现出动攻击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和英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国际形势的发展已经比较明显的表现出对中国有利的态势。美国政府虽然还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但是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对日战争的准备,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政策也越来越偏于强硬。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的商业条约在1940年1月末期满之后,美国政府决定不再延长对日本的商业贸易条约,美国政府在1940年7月26日宣布限制对日本出口燃料、油料和废钢铁,美国政策的这个调整直接打击了日本战争机器的基础。

 

英国和美国政府从1940年开始一改当初牺牲中国以迎合日本的政策,开始积极支持中国以求遏制日本向南发展的企图。美国和英国为了支持中国继续对日抵抗,英国重新开通了滇缅公路以打通国际交通线,美国则宣布给予国民党政府大量贷款和私下提供部分武器装备。除了美国和英国政策的转变之外,苏联根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也继续在军事和经济上给予国民党政府以很大的援助。美国、英国和苏联在1940年开始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已经在整体上完全转变了抗战的局势和发展前景。国民党政府与日本进行私下谈判或者消极抗战的可能性虽然不能排除,但要认为国民党政府在1938年抗战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投降,在难关已过的1940年反到会投降,这在道理上和政治考虑上是说不通的。况且国民党政府即使真的要向日本妥协,以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实力和军事条件也是无法阻止的,这就和我党无法阻止国民党发起反共高潮和抗战后发动内战的道理一样。我军通过发动攻势作战来遏制国民党对日妥协是否具有实际作用是值得考虑的,这个想法至少在政治上是与当时国内和国际环境不相符合的。

 

对于国民党这个有深刻的外国政治影响背景的政权的任何考虑,都必须包含外来政治力量所形成的因素,在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始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日本政府扶植汪精卫建立伪南京政府以巩固日本对中国的占领,国民党如果同意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停止抗战,那么国民党政府必然将沦落为一个地方政权,而美国和英国也不可能默认中国投降日本而使日本的战争潜力大幅度提高。美国政府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已经决定在军事和经济上支持中国,并且督促英国重新开放缅甸到中国的公路,这些都是为了防止中国倒向日本所进行的预备措施。

 

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进行接触是事实存在的,因为中国与日本之间并没有正式宣战,这确实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构成了一个大的环境,但是认为国民党政府会对日本政府妥协投降的看法确实不够准确。国民党政府既然在抗战最危险、最艰苦的1937~1939年期间,处在日军全面进攻的压力和国际封锁的困难环境下都没有投降,那么在日军已经失去全面进攻能力的1940年,在中国军队和民众已经全面动员起来,在国际支援和交通线已经重新打开的情况下与日本妥协是很难想象的。国民党即使与日本停战也只能沦落成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这是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所完全无法接受的,而国民党一旦与日本妥协后在国内所受到的政治压力也是极大的。更加重要的是作为国民党政府实际支持者的美国和英国,是绝不可能允许国民党与日本媾和而让日本军队抽出手来施行“南进”政策的。失去美国和英国的支持将直接动摇国民党政府的政权基础,即使国民党政府真的敢于无视国内各党派、团体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压力,无视政权控制范围的大幅度压缩,也绝对不敢无视失去外部支持而损害国民党统治基础的危险。

 

日本政府在无力以军事手段北进,中国又死战不降的情况下,只能向东南亚地区进攻以获得资源来保证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清楚的知道日本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弱点,而一系列对日限制措施正是为了削弱日本的战争力量来为即将爆发的对日战争做准备。中国的抗战是美国政府在对日政治和军事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如果中国政府与日本停战后默认日本在所占领的地区扶持傀儡政府,那么能够从中国得到绝大多数军事资源的日本就将突破美国政府战略布局的限制,这是美国政府所完全无法容忍的,也是作为美国盟友的英国所无法容忍的。国民党要与日本停战是不可能绕过美国和英国这两大政治势力的,而背上对日投降名号的国民党政府如果再失去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那么国民党政府等于是只有崩溃并被亲日的伪南京政府所吞并一路可走。

 

从当时国内和国外的环境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抗战最困难的阶段到1940年时已经过于,日本军队在中国内地伸展过度所造成的兵力分散,已经使日军不再具备集中大规模兵力进行攻势作战的能力,而国际环境的变化使中国重新开始得到了国际援助的支持。中国的战争潜力得到恢复,经过三年艰苦奋战的中国军队也已经具备了与日军对抗的能力,1940年秋季的国民党政府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向日本投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从各方面的政治因素和国家政治角力进行综合考虑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最危险的时期在百团大战发起时已经过去,中国的抗战形势已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候以遏制投降妥协为目标发动大规模战役的依据并不充分。即使国民党真的有投降日本的可能也不会受我军行动的影响,就像我军发动百团大战无法避免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样,我军是否发动百团大战对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实际上也是没有多少作用的,将百团大战上升到制止国民党对日投降妥协的高度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进行支持。

 

百团大战的战役计划是由八路军总部准备的,但是战役计划报中央后却并没有得到中央的回应,现在已经不能确定中央没有对战役发表意义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是百团大战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得到中央的批准是确定无疑的。作为八路军总部这样的作战机关,无论是在情报的获得渠道上还是在具体内容的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政治上的问题必须依靠政治来解决,即使是采用军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也必须要首先确定政治问题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对于国民党政府未来政治走向进行权威和准确判断,应该是中央军委而不是八路军总部机关。

 

军事行动从根本上来说是政治的延续,在当时国内政治环境非常复杂的情况下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攻势作战,需要对军事和政治的各方面进行非常审慎和全面的考虑,尤其是在第一次反共高潮刚刚结束不久,统一战线仍然非常脆弱的情况下,我军进行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就必须要考虑到在国内政治上的影响。虽然说百团大战是彭德怀元帅背着中央私自进行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将百团大战这样大规模的全面作战行动在没有得到中央确实的回应,没有在各方面进行准备和协调的情况下就单纯由八路军总部决定,将这样大的作战行动只单纯在军事上进行考虑确实是不合适的。

 

军事指挥员的决心和判断必须要根据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经过对各方面的情报和变化进行对比和权衡后才能做出。百团大战的战役计划本身是由八路军总部计划发起的,但是从各方面的条件可以看出百团大战的战役预备命令中,很大一部分的作战依据本身就是错误的,根据在错误的判断基础上做出的战役决心和部署,本身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准确和合理。百团大战的战役目的是符合抗日战争大环境的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百团大战的积极意义和曾经被错误批判就忽视战役准备和目的中所存在的错误,对于百团大战无论是全面肯定还是全面否定都是不全面的。

 

百团大战在战术上所存在的问题

 

 

百团大战首先暴露出了我军在当时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正规战的指挥能力,这就使百团大战各阶段在指挥和协同上存在有很大的问题。大兵团作战首先是纪律要严,不但在作战中要求令行禁止,而且必须提前做出一个完整和系统的作战计划和对敌情进行可靠的分析与判断。

 

