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蒋闻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放在一起,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政府公权力的组织运作和社会的宗教道德伦理放在一起,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论断,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意思呢?他说乍一看,人类的社会组织,思想理念,反映的直接就是统治者征服者的利益意志。其实不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思想理念,从长远看站不住。
他说新的生产手段,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会引发经济基础的剧烈变革。经济基础的剧烈变革,会导致上层建筑的革命。一座塔,基础变动摇晃,塔就会垮掉。他的逻辑,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的社会组织,垮掉是好事,垮掉了才能重建。所以他要革命,破旧立新。革命成功了,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建设新社会。这样的重建,因为有了更新更好的生产手段,是必然是进步。
那么要靠谁来革这个命呢?自然是要靠被压在社会组织的最底层,被压迫被奴役的劳苦大众。向往共产主义的人,从柏拉图到耶稣基督,再从摩尔到马克思,大多数是天性良善的好人。这些人爱憎分明,对现实社会不公平的劳动分配制度,极度憎恶反感;对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苦难,感同身受。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是阶级分析。压迫剥削人的资产阶级,在他眼里是邪恶的化身。人类社会所有的苦难不公,都是从这些坏人身上起的。 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他憧憬的,是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平等幸福的乌有之乡。要想有公平幸福的人类社会,必须穷人翻身当家做主。
他从一开始其实就没整明白。人性的邪恶,无产有产大家都有,大家都一样。这个事,两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们比他明白。犹太教基督教,开讲就是人人有原罪;儒家讲性善,法家讲性恶,也都拿人性,做他们的社会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呢,强调人的社会性阶级性,说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他不但强调,而且还相信人的阶级性可以改造人性。这样的理论到了实践中,就成了逆天而动。事实上,人的阶级性,永远大不过人性。什么是人性? 自私为我和爱护子女是人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