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SS-N-19反舰导弹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远程超音速巡航导弹。它可以从水面舰艇发射,也可以从潜艇发射。弹体长10米,射程在500公里以上,发射重量为7吨,可装填各种型号的弹药。导弹在高空的飞行马赫数达到2.5,末端飞行马赫数可达3.5。
“花岗岩”SS-N-19反舰导弹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远程超音速巡航导弹。它可以从水面舰艇发射,也可以从潜艇发射。弹体长10米,射程在500公里以上,发射重量为7吨,可装填各种型号的弹药。导弹在高空的飞行马赫数达到2.5,末端飞行马赫数可达3.5。
系统编号:П-700“Гранит”/P-700“granite”
导弹编号:3М45
北约编号:SS-N-19“Shipwreck”
首次发射:1975年
制导方式:惯性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
弹长:10米
翼展:2.6米
弹径:0.85米
弹重:7000公斤
战斗部:核战斗部/500公斤常规战斗部
发动机:ТРД КР-93/TRD KR-93涡轮喷气发动机
发射方式:固体推进器
速度:2.5马赫/2800米
1.5马赫/海平面
射程:550公里
SS-N-19是苏联70年代初就开始研制的一种长程超音速、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反舰飞弹,弹长10.5~11米,弹径0.8~1.1米,翼展2.6米(折叠后为1.6米),总重约7吨。
采用独立制导方式,射程约500-550千米。(美国航母的作战半径远远大于550千米,所以美国航母不会进入俄罗斯导弹的射程之内。在俄罗斯导弹的射程之外,对俄罗斯舰队进行攻击就可以了)
其最新式的改进型别名为“花岗岩”,意思是无坚不摧,它主要是加装以先进电脑技术为主的各种现代化设备,由飞机或卫星提供中继制导时,射程最高可达550公里。
其弹体为圆柱形,头部为锥形,弹体中部有个后掠式上单弹翼,尾部有呈T形配置的3个可折叠尾翼。其动力装置由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和2台固体火箭助推器组成。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巡航速度大于2马赫(最高速度可达2.5马赫)的长程掠海飞行反舰飞弹。
苏联的几种舰艇如“奥斯卡”级巡航飞弹核潜艇、“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及“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都装备有这种反舰飞弹。
制导方式独特战力强大的SS-N-19飞弹采用独特的“惯导+主动雷达+被动红外复合制导”的方式,主动导引飞弹对目标进行高速、掠海、精确的攻击,并且在对目标实施攻击时具有相当强的抗干扰性能。
其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先对目标进行自动敌我识别,然后对敌目标进行分类,并自动地对威胁最大的目标进行攻击。
这样先进制导方法加上无可比拟的飞行速度,就连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艇或航母编队的飞弹防御系统面对它的攻击时,也显得几乎束手无策。
SS-N-19飞弹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其弹头可安装3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或高能量炸药的常规弹头,目前世界上任何一艘军舰受其攻击后,即使所携带的弹头因故没能爆炸,其2.5马赫的超音速飞行速度所形成的动能也能对目标造成重创,在对敌现代化舰艇或航舰编队进行攻击时,“花岗岩”飞弹的单枚攻击可对敌单艘舰艇形成90%以上的威胁,多枚齐射则可对敌形成毁灭性的威胁。
低空飞行伺机攻击水上水下都能发射“花岗岩”飞弹的攻击过程是先由舰艇上的数据传输设备从飞机或卫星系统取得目标位置数据,然后火控系统发射飞弹。飞弹发射后按预定程序,先爬高,而后下降到离水平面70米的高度巡航飞行,最后伺机降到20米高度向目标攻击。
SS-N-19飞弹有水上和水下两种发射方式。在水面舰艇上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一般没有弹库贮备,而是在舰艇基地使用专用装填机,通过舰上的装填座将飞弹装入发射贮弹井。
发射装置一般为4x5阵列式,立于舰桥前甲板下。有的舰艇上的贮运发射箱为前倾45度~50度的圆柱形容器,直径2.2~2.3米。
而在水下潜艇中则采用鱼雷管发射,潜艇上设有飞弹贮存设备,发射时水兵将飞弹从弹库中提出,通过潜上的鱼雷发射管实施发射,发射的技术难度和操作危险性要比水面舰艇的大。
库尔斯克号上的花岗岩,最多可装备24枚SS—N—19巡航导弹。
SS-N-19的常规战斗部是以命中一发能够使一艘大型舰艇丧失战斗力配置装药量的。以这样大的飞行速度(接近一般加农炮弹),使用半穿甲机制(穿过舰体,延时在内部爆炸)的战斗部,对于现代没有装甲防护的航母和巡洋舰来说完全是致命的,即使仅仅是撞击力就可能造成丧失战斗力。
现代舰载防空导弹系统如美国的“标准-宙斯盾”,对掠海飞行导弹(既便不是超音速导弹)的防御范围要受到制导雷达作用范围的限制,由于地球曲率和海面杂波的原因,难以超过几十公里的数量级。
我们来算一笔帐——假设来袭导弹速度为2.5M,1200(音速)×2.5=3km/s。假设拦截距离为90km,那么留给防御系统的拦截时间仅为30秒,防空导弹还有一个飞行速度的问题,能够进行几次成功拦截?更可怕的计算如下:再假设反舰导弹从500km处发射,飞行全程均速为1.8马赫,那么1200×1.8=2.16km/s,500/2.16=231秒,从发射到导弹落下来不到4分钟!