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战役打的过大和动用的兵力过多,八路军总部战役计划中规定的部队为22个团,对其他配合作战的部队没有硬性规定,这样就使我军参战兵力在战役开始后很快就达到了105个团,也就是说除了边区留守兵团和山东的八路军115师部队外,其他八路军主力部队几乎全部投入到了百团大战的作战行动之中,百团大战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了我军华北各根据地和游击区部队全面投入的一场大战役。

 

八路军总部在发起百团大战的战役预备命令中规定动用的部队为22个团和总部炮兵、工兵各一部,但是在战役预备命令中对战役规模和动用的兵力方面,只是一个针对重点部队的概略的规定,而八路军其他部队可以在战役中自由选择作战地区和方式,这就使八路军指挥机关在战役一开始就没有控制住我军部队的参战规模。原计划中的一个局部攻击战役最终发展成为百团大战虽然在名称上比较好听,不过却使我军整个作战系统完全的暴露在了敌人面前,八路军总部在得到参战部队数量时的惊奇突出的表现出了战役过程的无计划。将整个作战部队中几乎全部主要兵团的位置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这样的情况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很少出现的,我军参战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后果是整个战役实际上是打了一场乱仗,除了总部控制下的不到30个团以外,其他70余个团的行动完全没有预先计划和目标。即使考虑到我军通讯联系还相当落后的实际情况,但是经过近一个月的前期战役准备却仍然没有对整个作战拿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这也不能不说是整体战役指挥上所存在的问题。

 

我军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中没有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在切断交通线和打击日军有生力量方面都没有达到战役计划中的要求,这个时候我军指挥机关不是根据战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作战行动进行调整,反而发动了规模更大的攻击作战,而且将战役开始时的交通破击战转变成了攻坚战,不但将我军火力贫弱的部队投入到攻击敌人坚固防御据点的战斗之中,并且被敌人紧接着发动的扫荡打了个措手不及,给八路军部队和根据地群众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必要的伤亡。

 

我军在百团大战中对部队计划和控制能力所存在的不足,在战役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军竟然没有在战区留出一支具有足够力量的预备队,面对日军在战役后期对我军部队和根据地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扫荡,八路军参战部队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反击,而且对群众转移和坚壁清野的工作进行的也不够得力,根据地的人民和地方组织在反扫荡中都遭受了很大的牺牲和破坏。百团大战的战役规模很大,但是从开始阶段的以交通线为目标的破击战到第二阶段的据点攻坚战以及之后的反扫荡作战,整个战役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采用的都是一种以游击战的思想来打正规战的指挥方法。八路军总部在受到通讯限制而无法由总部机关控制所有参战部队的时候,在战役指挥上没有考虑到将部队分区划分以利于集中指挥,而是简单的命令各部队自由选择目标进行作战,这就可以从战役的部署看出我军指挥机关在当时仍然还没有建立起进行正规战的指挥能力,大部分新发展的八路军部队也没有满足进行大兵团作战的要求。

 

百团大战确实暴露出我军指挥机关在大范围作战行动中,对部队的调动和控制上所存在的欠缺,但是没有哪个军事家是生来就拥有天才的指挥能力的,大兵团正规战的能力是需要经验积累才可以获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长期以来一直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这就使我军从指挥机关到各根据地指挥员,在指挥、配合方面都缺乏在大范围内进行高强度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我军指挥单位直到解放战争初期仍然缺乏大兵团正规战的能力,这个能力直到解放战争中期才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百团大战初期保证了战役的突然性,使日军驻防部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军参战部队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也在战役中创造了多个优秀的战例,但是从抗日战争的整体局势和我军的作战目的来看,百团大战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误。百团大战几乎动员了我军除山东地区的115师部队和边区留守兵团之外的全部作战力量,从战役的规模和使用的兵力以及战役目的来看,百团大战已经超越了战役计划中破袭战的目标,成为了一次对华北日军的全面战略大反攻。而在1940年秋季发动这样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作战,无论是从整体抗日战争的形势还是从八路军与日军作战力量的对比上来看,都是我军以当时的力量所无法负担的。

 

八路军部队在1937年夏到1940年秋的作战方式是以山地为依托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三年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使我军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日军华北地区部队面对我军的游击战只能疲于奔命的被动防御,我军有过很多类似平型关、黄土岭这样的采用运动战和伏击战获得的成功战例。八路军能够在1940年秋季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动员20万部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力量,正是我军在抗日战争前期成功的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所取得的成果。我军在百团大战前的规模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在装备技术水平和部队整体规模上却并没有达到改变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条件。八路军参战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兵力是在1940年2月开始“猛烈扩大军队”政策后编成的,我军参加百团大战的部队在装备、训练、机动和物资供应条件上与日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各方面的数据对比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军投入战场的20万部队与敌军参战的部队总数基本相当,我军在百团大战中是没有数量优势的,而日军在火力、训练、供应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使日军的整体战斗力又明显的超过八路军参战部队。

 

我军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时抓住了日军兵力分散并且缺乏准备的弱点,在战役开始的前两天里获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在具有机动性优势的日军增援力量投入战场之后,我军只能被迫放弃占领的地区和要点。战役第二阶段中晋察冀部队发动的涞灵战役和八路军129师发动的榆辽战役,也都是因为无力阻止日军增援而在没有达到战役目的的情况下半途而废。我军缺乏攻克日军据点的攻坚手段和很难阻止日军机动增援力量的现实情况,都证明了百团大战仍然是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之中,日军在我军战役第二阶段尚未结束时就集中兵力向我根据地开始进行大规模扫荡,也可以证明日军作战力量并没有受到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的明显削弱,在兵力和战斗力上也具有很强的进攻作战能力。

 

我军缺乏攻坚作战能力的弱点在战役中表现的非常清楚,日军受到我军攻击的据点大都只有十余人(分队)的守军,而日军据点大多也只是由简单的壕沟和普通砖结构的碉堡构成,这样的据点用几门火炮很快就可以破坏掉,而重武器严重缺乏的八路军部队却不得不依靠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来强攻日军据点。攻坚火力严重缺乏的我军即使是对日军小部队据守的据点也很难在短时间里攻克,而且付出很大的代价攻克了据点却又没有力量进行防御,日军援军逼近就只能被迫撤出占领的据点,根本无法对占领的地区进行完全的控制。将大量有生力量消耗到我军当时仍然无力进行的攻坚战中,是我军在百团大战中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主要原因,其结果除了大量的消耗了武器弹药和兵力之外,并没有给我军带来相应的好处,这种拼消耗的攻坚战对于当时的八路军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巨大损失。

 

