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乡音”

本帖于 2021-01-26 07:37:2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dudaan 编辑

许多年前哈佛一位中文老师让我听她感觉奇怪的赵如兰教授为学生录制的汉语录音,最深刻的印象是“把”读作“百”,“我百功课交给赵老师了。”

赵元任先生祖籍台湾,小时候生活在北京,他坚持用北京话教学,也影响了他女儿赵如兰教授。

我突然回想起小时候一些北京的老太太正是把“把”读作“百”。

但是稍微年轻一些的早就不这样读了。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包括北方人,已经受了台湾配音的韩剧的太多的影响,一个明显的地方就是可以的否定用法,过去北京人只说不能、不许,绝对不说不可以做某某事。但现在都这么说了。还有就是更明显的,我有去某某地方,我有看某某小说或电影等。

孟非主持的非常勿扰特别喜欢港台腔,什么“大只”之类的,正宗的“哏”变成了台湾的“梗”(本来是发不好“哏”这个音)。车的量词由辆变成了“台”(据一位台湾教授说是闽南话的影响)。对年轻人影响很大。甚至一部抗日剧中出现了下列对话:“鬼子汽车来了!”“几台?”“三台”。

中国各地的乡音在变化。

反过来,一些台湾人说话也不知不觉受到了大陆的影响。杜维明先生对我说,他回台湾朋友开玩笑说:你被“赤化”了。他说怎么会呢?对方说,你总说“想法”、“看法”、“做法”之类的东西,都是大陆人才这样说。

 

 

所有跟帖: 

台湾人说我有看, 有做, 就是把英文have硬塞进来,真太恶心了。崇洋也不是这么整法 -即将入段- 给 即将入段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08:05:54

但冷静地看大陆年轻人,许多喜欢这样说,觉得时髦,还有”梗“ -dudaan- 给 dudaan 发送悄悄话 dudaan 的博客首页 (170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08:15:03

就是, 我也觉得恶心。 明明会说普通话,偏要学人家说不好的, 还觉得时髦。 -我爱城堡- 给 我爱城堡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10:28:52

谈不上崇洋。语言是有生命的,所以互相借鉴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拿50年代和今天的的人民日报,做一个用词甚至语法的对比, -obama_北美101- 给 obama_北美101 发送悄悄话 (41 bytes) () 01/27/2021 postreply 07:42:31

1996年我在大陆的姐姐来多伦多玩,看到我用银行卡在商店付账,说:“很先进啊!”我说:“姐,假如台湾人他就说:很方便啊!” -小百脸- 给 小百脸 发送悄悄话 小百脸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08:51:21

赵元任原籍常州, 天津长大。“把”发音成“百”是老式京腔,与台湾无关。倒是将“和”发音成“哈”才是台湾腔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184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09:22:04

把"和"发成"汉"还真不是台湾腔 -张猛龙- 给 张猛龙 发送悄悄话 (2018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11:36:52

我太糊涂了,不知道怎么把赵和张光直混在一起了,谢谢指出 -dudaan- 给 dudaan 发送悄悄话 dudaan 的博客首页 (23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12:32:12

更糟的是"位""名"乱用。位是个尊称,前几天首页居然有一"位"凶手这种说法! -张猛龙- 给 张猛龙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11:39:23

还有古装电视剧里该用"是否"的地方乱用"可否"。我忍很久了 -张猛龙- 给 张猛龙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11:41:00

初与台湾朋友接触,最震惊的是垃圾的读音居然完全不同 -红米2019- 给 红米2019 发送悄悄话 红米2019 的博客首页 (137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15:02:47

确实本来就读乐色。古音,北京土话,湖南方言,苏州方言,全国很多地方以前都读乐色。 -张猛龙- 给 张猛龙 发送悄悄话 (41 bytes) () 01/26/2021 postreply 17:34:36

車輛的量詞“台”估計是受了日語影響。 -Hohohoho- 给 Hohohoho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7/2021 postreply 09:25:2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