即使我们假设战况并非偷袭,美军的预警机可以在导弹一发射就加以跟踪并通知航母编队,既便战斗系统反应再快,操作人员究竟不是机器。一系列必要的程序过后,到拦截命令下达,也许航母已经被击中了。
更不要说如果遭到了偷袭,仅靠舰艇的远程警戒雷达发现目标,那,几乎是白白挨打。 但是对于该弹在70年代是否具有如此先进的智能,有不少人提出质疑。
“苏联用‘花岗岩’作战时有数套发射方案,典型的一种是:数枚间隔发射,一枚引领弹在高轨道飞行以便更好地捕获目标,其余导弹在低轨道隐蔽跟随,在整个巡航过程里,参战导弹共享射击诸元,这些导弹会不断自行修正飞行轨道。
如果引领弹被摧毁,跟随弹马上跟进成为引领弹,直至攻击完成。
这种接力式攻击虽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但前苏联在打靶试验时还从未有过失败。
为摆脱各种电子干扰,舰船在发射‘花岗岩’后干脆不再对其实行控制,而是让其自身系统独立工作
(引者注:有说法是用海洋监视卫星或者直升机进行中继制导)。
前苏联的各种试验表明,在550公里甚至更大范围内,不论有何人为和自然干扰,‘花岗岩’基本是指哪打哪。‘
花岗岩’是在SS-N-12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S-N-12身上的一切问题在它身上均已得到解决。”
“库尔斯克”—— 奥斯卡级II型飞航式导弹核潜艇
装备了24枚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S-N-16导弹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的,因而被誉为"航母终结者"。该艇装有"花岗岩"导弹发射装置,嵌在非耐压壳体内,固定倾斜40度布置,携带24枚SS-N-19新型超音速"对"巡航导弹,可单发,也可以齐射。
目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舰队都无法对付这种导弹的连续来袭。该艇还装有4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包括鱼雷管发射的反潜导弹在内,总共装有32枚先进的管射武器。由于该"可以发射鱼雷和反潜导弹,从而大大提高其自卫和攻击能力。
据英国权威的《简氏防务周刊》透露,一艘"库尔斯克"号潜艇可以击沉一艘航空母"和航母编队的其他"艇,同时还可以攻击敌方潜艇。24枚最新型的巡航反舰导弹可携带高爆弹头或者核弹头。另外,潜艇上还安装了新型的声纳系统。这些军事机密,至今北约尚未准确掌握。[1]
战争可以激发潜能,卫国战争结束时,这个红色帝国在陆地空中都出现了大批的可怕钢铁怪兽,因为二战德国对苏联的主要进攻方式是在陆地和空中,所以战时苏联并未花很多精力在海军装备的更新上.
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冷战的笼罩,苏联在保持陆地优势的同时也开始对海上力量进行发展.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海军的力量可以说相当强大,仅航空母舰,服役的和尚未建完的差不多60艘,这个数量实在吃不消.
美国海军也确立了以海军航空兵为重要进攻力量的策略.苏联海军的力量相对就弱小许多了,
虽然竭尽全力的发展,在海军力量上差距还是有差距的.
战后苏联的经济工业实力从战争中恢复过来,但美国本土没有发生过战斗,工业实力丝毫没有减弱,相反从战争中获益非浅,用冯小刚的话说,叫"既扩大了影响,又锻炼了队伍".
苏联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与之直接抗衡,也不可能花费巨大的财政力量和美国拼航母,所以红色帝国就在海战战略中偏重于潜艇力量和中小舰艇.
自从V-2被东西两大阵营好好研究后,海战迎来了新的时代. 导弹时代来拉!
冷战时期,由苏联制.造的反舰巡航导弹——也是俄罗斯制.造的P—700Granit型远程反舰导弹(北约为其起的代号为SS—N—19“舰毁”Shipwreck,也有人称为"海难"的,这名字够响,有味道),最近被掀开了长期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
此外,国外的信息也揭示出Cranit导弹曾经是雅柯夫设计局制.造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先驱者”。
俄国披露这玩意是在70年代末设计的,80年代进入海军服役.这家伙一直都很神秘,由于从来没有在防务展览会上展示过,以前也没有与之相关的图片或信息在公开的报刊杂志上披露过,所以长期以来它被误认为是P—500Bazalt(西方为其起的代号是SS—N—12“沙箱”Sand?box)型舰对舰/潜对舰导弹,
而“沙箱”型导弹是从早先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SS—N—3“柚子”(shaddock)型系列导弹演变而来的。
等西方真正了解了他的情况,都吓的不轻.SS-N-22导弹重6980千克,弹长10.5米,加上发射箱重量,整体重量达到9000千克(是个超重量级的).最大飞行速度达3马赫,巡航速度达2.5马赫;不仅能携带1000千克的常规战斗部,还能携带35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战斗部(一说50万吨级).