百团大战战役预备命令中所提到的几个目的中,关于打乱日军西进计划和制止国民党投降的内容前文已经论述过,百团大战对于这两个目的的达成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打破日军“囚笼”、破坏交通线和杀伤日军有生力量的目的同样也没有达到。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封锁的“囚笼”政策在百团大战之后不但没有被削弱,反到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八路军参战部队在执行破坏交通线的作战行动中,因为时间紧迫又缺乏足够有效的破坏器材,这就使我军在百团大战中对于交通线的破坏并不彻底,日军往往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将大部分交通线修复,日军增援部队的调动和物资的供应基本上也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认为我军通过破坏交通线按理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的企图完全没有达到,反到是日军在后期的扫荡中大幅度的压缩了根据地,将很多根据地分割成孤立的小块或由根据地退化成了游击区。

 

日军虽然在百团大战前和我军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年的作战,但是对于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我军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因为对我军的部队发展情况和作战能力缺乏了解,日军的扫荡不但基本上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扫荡过程中经常受到我军的伏击。百团大战前日军在华北的部队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37人,这样的部队规模实际上很难真正达到日军“囚笼”政策设想中的效果,而且日军在1940年的大陆兵力缩减计划中还要将华北的日军兵力再降低25000人。日军采取的“囚笼”政策看起来是为了分割和削弱根据地,不过根据日军兵力的情况和预期的兵力缩减计划,可以说这个“囚笼”政策更多是为了确保占领区和交通线,确保被占领区的安全和对占领地区的经济掠夺。日军“囚笼”政策在部署上虽然咄咄逼人,不过日军有限的兵力很难对根据真正的起到全面包围和分割的效果。

 

我军在百团大战过程中将几乎全部的作战力量都动员了起来,日军在战役过程中对我军的兵力部署、装备情况、作战能力和战术特点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掌握了我军进行攻坚战和阻击战的能力,并根据我军队作战特点调整了日军的作战手段。日军在百团大战过程中了解了我军作战能力和根据地环境的情况下,不但采用了更加残酷的手段对根据地进行军事扫荡和围剿,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我军和根据地进行了总体战和大规模的破坏。日军原本计划要在华北所削减的兵力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从正面战场抽调了第17和第33师团投入华北战场作为机动兵力来使用,而国民党政府为了利用日军消耗我军的力量,在正面战场坐视日军的兵力调动,在日军兵力减少的情况下完全没有进行任何足以牵制日军兵力以减轻我军压力的军事行动,而且还将部署在西安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转用来包围边区和在军事压制我军部队。日军和国民党军队从1941年秋季开始,在两条线上对我军和各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封锁和严酷的破坏。

 

日军在百团大战前原本就已经决定不再对国民党控制区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以节约兵力,百团大战后的日军更是几乎将全部机动兵力都用来攻击我军和对根据地进行连续的扫荡,我军在承受日军巨大压力的同时还受到了想方设法限制我军发展和根据地建设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边区和各根据地在整体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状态。由于日军的军事攻击和国民党的限制和包围,我军在1941年初到1942年底的这段时期里处于非常困难的环境中,我军华北的各根据地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以晋中、晋南和晋鲁豫根据地为代表的多个平原根据地大都变成了游击区或敌占区,我军大部队在平原地区几乎无法立足。其他根据地的面积、人口和经济实力也都出现了急剧的下降,八路军部队出现了大量的减员,而一部分主力部队也被迫进行分散游击。百团大战后的我军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在兵力规模和根据地支援作战的潜力上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一场力所不能及的战役

 

百团大战从战术上来看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部队的伤亡大、消耗大,战果小、缴获少,这两多、两少在战役过程中和战役之后都过我军作战部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根据我军战报中所记载的八路军部队在百团大战中的弹药消耗数量来看,我军在战役中共计消耗步枪弹701370发,按照参战部队总数20万人来计算的话,平均每个战士只有不到4发子弹,即使按照战役预备命令中所确定的22个团的兵力约5万人来计算,每名战士平均消耗的弹药也只有不到15发,由此可见我军在战役过程中弹药之匮乏。

 

我军参战部队中约80%的部队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一直处在紧张的作战之中,因为我军一直所存在的后勤保障困难的问题,这些部队在战斗期间的粮食和弹药都十分缺乏,很大一部分部队都出现过连续多日断粮的困难情况,而弹药的缺乏情况比粮食的缺乏更加严重。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进行的反扫荡作战前,我军大部分作战部队已经成为了疲兵,粮食、弹药缺乏以及大量战斗骨干的伤亡,使我军主力部队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有效的阻止日军扫荡部队对根据地的攻击。

 

我军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反扫荡作战中虽然进行了顽强的作战,不过我军在部署暴露和缺乏补充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能力遏制日军的进攻。日军脱离据点进入山地原本是我军打击日军的好机会,我军也在山地战中给予过日军以很大的杀伤,但是因为百团大战前二个阶段的破袭战和攻坚战消耗了我军绝大部分的战斗力,等到扫荡的日军在战役第三阶段脱离阵地进入野战之后,我军反到没有能力在山地对日军进行有效的攻击。关家垴不惜代价的对日军进行攻击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日军因为惧怕我军对小兵力日军的攻击而将扫荡的部队集中成中队以上的集团,以方便我军通过日军兵力集中后所形成的空隙进行突围和转移,这场战斗无论是从战术环境上还是从我军具体条件上来说都非常勉强。

 

百团大战中我华北八路军部队几乎是全军参战,这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给了日军一个了解我军部署和战术的极好机会。日军虽然已经与我军进行了三年的激烈战斗,但是日军对于一直坚持依托山地的游击战的八路军部队仍然缺乏了解。八路军在战斗中采取突袭、设伏等战术和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给予了日军部队以极大的打击。日军对根据地所进行的扫荡不但没有起到破坏我军根据地的建设和部队发展的目的,反而受到了我军多次沉重的打击,我军也在游击战中越打越大、越打越强。日军在华北对根据地采用的囚牢战术,实际上就是日军在完全无法对付我军游击战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被动防御战术,日军囚笼战术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占领区交通线的畅通,然后才是视情况发展而对我军根据地进行蚕食。

 

百团大战中我军的全力出击在使日军受到很大的震撼的同时,也将我军的实力和作战特点清楚的暴露了出来,尤其是我军在战役第二阶段的攻坚战期间,大量部队集中在日军坚固据点之下死打硬拼,我军大兵团作战部队失去了游击战时期机动灵活的特点,使日军比较清楚的掌握了我军重点部队的作战能力和部署情况,我军的部署态势成为了日军在战役第三阶段所进行的大规模扫荡的计划依据。日军根据我军在战役前期作战中表现出的攻坚能力差和火力弱的缺点,在战役第三阶段的扫荡中调整了战术,采取了以中队以上兵力为单位的扫荡部队,对我根据地进行多方向并行的大规模扫荡,在扫荡中还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来杀害民众和破坏基本生产设施,全面的进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且敢于放手将据点向我根据地内部伸延。日军在百团大战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通过多种手段破坏我根据地对战争支持能力的措施,以图从根本上破坏我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基本都是依据通过百团大战所获得的我军情况所确定的手段。

 

