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珍珠港事变前夜的中美交涉

杨天石:珍珠港事变前夜的中美交涉

从蒋介石、拉铁摩尔的电报看,胡适、宋子文对美国高层的游说终于发生作用。11月26日晚,赫尔向日本野村大使面交“试拟的,并无拘束性”的文件,提出关于美日两国政府及所有其他政府之间的四条基本原则:(1)每一个及所有国家及领土完整及主权不可侵犯的原则。(2)对别国内政不干涉的原则。(3)平等原则,包括商业机会与待遇的平等。(4)在原则上信赖国际合作和协调,以避免争端与和平解决纠纷,并用和平方法与程序改善国际形势。以上4条原则,最早由赫尔在1941年4月16日和野村大使的谈判时提出,10月2日在《美利坚合众国备忘录》中重申,此次是第三次提出。

文件同时提出美国与日本及与其他国家和人民间的五条“经济关系”原则,如在国际商务关系中“不歧视”、“经济合作”、充分保护消费国家及消费人民的利益,建立有助于继续发展的国际金融制度等。

文件的重点是提出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所拟采取的十项步骤。在这些步骤中,美日将缔结贸易协定,互相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彼此解冻在各自国家的存款,但是,日本却必须首先停止对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的侵略:(1)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将致力于缔结英帝国、中国、日本、荷兰、苏联、泰国及美国间的多边不侵犯公约。(2)两国政府将致力于缔结美、英、中、日、荷、泰等国政府之间的协定。依据该协定。各政府担任尊重法属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遇有印度支那的领土完整遭受威胁时,并应立即互相协商,以便采取必要与适宜的手段,借以应付上述威胁。(3)日本政府从中国及印度支那撤退所有陆海空军及警察武力。(4)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无论在军事上、或政治上、或经济上,不支持除去暂时以重庆为首都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外任何其他政府或政权。(5)两国政府放弃在华所有治外法权,包括有关公共租界及专管租界之各种权益,以及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权利。

按照以上五项,特别是第三项,日本多年来侵华所取得的利益和成果都将丧失。

据说,日本特使来栖三郎早已探得美国政府准备妥协的消息,原本以为大事已定,因此在奉召进入美国国务院时,满面笑容,及至收到书面答复时,懊丧而返。

美国时间27日晨,赫尔召集美籍记者会,通报美日谈判情况,给宋子文的感觉是“似为谈判决裂之先声”。

同日,合众社电称:据消息灵通方面的观察,美日谈判成立协定,解决“远东纠纷”已经完全没有机会。电讯将美国此项最后变故的原因归之于中国,说明“因为中国向白宫请求的结果,使美国打消对日妥协的计划,仍旧坚持原有的强硬政策”。

在赫尔向日本使者递交文件之前,罗斯福再次召见胡适和宋子文,要求中国应完全信任美国,他本人和赫尔“无时不注重中国之利益”。

当日,蒋介石日记云:“本日美国对倭提议之内容,完全照余所要求者提出,与昨日以前之妥协态度根本改变。昨晚家人与拉顾问皆忧愤之际,余曰,外交形势无常,今日之不好消息,即可变成明日之好消息也。今果如此应验矣,是穷理尽性之效乎?”

罗斯福在很短的几天内,大正大反,大起大落,戏剧性地迅速改变其对日政策。对于这一过程,宋子文于11月28日致蒋介石电有细致的分析。关于赫尔,宋子文说:美国国务院为缓和派所包围,该派亟欲与日本妥协,虽牺牲中国,亦所不惜。赫尔原拟延宕时间,但因来栖为压制日本国内激烈派,要求赫尔须于26日,嗣改29日以前有一办法。这无异于“哀的美敦书”。赫尔焦灼之余,不得不顺从缓和派的意见。关于美国军方,宋子文说:军方固已有相当准备,在国务院征询是否需要延长准备时间时,从“准备本无终期”的角度出发,自然欢迎延长。关于罗斯福,宋子文认为,总统虽“明知日美战事不可避免,但政治家素喜运用手腕,又以为过渡办法于中国无多大损害。故加赞同”。关于居里,宋子文认为,居里本人虽坚决反对,但身为罗斯福部属,人微言轻,罗斯福又向来“主见甚强”,因此不敢表态。及至罗斯福得知蒋介石的态度后,感到过渡办法确实不妥,其时,美国政府中又有重要人物向罗斯福进言,罗斯福遂于26日午后召见宋子文与胡适。密谈后,罗斯福即召见赫尔,决定放弃临时过渡办法,改用准备美日决裂时所定的基本原则。电末,宋子文恭维蒋介石说:“挽回危局,全仗钧座刚明沉毅之决心,非惟救中国,亦救美国,而正义公道,亦赖以维持。历史命运,往往决于片刻。追述经过之余,益增钦服。”

宋子文的这些话,蒋介石读起来当然很舒服。当日日记云:“此次美国对倭态度之强化,全在于自我态度之坚定与决心之强毅,尤在于不稍延迁时间,得心应手,穷理致知,乃得于千钧一发时,旋转于顷刻也。而内子力助于内,子文辅佐于外,最为有力。否则,如胡适者则未有不失败也。”从该日日记可发现,在蒋介石决策过程中,宋美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宋子文在接到蒋介石25日电后,立即分别转达史汀生和诺克斯,这两位军方首脑都鲜明表态,但赫尔对宋子文的做法深为不满。蒋介石得悉后,致电宋子文慰问:“此次幸赖兄在各方努力呼吁,乃得转败为胜。国务院不满一节,何足用怀。尚望以后不断注意,期能收得更大之功效也。”

12月5日晚,蒋介石与拉铁摩尔顾问谈话,次日再谈。蒋称:“至此,我国根本之危机已成过去,实乃我外交史上之最大成功。”他推测日本必定不敢立即还手,将拖延时日,等待德国在欧战中进展时,再图对美报复。当时,拉铁摩尔即将回美,蒋建议他切告罗斯福:“当此利害成败之关头,必须对倭进一步用武力压迫,方可使其早日就范,且可使其倭国内之和平派抬头,则远东形势,在此四个月内,未始不可告一段落也。”

蒋介石的这段谈话说明他完全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和冒险,同时,也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他对拉铁摩尔透露:将在1942年6月以前,完成反攻武汉、广州的计划;在1943年6月以前,完成反攻东北的部署。此前,宋子文曾电告蒋介石,美国有舆论认为,中国可以承认“满洲国”,用以换取日本交还其他的中国占领区。宋建议蒋加强在美国关于中国东北的宣传。因此,蒋介石特别要拉铁摩尔转告罗斯福:“中国决不能放弃东北,否则新疆、西藏皆将不保,外蒙亦难收复。”其结果是,日、俄、英等国“四面环伺,步步紧逼”,争夺在中国的利益,远东与世界的战争将“循环不已”。他说:“如欲求太平洋上长期之和平而无战争,或赤祸之患,惟有使中国能独立自主,而不受他国侵略之一道,以中国传统历史与精神,皆为一和平而反侵略之民族。”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