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回头看,鸦片战争只是让中国受了皮肉伤,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才是让中国伤筋动骨的一场战争:中国被日本打瘸了。
如果你熟悉甲午战争的历史,你就会知道,这场战争的主战场是在陆地,而不是在海上。决定甲午战争胜负的不是海战,而是陆战。
回顾一下甲午战争的大致过程。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向宗主国清朝求援。6月初,清军在朝鲜南部的牙山登陆并驻扎。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清军还没有开始镇压,东学党已与朝鲜政府达成和解协议,朝鲜国王随即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中日双方便举行撤军谈判。但是日本已经秘密决定发动战争,于是一面拖延谈判,一面向朝鲜增兵。目睹日本增兵的清军将领请求朝廷增援。北洋大臣李鸿章内心怯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拒绝增援。直到列强调停失败,中日谈判破裂,李鸿章才不得不在光绪帝的催促和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向朝鲜增兵。然而为时已晚,日本已经做好了发动战争的准备。
李鸿章
7月25日,北洋水师派遣两艘舰艇护送运兵船前往朝鲜增援,途中在丰台海面遭到日本舰队偷袭,从英国租来运兵的商船“高升”号被击沉,船上的871名士兵殉国,仅有245名士兵获救。同日,在朝鲜的日本陆军向牙山进犯。28日夜,日军又偷袭离牙山7.5公里的成欢驿,攻克清军的数个阵地。驻守牙山的清军在叶志超的率领下退到平壤,与从陆路到来的清军汇合。叶志超向朝廷谎报军功,把牙山的败仗吹成胜仗,竟被任命为统御平壤清军的主帅。
李鸿章定下固守的策略,叶志超便固守平壤城池,不敢出城攻击日军。9月15日,平壤开战,日军以1万6千兵力攻城,清军1万5千守城。其他清军将领拼死打出了一度有利于清军的战局,主帅叶志超却拒绝援助求援的清军,临阵脱逃,率部狂奔500余里,从鸭绿江逃回中国境内,留下“逃跑将军”的名声。这里留个注脚:从朝鲜到中国的道路是畅通无阻的,也即后勤补给和增援的陆上道路是畅通无阻的。
平壤开战之后两天,中日海军在黄海激战。虽然北洋水师的战损大于日本舰队,但并未战败。李鸿章视北洋水师为其私家军,为保存实力,不准北洋舰队再出海迎敌,只蜷缩在威海港内,把黄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
海战暂停,陆战继续。
10月24日,日本分两路向中国进攻:一路在夜间搭浮桥过江,攻击清军的鸭绿江防线;另一路则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
守卫鸭绿江的清军未发现日军的浮桥,只有一小部分清军在受到攻击后进行了抵抗,大部分清军则不战而逃,使得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安东(今丹东)。
另一路在花园口登陆的日军未遭遇任何抵抗,得以在最初的12天里把枪炮辎重顺利运上岸。之后,日军仅遇到轻微抵抗便进占金州,接着向大连湾进军。清军守将赵怀业闻风而逃,日军不战而取大连湾,得以休整十日,再向旅顺进发。驻守旅顺的清军主将龚照玙弃军乘鱼雷艇逃到烟台。其属下的几个统领也随后弃军潜逃。日军只花了一天时间便攻克旅顺半岛的20多个炮台,清军战死2000余人,日军仅损失280人。11月21日起,占领旅顺的日军在市内大肆屠杀四天三夜,死难者最高估计近2万人。这里需要留一个注解:清军并没有在旅顺顽强抵抗,日军也没有遭受多大损失,然而日军还是大开杀戒。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胶东半岛的龙须岛登陆。由于掌握了黄海制海权,日军用了三天时间从容登陆,然后分两路向北洋舰队的基地威海卫进发。途中遭遇清军的微弱抵抗,但都被日军轻易歼灭。2月3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水师指挥部所在的刘公岛成为孤岛。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杀,其部下于14日向日军投降。1895年2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北洋舰队余下的舰只及军用物资全部成为日军的战利品。
此时辽东的陆战仍在继续。清军前后组织了四次反攻,皆被日军击退。日军从2月28日开始追击溃退的清军,仅用十天时间便占领辽河东岸地区。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顺从日本要求,派李鸿章赴日和谈。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下《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后又追加3千万两“赎辽费”,共计2亿3千万两;向日本开放中国内地四个城市为商埠,并在沿海城市开设工厂,产品在中国免税销售,以及一些其它次等重要的条款。就这些条款扼杀了中国刚刚开萌芽的工业的发展机会。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但标志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之后,寿终正寝。中国的第一次工业化努力以失败告终。
签署《马关条约》的春帆楼
甲午战争的时代,正是西方殖民帝国借助工业化用武力拓展殖民地的时代,也是西方国家——加上日本俄罗斯——之间争夺霸权而相互混战的时代。甲午战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要能够抵御其它国家的武力侵犯。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包括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都是打赢外战后才实现工业化的。当世界有了第一批工业化国家之后,非工业化国家想实现工业化就变得难上加难了,因为他们必须能够抵御技术上享有代差的工业化国家的侵犯。一旦被外来武力征服,其结果就是沦为殖民地,不但工业化的梦想被打碎,连原先的基本生活方式也不再能够维持,从此跌入地狱。所以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是生死存亡的危机。
回顾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清军的怯战。
作为甲午战争第一仗的牙山战役,规模很小,但给中日双方带来迥然不同的心理影响。得胜之后,日本举国狂欢,一扫之前与中国开战的顾虑,而清朝上下则加深了对日本的畏惧。接下来规模较大的平壤一仗更是重挫了清军士气,可以说,此后清军已经基本上丧失了战斗意志。前线将帅叶志超、赵怀业、龚照玙等临战脱逃,他们的部下也上行下效,常常整支部队与日军还未照面便望风而逃,使得日军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
清军的怯战源于清朝最高层的颟顸无能。握有最高权力的慈禧李鸿章属于主和派,不但缺乏抵抗意志,还对列强抱有幻想。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李鸿章、叶志超并非生来懦弱,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时,他们也曾驰骋疆场,杀敌从未心慈手软,都因军功而获擢升。他们只是欺软怕硬而已。
2亿3千万银两以及此后的庚子赔款,没能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资金,却成为日本和西方殖民帝国加速工业化的资本。当一个国家的政治领袖面临国家的生存危机时应对失措,陷国家民族于灾难,这些政治领袖就是历史的罪人。甲午战败把中国推上了衰亡之路,没有任何理由为无能的晚清领导层开脱罪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