日军华北方面军在1941年4月的“治安肃清工作报告”中关于与八路军作战的部分内容,比较清楚的看出了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我军战术和政策上所进行的调整。日军通过百团大战后对我八路军作战能力的认识,在作战计划中记载了日军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总体战的依据和措施:“由于逐渐掌握了共产党及其军队的真相,当前已经到了施展具有信心的政策,可望加以剿灭”,“剿共如果单以武力讨伐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坚韧的努力,有机的综合发挥军、政、民的全部力量,破坏敌人的组织力量和阻止其获得民众的支持。本军研究过去的经验,应遏止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成长,而攻其弱点,在具体措施上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自信”。日军“治安肃清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虽然不能排除是为日军受到我军突然打击的被动态势进行开脱,但是从战役第三阶段的反扫荡和战役后日军的军事行动来看,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日军在从百团大战到1942年底期间对我军的扫荡中,充分的利用了1941年初期我军在百团大战后暂时的被动态势,集中大兵团的力量对我军根据地进行反复的扫荡,在扫荡过程中施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以达成从根本上破坏根据地的目的的同时,还在占领区积极建立以伪军和汉奸为核心的伪保、甲系统,以图在根本上加强对占领区民众的控制。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的破坏性扫荡和在经济与民众控制方面施行的多种手段,使我军在1941年初到1942年底的这个期间,整个根据地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极其困难。

 

百团大战在战役指挥上存在有一定的缺点和问题,大规模战争中的战役行动关系着一支军队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百团大战开始的目的是交通线破袭战,而战役第二阶段却以攻坚战为主,我军无论是从战役动员的力量还是从战役的企图上来看,都已经完全脱离了游击战或破袭战的范围,等于是集中全部的力量对华北日军进行了一次总攻势。纵观近代战争史上的历次战争可以发现,除了在战败前的孤注一掷以外,基本上没有哪场战争出现过将战区内全部的作战力量投入一场战役的战例,国民党和日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没有过,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也没有过,即使是苏联在军事力量全面超过德国的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也是由一系列不同战役组成的。

 

百团大战在开始作战的时候就拉开了一个总决战的架势,如果我军的兵力和火力足够强大,那么这样的战役无疑将给华北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军当时的状态根本就不具备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的能力,百团大战对华北日军是打而不死,反而使我军在日军随后进行的反扑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百团大战中装备、弹药和八路军有生力量的大量消耗,严重的降低了我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百团大战中的大量消耗对八路军部队在1941到1942年期间出现的困难形势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适当的消耗战

 

百团大战中缴获装备的数量虽然很大,但是实际可用的装备却不多,根据抗日战争前期我军缴获武器的完好可用比例来判断,即使计算上伪军投降所带的装备,百团大战中我军缴获武器中最多也只有二分之一左右可以算是完好装备。我军在关家垴包围消灭了日军冈崎大队400余人,残敌仅60余人逃走,从战斗的角度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基本成功的歼灭战,但是在这场作战中我军仅仅缴获了机、步枪60余只和战马10余匹,在这场基本属于歼灭战的战斗中,我军的缴获仍然远远无法弥补我军作战的消耗。缴获装备完好率的这个比例在我军对百团大战战绩统计表的缴获一项中也有所体现,我军在战役中所缴获的3门重炮中只有1门是完好的,而其他型号的缴获火炮和枪械中也有很多是损坏而不可使用的。

 

百团大战所打击的日军大部分都是处于后方的守备部队,这些部队虽然缺乏正面战场上日军部队的重武器装备,但是这些日军在战斗力和作战意志上仍然比较顽强。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士兵在作战中十分顽固,即使分散在各据点的日军在我军包围打击下也都是死打到底,而且日军守备部队在战败前大都会将装备破坏,我军在攻击据点里的日本守军的时候很难缴获到像样的装备,即使在战场上有所缴获也是残破装备居多,反到是在与日军野战中的缴获相对更加有利用价值。

八路军部队的武器和弹药在抗日战争中主要依靠战场缴获,虽然根据地内也可以生产一部分武器和弹药,但是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作战的需要。根据地的军工生产系统在百团大战之前只能生产少量的步枪、迫击炮和复装弹药(八路军战士需要上交弹壳才可以领到数量有限的子弹),以根据地的供给能力根本无法应付大规模战争的消耗。百团大战之后我军在无法从国民党处获得弹药的情况下,在根据地内部大规模的开展军工生产后,黄崖洞兵工厂在1941年生产出50毫米掷弹筒及弹药,晋察冀根据地在1940年首先生产出硫酸和乙醚等化学品,到1941年夏天才能够生产无烟火药和黄色炸药,根据地内的军工生产单位在此之后才有能力制造真正合格和枪、炮弹和炸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后期在弹药和部分装备上能够达到了40~60%的自给率,是百团大战后大规模发展军工生产的结果,而百团大战时期的八路军军工生产能力仍然非常薄弱,战场缴获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八路军部队的作战能力。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在达成完全突然性和敌军兵力分散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完全达到战役开始时彻底破坏正太路的目标,主要的问题就是八路军参战部队严重缺乏弹药和重武器。八路军总部在战役第一阶段后发给中央的电报中,希望中央能够趁百团大战所形成的有利影响,向国民党当局催领七九步枪弹500万发、七九机枪弹100万发、六五步枪弹300万发、六五机枪弹100万发、七五山炮弹1500发、八二迫击炮弹3000发、俄式机枪弹20万发、2厘米战防炮弹3000发,黄色炸药50吨等一批弹药物资。八路军总部在战役中单纯的从军事上的观点来看问题,在战役中大量的消耗了我军的弹药物资后,将弹药物资补充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政府和统一战线是非常冒险的。国民党政府一直按照整编时的八路军员额和编制对我军进行物资和弹药补充,而且这些补充不但数量不足也不够及时,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也始终在想方设法的限制和削弱我军的战斗力。百团大战的战果再好、政治影响再大也不可能改变国民党政府敌视我军的态度,八路军总部提出的弹药数量实际上已经可以满足10~12个师进行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国民党政府根本不可能提供这样的装备支持。八路军部队在战役中大量消耗武器和弹药却无法得到国民党政府有效的补充,这就在根本上降低了我军的战斗力和抵抗日军扫荡的能力,百团战役第三阶段反扫荡和战役后八路军部队和根据地大量的损失,和战役中过多的消耗了物资弹药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百团大战中对于从根本上破坏日本铁路和公路交通线的战役目的基本没有达到,战役过程中对敌有生力量的杀伤消耗也比较有限,我军在战斗中反到暴露了指挥协调不好、攻坚火力差和持续作战能力不强的弱点。百团大战最重要的战役目标是破坏华北日军占领区的交通线,不过从战役过程中日本军队的实际作战行动来看,破坏交通线的这个战役目的并没有达到,我军破坏的道路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就可以被日军修复,日本军队在战役中的机动和增援并没有明显的受到我军对交通线破坏的影响。我军占领娘子关、围攻涞源和辽县的战斗最后因为日本军队增援迫近而没有最后达成目的,都是因为破坏道路不彻底而使日军有能力迅速进行兵力集中和增援所造成的。日军增援部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受到我军破坏交通线的影响,日军在作战中对各被围据点的增援速度非常快,经常迫使我军在没有完成整个作战任务之前就提前转移,即使在消灭了敌人之后我军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以打扫战场。

