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小格局里乏味的芝麻小事。要说世上的人们努力在做的许多事都是本末倒置的事,应该不会是耸人听闻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常常不是从可以确定的因素出发去把握不确定的事物,而是无视事物的本质只习惯于追逐不确定的变幻表象,以至于那些人总是在不解地感叹自己总是颠仆在迷茫的处境中。短视和过小的格局让人们对偶尔见之的趋之若鹜,耳熟能详的倒常被视之为无物,殊不知自以为少见的特殊往往是来自于司空见惯的普通。
相向而行,近来这个词因为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了某些重要的场合所以就成了一个众人仰慕的明星辞令了,由于它高调地“横空出世”,以至于在生活实践中许多人的兴趣也就开始聚焦于怎样去使人相向而行这个“捷径”上,以为这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不二法门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相向而行早就是个并不少见的行为主角了,缺了它世界上许多事就不会发生:不相向而行人与人就不会相识,互通有无就成了一句空话,恩恩怨怨的人事就不会存在。所以,相向而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个基本的构成社会的自然行为要素,当然也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了,只是当它被抽象成了一个概念后倒是被人们疏忽了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了。但对那些处于迷茫中的人们而言问题在于尽管相向而行已是生活中的常态了但生活中的矛盾为什么并没有为之而减少呢?
相向而行的意思是有需要的相关双方相互间朝着对方的方向前行接近。应该说这个词把运动的方向是交代清楚了,但却给人留下了行为双方接近的动机、互动的能力和可能的结果去“有待揣摩”。所以对呼唤相向而行的始作俑者的打算及后面会发生的故事我们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空间的,连带着对相向而行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应该也可以去琢磨一番。
在近来的中美外交场合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相向而行这个词,为的是呼吁各方放下成见,为了和平共处而共同努力排除障碍来合作。这是一种为合作目的的呼吁,如果能成真那大概会是件好事的。一般而言双方怀揣着善意而来,大体上事情是会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的,譬如男女青年眉目传情后又在相向而行了,那么男欢女爱的后续应该会是个大概率事件。这是相向而行后诸多结果中的一种,目的是明确的------利益均沾,在意志上无需敦促。
坦率地说除了合作图利外也会有为了报复寻仇而来的相向而行。比如这次美国把中国拉上谈判桌就是为了要算算以前被“逆差”了的帐,要求中方把以前占的便宜吐出来。这就是一种可以算作为寻仇、报复而来的相向而行了。日常中人们说来者不善基本上就是指这一类不坏好意的接近了,譬如分属不同国籍的军机、军舰在有争议的地区在相向而行了,这基本上就是要发生冲突了。中印边防部队在边境地区一旦有了相向而行的举动,很可能就是拳脚战又要开打了。所以相向而行又可以是一种为一己之利而采取的行动,动机是自然的-----利益的使然,要挡也挡不住。据此可见,相向而行是不用他人呼唤的,它是社会人的一种自然又自觉的寻利行为,因为人们的利益在对方那里,相向应该不会是让人意外的,从动机看人与人的相向而行是必然也是自然的-----不需他人逼迫的,(本文不展开与本文主题并不直接相关的目的与动机理性与否的分析论证)。
如前所述,在中美之间仅目的性明确、过程也简单的相向而行就可以有两种方向四种不同的结果了,不过应该说产生像上面这样的可以被选择的非此即彼的结果还只是一种能被清晰的过程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基本上可以掌控的有限选择,如果再罗列一些带着“锦囊妙计”而来的相向而行那么其过程和结果可能便会有眼花缭乱地复杂和目不暇接眼地繁多的,所以单以招集相向而行的行为方式是无法明示其行为后的结果的。因为除了期待“不是这样就是那样”开诚布公的结果的相向而行外,还可以有更多的既有目标但在实际上又受“计策”支配而无法把握去向的“相向而行”。这些飘忽不定的行程不以某方的一己意志为转移,相向者无法知道每一步的相向后会带来怎么样的结果。所以捉摸不定就又可以成为一种在相向而行的过程中看得见的不是结果的结果的。