Granit导弹是一种使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超音速导弹,它的弹体呈圆柱形状,但是弹身的中段却微小地向外鼓起。导弹的前进气道呈圆形状,弹体后部有2个小的尾翼和2个十字形尾翼,导弹可以攻击500千米以外的目标。
Granit导弹是侦察与攻击系统的组成部分,这种系统还同情报以及通过获取目标数据的不同武器和装置(例如,舰载探测装置、侦察机、直升机、陆基与天基探测装置)结合在一起。获得的信息可帮助Granit导弹锁定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规划任务,并将有关目标的方向和距离等数据提供给导弹的惯性导航系统。
冷战时期,Granit导弹是采用齐射方式发射,助推器抛掉后,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就接着工作,它能使导弹的飞行速度达到2.5马赫。
领先飞行的导弹要先向上攀升以便截获目标的有关数据,通过通信链路传输数据,然后再对选定的目标进行齐射。
攻击时,计算机上的逻辑部分能准确地确定护卫舰、航母战斗群或两栖登陆舰的编队形式。 Granit导弹可从水下30米深度发射。由于使用具有3个处理器的新一代电脑,P-700的编队攻击能力比P一500更强。
其编队数量最多可达24枚,每6枚1组,各自有1枚“长弹”。除指挥自己的“僚弹”外,各组的“长弹”彼此也会互相协调,以有效达到战术目标。
而“长弹”的探测也更有技巧:会快速扫瞄目标区后就关闭雷达以降低雷达波被截收的机率,再从“快照”的雷达图中辨认同标并指挥其他导弹。
配合新服役的奥斯卡级潜艇与图-22轰炸机,
苏联海军的终极饱和攻击战术是:利用3-5艘的导弹潜艇,每艘发射一波24枚导弹,组成72—120枚的庞大“编队”攻击一个肮母战斗群。
其中大约30—50%瞄准肮母本身,其余瞄准其他战舰,也就是说航母本身会受到36—60枚重型导弹的“热烈欢迎”,这才叫做“饱和攻击”!(谁能吃的消这样的攻击啊,)
外国专家认为,Granit导弹的寻的头很可能是一种结合了主动和被动雷达寻的技术的信息系统。
目前,为了选择导弹末段飞行时的瞄准点,俄罗斯的工业部门正在开发厘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技术,而厘米波雷达已经在SS—N—19型导弹的寻的系统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外界还认为,Granit导弹在飞行途中还能接收卫星发射出来的信号以便校正导弹的航向.
有人认为苏联在电子设备上落后于美国,确实是这样,但苏联人的可爱之处就是把一堆不起眼的破烂原料打造成最可怕的武器.苏联货的特点基本就是够大,够猛,便宜,好用.Granit导弹也是.单看6980千克的重量和1000千克常规装药量就已经很雷人了,结果还能象战斗机一样僚机长机协同作战,是人都受不了.
其实关于这玩意的体积和重量,一直有很多种说法.比较常见的是说苏联在电子控制系统上的落后造成这样的局面.我个人觉的这不是主要因素.EE-N-19的假象目标很明确,就是美国航母战斗群,对付航母这种大东西当然要用大手笔了.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用法国飞鱼就把英国谢菲尔德号给打成那样了,想想飞鱼的重量,速度,装药量,简直就是小儿科.美国人会说我们有先进的防御系统,远了用导弹拦,近了还有近防速射炮,呵呵,试想下就算你远用导弹拦截,可是饱和攻击不好拦啊,漏过一个都会要命的哦.其实近程防御系统也只能装饰下子,以M3.5的速度冲来,近程防御系统从发现目标到进入射程,转眼大家伙已经到眼前了,呵呵,傻了,再说,只要没打的凌空爆炸,就算击中,数吨重的巨大火球以M3.5冲来,那场面绝对壮观.
另外,为了追求高速和高装药量,发动机就很关键了,苏联选择了火箭发动机,这就注定了SS-N-19不会是个平庸的小家伙.
关于电子设备方面,苏联确实落后,但是苏联人居然能用电子管装起来用,作战效能也不低,反而觉得便宜多了,着就是苏联风格吧.
后面陆续发布红色帝国系列,谢谢关注]装备的更新上.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冷战的笼罩,苏联在保持陆地优势的同时也开始对海上力量进行发展.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海军的力量可以说相当强大,仅航空母舰,服役的和尚未建完的差不多60艘,这个数量实在吃不消.美国海军也确立了以海军航空兵为重要进攻力量的策略.苏联海军的力量相对就弱小许多了,虽然竭尽全力的发展,在海军力量上差距还是有差距的.
战后苏联的经济工业实力从战争中恢复过来,但美国本土没有发生过战斗,工业实力丝毫没有减弱,相反从战争中获益非浅,用冯小刚的话说,叫"既扩大了影响,又锻炼了队伍".苏联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与之直接抗衡,也不可能花费巨大的财政力量和美国拼航母,所以红色帝国就在海战战略中偏重于潜艇力量和中小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