 

    百团大战开始阶段缺乏对群众动员和反扫荡工作的部署,我军在破坏道路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作战部队、民兵和部分发动的群众,在动用的人力和破坏效果上都非常有限,远没有达到抗战后期“路基数十里,铁轨枕木无一根”的完全破坏效果。在战役中进行过程也没有估计到日军的反击如此的迅速和猛烈,根据地内部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反扫荡准备,导致日军的扫荡对根据地的地方政权和经济实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对敌情估计不足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中日军部队进行大规模集中时,八路军总部对于日本军队反击的力度和速度估计存在不足,不少作战部队是在日军大扫荡即将开始时才进行反扫荡准备(如晋察冀军区参加涞灵战役的部队),直接的后果就是当日本军队开始反击的时候处于十分被动的态势,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靠拼消耗来摆脱日本军队的合围。因为战役中我军几乎全部主要作战部队都参加的前两个阶段的战斗,所以我军参战部队在战役第三阶段反扫荡开始的时候处于及其疲惫的状态中,已经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来物资、弹药来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战役第三阶段的八路军部队只能依靠长期作战后粮食、弹药都极其缺乏的疲惫之师与日本军队作战,战役后期我军不得不多次与日军进行相当程度的正面作战。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反扫荡期间的作战等于是在以我之短击敌之长,八路军部队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消耗,这些弹药和有战斗经验兵员的消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完全无法弥补的。

 

我军参战部队在百团大战后期已经开始面对着非常困难的战场环境,而且很多参战部队的指挥员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结束时就已经对战役存在有很多的不同意见,但是八路军总部指挥机关仍然缺乏对日军反应的清醒认识,对于前两个阶段战役成果的评价过于乐观。八路军总部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结束后部队中应有的解释与准备”中虽然对战役中的一些问题有所认识,但是仍然对整体形势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并且计划 “迅速准备妥当一切必要条件。于最近期内在一个命令之下再作规模的进攻,”(附件5)。相对乐观的情绪使八路军总部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到了恢复部队和准备下一步的后续攻势作战之中,对于八路军参战部队在战役中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和战斗中的大量消耗认识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军对于日军迅速开始的大规模扫荡缺乏必要的准备。在日军开始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破坏性扫荡之前,八路军总部对于根据地内部的反扫荡准备和部队的转移都没有进行必要的考虑,直接的结果就是日军在战役第三阶段进行的扫荡规模之大和开始时间之早,完全出乎了我军的预料。

 

八路军部队在百团大战后期反扫荡中的作战环境非常恶劣,因为兵力部署暴露和部队疲劳与日军有针对性扫荡的共同作用,我军作战部队在战役后期大都处于连续的转移和持续作战之中。部队极度疲劳和地方群众和政权基础的破坏,使我军在根据地内的作战环境甚至比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的外线作战还要困难。我军部队在日军扫荡中多次被迫进行分散突围,甚至八路军总部和师单位的指挥机关都受到日军扫荡部队的直接威胁,我军在反扫荡作战中的部队损失非常之大,其中部分分散突围的部队甚至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重新集中起来。百团大战暴露了我军根据地、部队和各级指挥机关的位置,日军得以集中力量对我军部队和核心首长机关进行反复的扫荡和突袭,尤其是对太行山持续近一年的反复扫荡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战果和损失

 

在关于百团大战的战绩统计中曾经出现过几个不同的数字,因为日本军队的统计数字中很有可能出现故意缩小损失的情况,所以在本文中的战绩统计是按照我军的记载来说明。按照八路军总部在1941年初编写的《百团大战各阶段作战概述》中的记载,我军在百团大战中共毙伤日军12645名(按照通常的战场环境考虑,其中击毙数字应该在4500~5000人左右),伪军5153名,俘虏日军281名,伪军1407名,另有日军投诚者7名,伪军反正者1845名,我军在整个战役中合计歼灭敌人共21338名。八路军参战部队在战役中阵亡4890人,负伤9760人,中毒21182人(其中有的指战员是多次中毒),失踪107人,战役中我军总计伤亡35939人。八路军总部在1940年12月21日报向国民党政府的战报中,记载的战绩数字为毙伤日军20636名,毙伤伪军5153名,俘虏日军281名(另有有武装的日本人58名),俘虏伪军1470人,合计杀伤敌军27540人。八路军部队阵亡5890人,负伤11700人,中毒21182人,失踪307名,合计战斗伤亡39079人。人民出版社在1953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记载的数字与上述两份资料差距较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记载我军共毙伤日军20645名,伪军5155名,俘虏日军281名,俘虏伪军18407名。在战役中我军合计歼灭敌人44481名,我军在战役中伤亡、中毒合计22000人。

 

从不同时期对百团大战战果和损失的几个不同数字的对比上来看, 1940年12月21日报向国民党政府的战报在上报时战役仍然没有结束,我军部分部队还处于敌后或反扫荡的转移中,这就使部分统计数据中存在不够清楚和精确的因素。八路军总部在1941年初编写的《百团大战各阶段作战概述》中记载的数据里,在日军损失和我军损失的数字上都比战报要小,这个数据从整体上来看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我军在战役结束后有能力根据敌工情报来核实日军的损失情况,而我军部队也有更加清楚的损失和战绩总结数字上报,况且作为战役总结的内容也不存在因为其他因素而修改的必要。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记载的数字,显然是明显的夸大了敌军的损失而缩小了我军的损失情况,在合计歼灭敌人44481名的记载中,日军的伤亡、俘虏数字基本上与1940年12月21日的战报相同,差距较大的是俘虏伪军的数字由1400余人增加到了18400人,这个数字的变化几乎将战绩提高了一倍。通过不同的数据资料对俘虏伪军18407人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个18407人的数据有很大的可能是存在错误的,因为在战绩统计中缴获枪械一项里的数字中,《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八路军战报中的数字都是5437支,而在俘虏伪军的数字增加了16000余人的情况下却没有缴到枪是几乎不可能的。虽然不能说这个18407人的数字是虚构的,但是至少是缺乏足够的证据进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记载的我军伤亡、中毒合计22000人的数字也比其他两份资料有明显的缩小,其中的差额应该主要是对于中毒人数上的统计差别,根据我军战史中记载的数字来看,我军部分部队在作战中的中毒人数有时甚至高达总兵力的90%,根据日军在作战中使用的毒气是以刺激性为主的具体情况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也许只是将重度中毒的指战员数字计算到了伤亡数字中,这样的统计方式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反应当时客观条件和我军实际的人员消耗情况。

