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地震因科学家所谓“成功预报”和政府发出临震提醒,一直被地震预报爱好者和民间科学家提起。在此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海城经验”几乎成真理和衡量标尺。在总结海城成功预报地震的一书《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称海城地震预报符合地震预报的“长、中、短、临”四阶段预报模式,都不是完全建立在科学推理的结果上,而充斥着偶然性和牵强附会的成分。
|
|
所谓“短期预报”
被后来宣传认定为海城地震短期预报是,顾浩鼎在1975年1月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的发言。他的发言指出,根据金县的水平异常和大连的地磁异常,他预测在该区域“半年甚至一两个月内,会有6级地震”。
实际情况一:顾浩鼎发言当时未被采纳
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顾浩鼎的发言并未被采纳。大会结论改为“一年内会有5至6级地震”。既然大会当时并未采纳顾浩鼎的预测,何来后来的“顾浩鼎的发言是短期预报”的结论?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官方并没有正式发布短期预报。
实际情况二:“短期预报”区域也不包括海城
同上文所提到的中期预报一样,所谓的短期预报是基于中期预报的证据所做的预报,预报范围仅限于“渤海北部的金县-大连”区域,并没有包括海城在内。
所谓“临震预报”
辽宁省地震办主任朱凤鸣在2月4日零时30分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报》第14期中,明言“震级尚在不断加大”和“很可能后面有较大地震”,这些被宣布为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官方的说法是,省政府于1975年2月4日“得到该日将于海城附近发生强震的预报”。
实际情况一:未预测地震“马上”发生
根据2004年,四位地震专家王克林、陈棋福、孙士鋐和辽宁省地震局王安东的调查显示,1975年2月4日,辽宁地震办没有一个工作人员认为,他们预测在那一天内会发生地震。朱凤鸣提交的报告中,“较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尺度是一两个星期之内,而非“马上”。
实际情况二:省领导行政命令成巧合“预报”
当朱凤鸣上报至革委会副主任华文时,华文立即要求“你们最好确定个地点,由我们通知有关县市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华文的行政决定,阴差阳错地实现了海城地震的省级预报。
实际情况三:未预报前人员已撤离
由于2月3日傍晚至2月4日晨的频繁地震,一些山墙和烟囱已经倒塌。所以,一些公社和个人在没有收到上级要求的时候,已经自行疏散了。
“临震预报”的证据
前震频繁:从2月3日18时38分到2月4日17时39分,海城共发生地震33次;其中2级到2.9级地震9次,3级到3.9级地震8次,4级到4.9级地震2次。
实际情况一:小地震后出现大地震概率低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一次地震之后,3天内在其附近发生一次大地震的概率只有大约6%。这一概率在地震预测中是毫无借鉴意义的。每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4-5级地震的平均次数多达万次。如果把这些小震都当作是大地震的前震去预报,将会导致难以计算的误报和恐慌。
实际情况二:大地震前有前震概率低
大部分大地震发生前都没有前震,只有大约10~20%的大地震有前震。依靠前震来做地震预报是不可能实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