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本帖于 2020-11-07 17:35:0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沙夫 编辑
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独尊”现象,但在社会层面而言,各种门派的哲学从来没有停止过博弈,但它们在理论上的研究都一窝蜂地滑向了唯心道路,这不能用政治的强权来一笔抹杀,因为自始至终,现在的我们仍没有办法在中国的那段历史中列举出类似西方曾有过的唯理的思想苗子,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在明朝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西方文明进入后的结果。在西方历史上,也有过黑暗的中世纪,政教斗争也非常激烈---0甚至是压倒性的,但理性最终在文艺复兴中得以反正,因为他们一直有这样的苗子,最后壮大成了正果。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研究认为,是出在了春秋后期至战国开始的哲学研究走向上,由于哲学研究缺乏了独立性和创新性(当然我不能说还有理智上的问题),虽然这里有偶然的因素,但这与中国哲学家们的研究能力(比如实践的能力)与人格高度是脱不了干系的。这可以由一路来的“一蹶不振”----一直到现在还要引进西方的哲学来作主导就可见一斑。因为,在中国从春秋战国那时起再也没有了可以走向唯物、科学的哲学因子了。
 
至于说政治制度,除了中世纪,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早就在公元前就开始走向成熟了。所以,我们当然可以用偶然来遗憾,但不能怪政治制度。
 
与你商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