 

百团大战后上报国民党政府的统计数据为我军在战役中共与敌军作战1824次,在作战中攻克碉堡293座、城镇11座和市镇5座。我军在作战中缴获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枪119挺、重机枪45挺。缴获山炮18门、重炮7门、平射炮(战防炮)8门、迫击炮8门、军刀191口和信号枪41支。缴获汽车29辆、大车1348辆、自行车591辆,探照灯1台、无线电30台、有线电7台、望远镜54具。我军战史资料中记载的缴获装备数字与战报差别不大,只是在部分细节上有所出入,我军战史资料记载的数字为缴获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枪179挺、重机枪45挺。缴获山炮16门、重炮3门、平射炮(战防炮)8门、迫击炮26门和信号枪41支。缴获各种炮弹816枚、枪弹367005发,手榴弹4936颗、掷弹筒弹3037发和地雷992枚。

 

我军在战役中共破坏铁路948里、公路3004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洞11个及煤矿5个。破坏铁轨217040根、枕木1549177根,电线杆109002根,收集电线和电话线849923斤。我军在战役中还缴获了大批军需品,其中包括军毯15900张,、钢盔2157顶等。我军战史中记载的破坏道路和缴获的数字要高于1940年底上报给国民党政府的战报中的数字,原因主要应该是当时的统计仍然不够全面和对缴获物资的数量有所保留所造成的。

 

百团大战中的缴获虽然不少,但是缴获的物资和弹药却远远无法弥补我军的作战消耗,八路军部队在战役中共损失了步、马枪1286支、手枪105支、轻机枪84挺、重机枪14挺和迫击炮4门,缴获武器装备的数量在补充战斗中损失的枪械后还有富余。我军在战役中消耗最大也是最难补充的是各种弹药,尤其是战斗中炮弹的消耗是很难获得补充的。我军在战役中消耗各种枪弹701370发(缴获367005发),各种炮弹19130发(仅仅缴获炮弹846发和掷弹筒弹3037发)手榴弹126020枚(缴获4936枚)、地雷1294枚(缴获992枚),我军另外还消耗了黄色炸药98280斤、黑色炸药57390斤。

 

从百团大战的缴获和消耗的统计比较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军消耗的弹药要远多于缴获,而在我军武器弹药的补充主要靠缴获的情况下,一次战役就消耗这样大数量的弹药是很难进行补充的,尤其是各种炮弹的消耗几乎打光了八路军的储备,致使我军在战役后期的反扫荡作战中出现弹药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给我军反扫荡作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缴获装备、弹药和作战消耗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八路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仍然主要依靠缴获的时候,进行百团大战这样规模的战役是得不偿失的,而且整个战役也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结果。

 

中国古代军事家都非常清楚“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的道理,而百团大战的结果恰恰是给予了华北日军全面的打击却没有在任何一个方面使日军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我军的作战力量反到在百团大战的前两个阶段中受到了很大的消耗。如果将我军在百团大战前二个阶段的作战情况进行一个比喻的话,可以认为日军在我军突袭之下虽然被打的遍体鳞伤但筋骨却完好无损,还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而我军在日军反击的时候不但部队位置暴露,而且全军大部已经成为了战斗力有限的疲惫之师。

 

 

对百团大战的另外一种思考

 

百团大战从过程和结果上来看确实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那么这一仗是不是不应该打呢?如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结论的话,可以说我军在华北发动一次有影响的进攻战役是非常必要的,八路军部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应该打这一仗。日军的全面进攻在1940年虽然已经终止,但是国土大量被占领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对于国内的民心和士气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我军在抗战中一直坚持着敌后游击战,这样就使国内民众在信息比较闭塞的情况下很难对我军的作战行动有充分的了解,也给了国民党污蔑我军“游而不击”提供了机会。日本对于华北占领区的人力和资源掠夺是维持日本战争机器运转的重要手段,如果默认日军巩固占领区,那么抗战的条件也会更加艰苦。

 

为了振奋民心和加强全国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我党我军的威望和显示我军在抗战中的作用,反击国民党对我根据地部队的污蔑以及破坏日军巩固占领区的努力,华北的八路军部队进行一场进攻战役是非常必要的。八路军在1940年对日军华北部队打一场进攻战役,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党我军的威望、增强民心士气,而且可以有力的反击国民党对我军队污蔑之词,在攻势作战中所取得的宣传效果要明显的超过单纯的敌后游击战,八路军部队在华北进行一定规模的进攻战役确实有着非常充分的依据和理由。

 

百团大战所出现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能打还是不能打的问题,而是战役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明显失误,以及由于这些失误为我军的后续作战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和困难。百团大战最大的问题是战役的规模没有控制好,不但打的大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的乱了。八路军总部在战役预备命令中同意让各根据地新发展的部队自由参战,造成了缺乏正规战和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并且分散活动又缺乏配合的各根据地部队,完全是在根据自己本身的条件来进行作战,既无法与主力兵团形成良好的配合,又无力在自己的作战范围内对日军构成根本性的打击,全面开花的结果却是在没有给予日军足够打击之前就在整体上暴露了目标。

 

从八路军和日军在1940年秋季在装备技术和兵力对比上的具体情况来看,八路军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有能力进行一次局部的攻势作战,但是却完全没有能力发动百团大战这样的全面攻势战役。当时的八路军部队不但存在有装备差、火力弱和兵力对比上没有优势的问题,而且我军缺乏良好的通讯能力和各部队指挥员缺乏正规战的指挥能力更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如果按照百团大战发起当时的条件来看,我军集中战役预备命令中规定的22个团的兵力,组成2~3个可以集中指挥的攻击集团,另外再以8~10个团组成辅助作战集团,那么八路军部队动员30个团左右的兵力所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作战,虽然规模上要小于百团大战的105个团,但是参战的兵力和火力会更加集中,在后勤保障和指挥上也要更加有利。百团大战的战役预备命令中的动员规模,实际上几乎是我军指挥机关有能力进行直接指挥的部队规模,而且我军在第一、二阶段的主要作战行动中也没有使用过大于这个规模的部队。

 

我军如果集中30个团的部队进行攻势作战,那么在兵力上可以等于国民党军10~12个师,基本上属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兵团级的战役行动。我军在1940年秋季发动一次兵团规模的战役进攻作战,在整体政治效果上并不会比百团大战逊色,而且因为我军部队的主要力量和部署仍然处于秘密的状态之中,日军和国民党对战役的反弹也不会向百团大战那么严重和激烈。对于我军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动员30个团参战就意味着我军至少还可以有70余个团的预备力量,当日军开始对我军进行报复性的扫荡时,我军就有足够的状态良好的机动兵力来进行反扫荡作战。当日军扫荡部队脱离坚固的据点进入我根据地内部的山地丘陵地带的时候,八路军集中70个团的生力军完全可以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我军攻击失去了坚固据点保护又深入我根据地内的日军部队,在实际战果上要明显的超过攻击日军的防御据点,而百团大战中日军损失较大的几场战斗也都是在野外受我军包围突袭时出现的。我军部队在力量仍然弱小的时候,囤兵于日军坚固据点之下与日军优势的火力拼消耗,远不如将日军引诱到山地进行野战的效果和战果更好。

