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作者文浩(Felix Wemheuer)是德国科隆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教授。他多次在“中国研究”和“中国季刊”发表论文,并且出版了德文版的毛泽东传记。2008年到2010年间,他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担任访问学者。2000年到2002年期间,他在北京人民大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史。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全球死于饥荒的人中,有80%丧命于中国和苏联。基于对这个问题的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文浩教授在这本书中对这些社会主义制度下发生的饥荒及其历史和政治根源进行了剖析。他指出,斯大林和毛泽东所主导的过于雄心勃勃的工业发展计划比革命之前的饥荒给苏联和中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我这里给网友写一个摘要吧。关于与前苏联的类比,我就省略了。
国民党1928取得政权后,对农村地区只有有限的控制,采取进口粮食来满足城市的需求,主要进口国是美国。每年进口210万吨粮食。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在1870~1930期间有了改善。但是1928~1930华北旱灾还是饿死了1000万人。香港大学教授冯客在他的《毛泽东的大饥荒》一书里没有提到此事,显然是出于他对毛的义愤。
古代中国有比西方更完善的粮食储存和救灾的官方系统。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来没有建立一个如欧洲国家有的国家粮食配给制度。抗战时期,重庆政府仅给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和工人发供应证。
从一个中国农民的角度看,一个出生于1900年的河南农民就可能经历过1931,1943,1959~1961的大饥荒。
主流学者认为掌权后的中共照搬了苏联模式。但最近Heilmann和Perry质疑,认为中共推行的是基于实验和试错的“游击作风“政治。毛没有采用苏联后斯大林主义的做法,而是青睐1930年代初期斯大林的革命化模式,搞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农村劳力组织军事化。毛对乌托邦的目标比斯大林更认真。毛清楚知道斯大林早期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破坏了农业,但他还是决定要剥夺农民搞重工。
中国政府1950~1958一直出口粮食。50年代初中共领导人还一直批评国民党政府进口粮食限制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他们认为进口粮食太奢侈,中国承担不起。为了加速工业化,必须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出口。1959年3月16日,国务院下令,三个月内不准农村的私人消费猪肉,城市居民减少消费以完成冻猪肉出口任务。1959出口粮食474万吨,1960饥荒高峰期还出口100万吨。以每人一天680克来算,1960出口的100万吨可以避免400万人饿死。1959和1960出口的粮食可以避免3150万人饿死。作者认为,如果1959出口是严重失误的话,那么1960继续出口是犯罪。
本书的第二章标题是 “保卫城市,为政权的生存而战“。这一章的批评就更尖锐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的性质是什么?以前读到农奴的说法,认为太偏激。从这几天网友们在本坛就户口问题的讨论,相信各自心里都有界定。当时中央要保的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四川已经大面积饿死人了,还被强迫千里迢迢运粮去辽宁。大多数地区大饥荒持续了2年,而四川是4年。1959~1962,官方留给一个四川农民一年的口粮只有139,130,128,179kg,其中细粮只占30~40%(有资料说每人每天只有2两米)。以35%大米,65%红薯计算热卡,人均每天只有361卡路里,相当于一小桶方便面。
邓小平说,北京上海饿死人与四川饿死人是不一样的。李井泉、林彪等高官都说过,中国哪朝哪代没有饿死人。
下面是本章的结语:
書評 / 推薦
作者聚焦于以饥荒作为「政治工具」这个问题,系统地分析了农民、城市人口和政府之间在粮食问题上的冲突如何造成了几百万人的死亡。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发现是对中国和苏联历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提醒社会正视大饥荒对国家与其公民关系的长期影响。他还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和苏联政府从这两场灾难中吸取了教训,使他们能够在后来几十年的执政中避免了饥荒的再次发生。
本书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作者详细对比了两个国情复杂的国家,分析了分别在中苏发生的两次「大跃进」的战略、策略和失误。 —— 白思鼎( Thomas P. Bernstei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开创了全面而系统分析中苏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饥荒及其影响的先河……对于这两场二十世纪最大规模的饥荒,本书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比较研究。 —— 濮德培( Peter C. Perdue, 美国耶鲁大学)
文浩的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大跃进和大饥荒极有帮助,它有力地证明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饥荒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 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Tarpley,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
这是一部重要、勇敢而及时的著作。作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人为造成的饥荒进行评估,其方法可能颇具争议,但论据合理,分析合乎逻辑,绝对值得关注。 —— 科马克.欧.格拉达(Cormac Ó Gráda,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
文浩对饥荒和「食物政治」作了大胆而创新式的研究。他探讨重大问题,为当下的辩论带入冷静客观的学术精神,既有知识分子的无畏,同时完全没有忽视本书主题的沉重感。 —— 史蒂夫.史密斯( Steve Smith,英国牛津大学)
文浩教授对发生在二十世纪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大饥荒的比较研究,是前无古人的大胆且成功的尝试,将两次饥荒概括为「饥荒政治」更是神来之笔!本书建构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必然催发乡村大饥荒的分析框架与叙事逻辑,挖掘了大饥荒发生的制度性、结构性成因,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对苏联和中国历史的贯通。 —— 辛逸(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