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打开后,谁也动不了了。坐最外面的负责添饭。
我进去过当年上海这种蜗居。全家4口就一个单间。为了姐弟分床,搭了一个人不能直腰的阁楼。吃饭前要先各自入座再打开折叠桌,打
所有跟帖:
•
4口住一起,大家关系挺亲近,不像现在,空间太大,大家相互隔膜的很。
-郭大平-
♂
(0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4:52:15
•
多数高级公寓也被“分解”成几家人合用了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40:32
•
这个不敢苟同,我住的“公寓”有十几个“室”(unit),几十家人,我每家有几个人都知道都认识,楼里还有个老大哥建了微信群
-slow_quick-
♂
(1143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44:19
•
我们楼电表是每“室”一个,其实水电表结构那时上海与现在纽约曼哈顿的condo差不多。。。
-slow_quick-
♂
(205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6:08:42
•
我1981年去过大学老师家,房子是文革前分配的
-老生常谈12-
♂
(49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4:57:28
•
1956年,市机关让出28幢126组公寓花园住宅,分给10个系统单位的351名高级知识分子。
-申芝堂主-
♂
(0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12:03
•
文革期间95%被“挤进”了一家或两家人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41:51
•
我单位有一个
-老生常谈12-
♂
(91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52:46
•
这就是钱钟书为什么会和挤进去的那家人打了一架
-华府采菊人-
♂
(298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57:00
•
到复旦大学去看看, 只有苏步青有这个待遇, 其他院士则是五间一套的职工宿舍, 文革期间基本被挤进一家人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51:42
•
不一定的,我住的“公寓”楼就有学部委员,解放前就住那里到现在还有他们晚辈住
-slow_quick-
♂
(0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53:01
•
解放前就住进去的, 不属于1956年照顾高知所分配的住房
-华府采菊人-
♂
(0 bytes)
()
08/27/2024 postreply
15: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