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读后评述(3)
蒋闻铭
第二部分简要摘要:无产阶级与共产党
(1) (谁是共产党人)
所谓共产党人,是一群自称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人。他们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现存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建立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人在当下的任务有两方面:
第一,类似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哲人的角色,即教育和启发无产阶级,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第二,组织无产阶级,形成统一战线,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治与经济权力。
(2)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种种“谣言”)
宣言作者罗列了一系列关于他们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可怖“谣言”。他们并未否认这些流言的存在,而是辩称,这些并不可怕。他们指出,在所有现存人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伦理、宗教和传统价值体系,其本质无非是既有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维护既有秩序的稳定。这些伦理价值观,大多都是以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而设立的。既然社会组织的根本原则将发生变化,那么与之配套的“上层建筑”(伦理、价值体系等)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用资产阶级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去指责未来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是毫无意义的。
(3) (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
宣言作者同时声称,从资产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将存在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作用,大致是接管资产阶级的财产并强制推行新的社会秩序。他们列出了一张“待办清单”,其中既包括一些类似社会改革的措施,也暗示了建立一个极权国家的意图。
关于第二部分《无产阶级与共产党》的评论
第一点: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尚处于早期阶段。尽管人类生产力已有显著提升,但远未达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程度。当时的主要工业产品依然是纺织品等生存必需品,而这些产品在原始落后的海外市场上极具利润。因此,资产阶级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于,一方面通过内部残酷剥削无产阶级来最大化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扩张攫取海外市场。这就导致了内在的残酷剥削政策与对外的帝国主义政策。
马克思及其追随者(《宣言》中所说的共产党人)是当时一批人道主义者中最为激进的派别,他们对无产阶级所遭受的丑陋剥削深感愤怒,试图寻找社会与经济上的替代方案来改善无产者的处境。然而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他们逐渐意识到,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资产阶级不可能接受温和的改革。在对统治阶级积累了深重的仇恨之后,他们转向了推翻既有社会与经济秩序的激进道路。作为人道主义者,他们又被共产主义乌托邦的理想所深深吸引,希望在推翻旧制度后,这一理想能够化为现实。
马克思承担了为这一激进运动提供理论支撑的艰巨任务。为了成功,他必须论证两点:第一,现存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必然崩溃;第二,他们所设想的新社会与经济秩序并非乌托邦,而是现实可行的。为证明第一点,他极端化地发展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论证第二点,他寄希望于:随着社会日益富裕,人性将被彻底改造,个体自利将不再是人的行为准则。前者至少在学理上较为严肃,后者则既模糊又带有乌托邦式的幻想色彩。须指出,个体的自利并不会随着财富增长而消减,反之,拥有越多,贪婪反而越甚。
后来俄国的共产主义者,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其初衷完全不同。他们所建立的社会与经济制度,除却同样打着“共产主义乌托邦”理想的旗号,与马克思理论毫无关联。以马克思主义及《宣言》作为其建立专制与极权政权的理论基础,只不过说明了:一套原本诚实的学说,如何被有野心的行动派彻底歪曲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第二点:
关于“社会主导的伦理与价值体系乃是现存社会经济秩序不可分割组成部分”的观察,或许是马克思对人类理解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对“经济动因在人类社会组织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强调,是一次真正深刻的发现。这一洞察,弥补了此前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学术理论中长期缺失的重要一环。至于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鼓吹的“人类社会演进具有唯一必然的历史轨迹”,显然是过度推演;但若否认经济因素对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则无异于自欺欺人。凭此贡献,马克思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已牢牢确立。
宣言作者在此所强调的核心观点——不能用现存资产阶级社会的伦理标准去评判未来人类社会的原则——基本成立。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宣言》并非一份学术文献,而是一篇政治檄文。本部分的论述,其目的并非在与资产阶级展开学术争论、纠正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误解,而是号召无产阶级起而反抗。作者的语调,并非理性,而是仇恨与激情的呐喊。其潜台词对资产阶级而言,是“我根本不在乎你如何看我:你是我的敌人,我终将消灭你。”而对无产阶级的潜台词,则是“跟随我去消灭这些混蛋吧,因为他们是你一切痛苦与不幸的根源。”正是对后者的这种鼓动,才让所谓“马克思式革命”在今日的资产阶级社会中永不可能发生。因为在今天的资产阶级社会,哪里还存在宣言所描述的那种无产阶级生存状态?
第三点:
《宣言》中列出的“改革清单”,既包含温和改革,又包含激进举措。温和改革部分,是为了吸纳当时无产阶级运动中较不激进的派别而写。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内容恰恰都已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实现。而其中那些反映宣言作者真实信仰的激进主张,却悉数被后来的俄国共产党用于建立其极权统治。此中之讽刺,实在令人扼腕。
第三部分概述:
《宣言》第三部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分析范例,即对共产主义运动至当时历史的回顾分析。这部分在学术上颇具文采,但与我们将《宣言》作为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的讨论关系不大。
评论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