接下来就再来看看动机发动后的下一个环节:相向的过程与结果及其关系。相向但又存在难以把握的过程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有不同的认知造成的。举例来说,各方相向而行本来是为获利而来,不料想因为目标不同而分配不均导致争分,最终不欢而散。这样的结果怎么会是相向而行的双方事先所想要的呢?再举一具体的实例。有位网友A将当年抗战时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政治主张移花接木又不加说明地用在了不同的时空中,并以此作为对某方的批评影射。对此有另一位网友B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该先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否则就会张冠李戴,扭曲了此话的原意。时代背景不同了,政治口号的用法可能也就不同了”。应该说网友B是对网友A的一次善意的相向而行。按想象接下来会是一通善意的互动了吧?看接下来网友A是怎么说的:“你的理论就是典型的中国功利主义,有奶便是娘,没有道德没有契约精神,只有需要和利益。中国四面楚歌没有一个朋友,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看,不是谈事物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事情的是非曲直的誊清,而是直截了当地对善意而来者一通大帽子加大棍子就是这次相向而行的结果。读者是不是想象不到会有这样负面结果的吧? 可见除了前面所说的两种目的方向性明确、过程又简单且结果尽在意料之中的相向而行外,还可以有因为认知的不同而产生让人意外的也就是超出了相向而来者意料的相向而行的。因为在事情行进的过程中各人对事物的期盼、理解和随机又产生出来的认知不同,在行进过程中各方总是会朝着自己的目标持续对对方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以期改变事物发展的走向的。如果我们在日常中不加说明地运用相向而行这个词是会让人对结果产生有歧义的期待的。
说事情发展的是非曲直是意料不到的,是因为人常会有的飘忽不定且又无止境的欲望必然存在的。不过不是对什么事情有思想准备了就可以从该事情发展的过程中看到结果了的。再继续看上面这个例子还会有的一波三折的后续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网友A的一通帽子和棍子之下,大家一定会以为事情也就如此结束了吧?不,网友B对网友A的恶言相向不为所动,还是善言相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是抗日战争时一致对外的口号,避免的是内耗,这是政治智慧。抗战结束后,是谁打的内战第一枪?有契约精神吗?没有了,因为政治有新的需要了,有不同的选择,这也是智慧。你再看看,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不是‘随行就市’地在不断的变化中的?中美的三个公报与目前美国对台政策相符吗?这当然不是说美国没有了契约常识,而是中美之间的政治较量的需要。 正是政治利益的驱使,所以各国在国际上的朋友圈也是处于经常的变化中的。你听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人人都耳熟能详的话吗?”。如此这般地在一番推心置腹循循善诱的开导下,相向而行的结果又开始峰回路转了-------于是又是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来了。很明显这是事情在某方影响力变化下继续发展带来的“意外”结果。可见,不对行进中的假设和想象加以必要的努力相向而行只会是一种让当事者做着美梦盲人瞎马地去踏空的“陷阱”。所以,相向而行的过程又是个伴有随机变化的、会受各种影响而或然的发展过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如果没有利益的交集又怎么会有相向而行的动机和行为?就个人而言,物质世界里的人必然就是个利己动物,相向而行完全是一个自然的图利起点,所以就算是能结秦晋之好的男女或是可以在某个战略机遇上合作共赢的族群都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而自然地相向而行地走到一起来的。都说发财好似找金矿,无利可图就算你喊破喉咙也不会让别人抬下眼皮,有利益在这里,你不呼唤他也会厚着脸皮往你这里来------这是第一因的预设、生理的需要及心理驱使的自然。
“剪不断理还乱”,秦晋之好之后会不会反目成仇?果果分完后族群之间会不会再拔剑相向?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无视随之而来的潜在风险、满足于与对方较力后获得的阶段性结果而忽视逐利的本质,这就是感性者的悲哀。在相向的过程中想通过花言巧语让对方迷惑了逐利的目的或以为自己可以一劳永逸地掌控对方而不被识破这是自欺欺人的徒劳。客观世事因有着太多的偶然而难料,所以相向而行的过程总会是个充满着随机变幻的博弈过程-------这是随机出现的机遇促造而成的或然。
“总为浮云能蔽日”?然而,在相向而行的过程里除了那些众多且变幻无定的表象外还是有确定不变的因素存在着的,那就是贯穿于相向而行始终的表现为贪婪争斗的人性,这是唯一在这个过程中无需赘言的定然。唯有从定然的也就是必然的人性本质出发去定夺变幻中的各种现象才能从容不迫妥帖地处理好迎面而来的人事,倘若本末倒置地去着手那么顾此失彼的局促也就无法避免,让人无奈的是这样的“倒置”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以忽视了定然的因素、功心于自然的倾向、计较于或然的心态去处世的种种努力,最终只能是付诸东流的徒劳,芸芸众生因果不分当然就会在物欲横流的俗世中活得又累又茫然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