 

百团大战中我军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打破日军对我军根据地的“囚笼”战术,不过百团大战的结果不但没有打破日军的“囚笼”,反到因为我军力量的削弱使日军的“囚笼”更加的紧密,但是我军的山地根据地并没有被日军的“囚笼”所剿灭。日军的“囚笼”政策虽然会给我军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动摇我军根据地的基础和我军的战争潜力。如果我们用多一年的时间来巩固根据地,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储备物资弹药,那么我军的整体战斗力将更加强大,而日军如果按照计划将华北的部队减少2.5万人,并且通过在根据地内大量修建碉堡和据点使本来就不足的兵力进一步分散,那么我军的作战环境会进一步的得到改善。如果在1941年底或1942年初期进行百团大战这样的大规模攻势作战,那么在作战效果和政治影响效果上会不会更好一点呢?日本的大量力量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牵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而中国大陆的日军作战力量也将会明显的降低,我军在1942年进行大规模战役的准备不但更充分,而且战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果也更大。如果我军可以在1942年初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那么不但在政治上的作战更大,而且在战术上也更加有利,甚至还有可能使我军在外部获得足够的经济和军事支持。

 

丰碑永铸

 

从百团大战所发生的时间和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来看,我军在1940年秋季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是必须的,进行这样的战役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百团大战应该打,而且必须要打,不过良好的想法和适当的时间却不代表着可以达到预想中的目的。百团大战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战役的规模没有控制好,在战术上存在明显的错误,而且在战役过程中突出的暴露出了我军从首长机关到作战部队的指挥员,在当时还缺乏进行正规战的战术修养和指挥大规模战役的能力。我军在战役过程中对敌人的反应明显的估计不足,对日军在战役第三阶段紧接着进行的扫荡缺乏必要的准备。多种因素的综合使我军的百团大战在战役中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陷和不足,百团大战中的作战消耗和后续的反应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军在整个1941~1943年间的作战行动。日军在百团大战后所进行的以根据地为目标的破坏性扫荡,使敌后根据地的面积一度下降了三分之一,八路军部队的总兵力也减员到约30万人,根据地的人民和八路军部队在经济和有生力量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百团大战巨大的胜利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虽然不能因为战役的成绩就对失误避而不谈,但是也不能因为巨大的牺牲就从整体上反对百团大战这个战役。支援我军作战的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虽然在日军的扫荡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群众仍然是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最可依赖的基础和坚实的后盾。百团大战中我军参战的20余万部队在缺粮少弹的困难条件下,与装备优势的日军进行了持续三个多月的艰苦战斗,以付出大量牺牲的代价将日本华北占领区搅了个天翻地覆,让日军真正的看到了一支不屈的军队!一个不屈的中国!一个不屈的民族!这是百团大战留下的一座永不能磨灭的丰碑!

 

 

 

附件一

 战役预备命令

    (一九四O年七月二十二日)

    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   

    一:情况与任务:

      

    1: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路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似此一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更加动摇,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的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2:敌寇依据几个交通要道,不断向我内地扩大占领地区,增多据点,封锁与隔截我各个抗日根据地之联系,特别是对于晋东南以实现其囚笼政策,这种形势日益严直重。据各方情报,敌寇有于八月间进犯西安企图。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大路。

    二:战役组织:

    1:战役目的以彻底破坏正太线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收复若干重要名胜关隘据点,较长期截断该线交通,并乘胜扩大拔除该线南北地区若干据点,开展该路沿线两侧工作,基本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

    2基本内外区为井陉、寿阳等,但对其他各重要铁道线,特别是平汉,同蒲,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总破袭,配合正太铁路战役之成功。

    3战役兵力组织:直接参加正太线作战之总兵力应不少于廿二个团,聂区(晋中在内)应派出十个团,一二九师派出八个团,一二O师派出四至六个团,总部炮兵团大部,工兵—部,对其他各铁道线配合作战之兵力,由各区自行规定之,各出动部队之后方勤务由各区自己部署之。

    4定八一三以前(约八月十号左右)为开始战斗期限。

    三、战役部署另告

    四、战役准备在八月十号前完成下列准备:   

    1侦察平定以东至石家庄一段,由聂区负责平定(平定城含)至榆次太谷段由一二九师负责,榆次太谷段以西(榆次含)至忻口线由一二O师负责,侦察着眼点另告,但箝制方面的侦察由石家庄至芦沟桥由聂区负责,由石家庄至安阳由太谷至汾河(洪洞)白晋路由刘邓负责。

    2粮食准备各出动部队从出动之日起应准备一个月之粮食。

    3破路爆破器材之准备。

    4出动部队之调动与休整。

    5对敌伪军及敌占区民众与会门等工作之准备(多制就各种传单标语)。

    6地力工作原来之准备调集大批地方工作干部,加以对敌占区各种政策及工作方法方式等之训练。

    五、战役政治保证计划另告,在战役未发起前严格保守秘密,准备未完毕以前,战役意图只准告知旅级首长为止。

    朱、彭、左

    七月二十二日晨

 

 

附件二

 

战役行动命令

    (一九四O年八月八日)

    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

    一、情况任务与战役组织见七月二十二日辰命令。

    二、战役部署及作战地域区分:

    1聂集团主力约十个团破坏平定(平定县不含)东至石家庄段正太线破坏重点应在娘子关平定段,对北宁线,德州以北之津浦线、德石路、沧石路、沧保路,特别是对元氏以北至芦沟桥之平汉线,应同时分派足够部队宽正面的破坏袭扰之,阻击可能向正太线增援之敌,相机收复某些据点。对西北两面之敌,以适当兵力监视之,另以有力部队向盂县南北敌据点积极活动,相机克复某些据点。

    2刘,邓集团以主力八个团附总部炮兵团一个营破击平定(含)至榆次段正太线,破坏重点阳泉张净镇,对元氏以南至安阳段平汉线德石路,邯大路,榆次至临汾段同浦线、平遥至壶关段,白晋线,临屯公路,应同时分派足够部队宽正面的破袭之,阻敌向正太路增援,相机收复某些据点,对辽平公路应派有力部队积极活动,相机收复沿线某些据点,另以一个团之主力住于潞城襄垣间地区。

    3贺关集团应破袭平遥以北同浦线,及破坏同浦线及汾离公路(部署)应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阻敌向正太线增援,该集团犀原拟一个团在阳曲以南配合作战,兵力较小,应加强之。如汾河可能徒涉时,该集团阳曲以南配合作战部队,应力求以约两个团之兵力进至榆次南北地区,直接加入刘邓集团作战,并归刘邓直接指挥之,对晋西北腹地内各个敌之据点与交通路,应分派部队积极破袭,相机收复若干点。

