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事件的起因
高岗受批判,起因是邓小平和陈云。邓小平在1980年谈到“党的若干历史问题”时说:“这个事情, 我知道得很清楚。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活动得非常积极。他首先得到林彪的支援,才敢于放手这么搞。那时东北是他自己的,中南是林彪,华东是饶漱石。对西南,他用拉拢的办法,正式和我谈判,说刘少奇同志不成熟,要争取我和他一起拱倒刘少奇同志。我明确表示态度,说刘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从总的方面讲,刘少奇同志是好的,改变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地位不适当。高岗也找陈云同志谈判,他说:搞几个副主席,你一个,我一个。这样一来,陈云同志和我才觉得问题严重,立即向毛泽东同志反映,引起他的注意。高岗想把刘少奇同志推倒,采取搞交易 、搞阴谋诡计的办法,是很不正常的。所以反对高岗的斗争还要肯定。”
高岗和陈云
1953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给高岗一个绝密任务:命他亲自去查阅东北的敌伪档案,了解20年代刘少奇在奉天(沈阳)被捕后的表现。毛泽东将如此绝密和重要的事情交给高岗,足以说明他对高岗之信任非同一般。高岗把查敌挡的事交给张秀山去办,后来给毛泽东送交了一份报告。以后他再未提过此事。
毛泽东交办的绝密任务,高岗迫不及待地告诉了他特别信赖的陈云。高岗说,看来,毛与刘的分歧已不是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是对少奇的革命品质产生了怀疑。
陈云沉思片刻,说:“这件事非同小可,你先不忙作结论,等调查清楚再说吧。在事情没弄清楚之前,你可不要随便到处乱讲!”
高岗与陈云多次交换看法。
联系到查敌档的事,他们一致认为,刘少奇过去在政策上不稳,不能在中央掌舵,现在政治上又受到毛泽东的怀疑,作接班人的确不合适。
陈云说:“看来,主席考虑接班人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也是他心头的一件大事。但是,他自己不好出面,我们现在就应该着手帮他解决这个问题,除去他的这块心病。”
那么,这事由谁牵头好呢?他们分析了几位堪当此任的人:朱德德高望重,最为理想,可惜年纪大了;林彪虽然年轻,且有号召力,但身体多病,建国后长期休养,很少露面,连抗美援朝的担子都不接,更不会接此重担。此外还有谁呢?高岗说:
“陈云同志,我看只有你出来牵头最合适了。”
陈云摆摆手说:“我不行,你比我行。你的本钱比我大,你有陕甘宁,毛主席信任你,给你撑腰。你在军队和地方都有条件活动,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你出来挑头最好。你怕什么!”
高岗低头沉吟。
陈云又说:“你先干起来,先不忙告诉毛主席,等搞确实了再说不迟。”“到时候,大旗一倒,你不造反,我先造反!”
惟高岗事发,陈云却是另一个说法,称高岗为了拉拢他,对他“封官许愿”,讲了“多设几个副主席,你一个,我一个,都可以参加”之类的话。周恩来在揭批高岗座谈会的总结发言中称,高岗揭发陈云是倒刘同谋,是“血口喷人”,“临死还要拉上垫背的”。
高岗和邓小平
中共建政之初刘少奇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的地位,并不是稳固的。有很多实力派人物可以挑战刘少奇。高岗出头了,林彪,陈云甚至邓小平都有可能。 事实上,高岗事件也成为邓小平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官方的历史记录是,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代表中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可见,随着高岗的失败,高岗的自杀,邓小平登上了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中共重要的领导人,从此确立了毛泽东重要助手,接班人的角色。高岗失去的,或者想要的,邓小平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