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后学,只能抑恶扬善,最好不要有偶像。以下是钱钟书堂外甥许大雄的议论:

我过去认为钱钟书独善其身,苟全于乱世之中,是最聪明的;既不至于像吴晗、郭沫若那样被骂名于后世,又不至于受害于当下。但是,当我了解了外公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全是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得以传承五千年而不衰,成为唯一传承至今的人类古文明;今天我们依然还必须依靠这种精神才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梦!

正是外公的这种正直无私的精神培养了钱氏家族刚正不阿的家风!

两家家风高下还可以从两位大舅舅的对比中明显看出。

钱钟书一生持才傲物,谁也看不起,连他的老师也不在他眼中;有一次爹爹看他过于狂妄,就说:三伯伯(三外公)的国学总比你强吧?钱钟书狂妄地说:就是单论国学,他也不如我。  儒家以孝廉作为道德的根本,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爹爹说起此事,极为不满。

三外公钱基博在五四时期就是与胡适、钱玄同齐名的国学大师;钱钟书的国学基础主要得益于他父亲从三岁开始为他打下的基础。何况“文无第一”,在文学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钱钟书这样说既不谦虚,也不客观。

事实上,对于国学的理解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技术的层面,就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旁征博引,以广博的知识令人钦佩;毛泽东、钱钟书这样的天才人物依靠他们过人的记忆力,都能够做到。钱钟书能够震惊世人的主要是这一方面。

而更深层次的则是理解其文化内涵,也就是真正理解和接受其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国学。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国学,是以道德作为基础和核心价值的;就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而外王”的思想修养。所以真正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等等都是道德高尚者。从钱钟书一生的言行看,与此相去甚远。不仅远远不如外公和三外公;甚至远不如爹爹、文大舅、二舅、龙舅等同时期的知识分子。

钱钟书不仅骄傲自负,而且比较自私娇气,不能吃苦。1938年钱钟书夫妇从国外回来;杨绛代健汝回到上海,钱钟书应聘去西南联大,爹爹也在昆明海关;仅仅半年,钱钟书因为生活艰苦和思念杨绛,跑回了上海;他的那一套阳春白雪的学术研究在沦陷区没有市场,主要靠杨绛写剧本维持生活;这件事情是爹爹最为诟病钱钟书的。反观外公家,已经成年的大舅舅、二舅舅、龙舅舅都在后方,都没有逃回上海;二舅舅也已经结婚,已经有了两个孩子;龙舅舅在贵州修公路,生活条件比昆明艰苦得多。满舅舅为了抗日事业被日本人杀害了。把钱钟书和我家舅舅相比,人格高下立见! 

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钱钟书开始学写小说,就是《围城》。爹爹曾经和九舅舅谈起《围城》,认为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钱钟书,生活范围狭窄,也只能够写写周围的几个知识分子;九舅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围城》中凡是正面形象的人物都是以他家人为原型的,凡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人物都是以我家(外公家)人为原型的。(我当时只有六岁;我至今也不明白,怎么会被选中成为带有负面色彩的赵辛楣的原型?)

文大舅舅与钱钟书从小一起读书,文大舅老是第一名,但是英文和国文则总是第二;后来钱钟书以外文系第一名毕业于清华,去英国留学,文大舅则以交大第一名(历史上总分第二)毕业后留学英国读博士,因为博士论文的结论观点与导师不同,文大舅坚持自己研究结论,放弃博士学位;所以人们一般把他视同博士;回国不久即成为浙江大学教授,后来担任中央大学(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工学院院长,解放后为南京工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在西南联大为副教授,后来也只是普通教授;1955年第一次评级,两人均被评为一级教授;文大舅认为自己资历浅,坚决只拿二级;钱钟书则毫不客气地拿了一级。

文大舅在副院长任上,忙于工作,而且坚持不批文大舅母晋升副教授,直到反右后被免去副院长,文大舅母才得以升为副教授。

钱钟书成为一级教授后,为了自保,有三十年几乎没有发表著作和文章;除了教学和校译《毛选》外,主要以读书度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