    4总部特务团主力集结于下良西营地。

    三、上列各集团及总部特务团统由总部直接指挥之。

    四、限八月二十号开始战斗

    五、各集团战役准备侦察具体部署即告。

 

           朱、彭、左

           八月八日申

 

附件三

 

令继续扩大战果  

 (一九四O年八月三十一日)

 

贺关荣臻刘邓诸同志并报毛朱王:

此次百团战役胜利中已暴露敌之严重弱点,是兵力不够分配,华北战场上之兵力缺乏,已抽调出去不少。因此引起我们考虑以下问题,彻底毁灭正太路和彻底毁灭同蒲路之忻县朔县段,如能达到目的,使三个基本根据地联成一片,在任何方面与我有利。并可引起华北战局某些变化,你们认为可能时请即电告并同时准备继续扩大之。

 

    彭德怀

    三十一日

 

附件四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命令

 

九月十六日

 

第一阶段正太作战已于九月十日结束,正太路胜利已错乱了敌部署,部份调动了敌人,特别是百团大战政治上收获更大,推动了抗战与团结进步。为扩大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之战果,贯彻百团大战之目的,拟定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之作战计划如次:

 

甲、作战基本方针:

 l继续破坏敌寇交通

 2克服深入我基本报据地内之某些据点.

乙、作战部署

1、一二O师以截断同蒲北段交通之目的,集结主力破击宁武干岗段同蒲路而彻底毁灭之。

 2、晋中、晋南部队以打击敌寇修筑沧石路、石德路、邯清路之目的,应集结主力彻底毁灭各该路巳修成之部分及前线路基

 3、晋察冀军区以开展边区西北方面工作之目的,应集结主力破袭涞灵公路及夺取该两城(主要是涞源),并以有力—部在同蒲东侧积极配舌一二O师之作战。

 4、一二九师以收复榆社辽县之目的,开展辽榆地区斗争,并以有力一部不断破击白晋路北段。

 5、晋察冀与一二九师原留正太线行动之部队不变,并积极阻扰敌修复铁路。

 6、挺进军应以有力部队在平汉路北段,平绥路及北平城郊积极活动,冀中应以有力一部在北宁路及津浦路北段积极活动,不断破路倾车,扩大影响,阻敌增援。  

 7、对其余大小交通线之配属作战部队,由各战略区自行配置之。

 

丙、第二阶段之作战统于本月二十日开始战斗

作战具体部署及参战兵力请报本部

 

    此令

    总司令:朱德

    付总司令:彭槐怀

    参谋长:左权

 

 

 

附件五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结束后部队中应有的解释与准备

 (一九四O年十月二日)

各兵团并报军委总政: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已基本上告一结束,部队中应解释与准备下列各点

 

一、百团大战一二阶段取得了伟大胜利,开辟了华北大规模进攻的新纪录,证明了敌人的交通线与据点不是牢固不可破的。大大的削弱、沮丧与疲劳了敌人,兴奋了全国,提高了我党我军地位打击了投降派,巩固与开拓了根据地,锻炼了党政军民,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保证了秋收秋耕,缴获了许多军需资材,对于百团大战的胜利任何估计上的悲观失望都是极端错误的。

二、在另一方面百团大战证明了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错误与弱点,必须立即改正,这表现在部队对于时局认识不够,对于争取胜利不认真,对于彻底毁灭敌寇交通命脉的严重意义认识不够……技术的落后,部队给养保证很差,对民众参加交通战争亦差。组织与领导民众游击战争开展不够等等,在敌人拼命多筑交通线实行囚笼政策的目前情况下,如不改正这些错误与缺点,就无法真正达到摧毁敌寇囚笼,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之目的,我各部队必须深刻检查百团大战各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教育自己部队与人民,并对地方党政民提出意见,共间努力,争取今后更大的胜礼。

三、目前敌寇正集中力量进攻安南、云南。重庆,这正是开展华北战局的良机,我们的任务是再接再厉,扩大胜利,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敌人真正做到破坏其进攻昆明、重庆、西安的战略计划,争取时局的好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缩小敌占区,巩固抗日根据地,造成今后敌后作战的有利条件,以便长期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

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目前必须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补充兵员,巩固部队,并根据此次作战与破击经验,以及种种对策,迅速准备妥当一切必要条件。于最近期内在一个命令之下再作规模的进攻,对于一、二阶段中有功人员必须予以切实的奖励与表扬,教育整个部队,对于负伤人员切实加以慰问,加紧医疗,巩固情绪,争取早日痊愈,重上前线。

 

    彭、左、罗、陆

    二日

 

附件六

 

第三阶段(反扫荡)作战命令

十月十九日廿四时   

一、百团大战后敌抽集兵力向我大肆扫荡,日下太北片山旅团已开始与我一二九师作战,平西亦已开始扫荡,   

二、各部应注意速作反扫荡的准备

1、敌人对我采取空前毁灭政策,我党政军民密切配冶,深入战争动员,领导空室清野。

2、军队应集结适当位置,休整准备坚决歼敌一至二路,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分散部队

3、为了保持长期不断战争,注意兵员补充,

4、各部应有粉碎敌人扫荡而配合作战互相策应共收战争胜利之功

此  令

总司令:  朱  德

副总司令:  彭德怀

参谋长: 左  权

 

附件七

 

 百团大战不宣告结束

 (一九四O年十二月廿二日)

  德怀同志

  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束,蒋介石正发动反共新高潮,我们当尚须利用百团大战的声势去反对他。

 

  毛、朱、王   

  廿二日

 

附件八(蒋介石电令绝对查禁有关“百团大战”文字的密函)

 

国民党中宣部抄发   

(—九四O年十月二十日)

案奉  总裁酉皓侍秘愈字第四二六一号代电开“查近来报上常有记载百团大战字样如十九日新华日报所载晋西通讯即载此事此项名词及有关之新闻以后应绝对禁止登载希既饬遵”等因特函密达既希查照饬属遵照为荷此致

 

战时新闻检查局   

 

中央宣传部   

所有跟帖: 

没有完美的战争,也没有天生完美的统帅,从战争学习战争 -Chiyankun- 给 Chiyankun 发送悄悄话 Chiyankun 的博客首页 (1209 bytes) () 07/15/2014 postreply 13:16:09

皖南新四军的情况和百团大战的关系不是很大。我看到一些资料提到当初国民党并没有打算消灭皖南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最后北移路线彻底激怒了 -ouyanghui- 给 ouyanghui 发送悄悄话 (649 bytes) () 07/15/2014 postreply 20:17:38

值得肯定的是内部战报等于或大于上报的,公认的是共军内部战报可信。将军战报夸大甚多。 -chinomango- 给 chinomango 发送悄悄话 chinomango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0/2014 postreply 20:44:5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