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公社社员都是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吗?现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我是 1968年10月下放的。一天,队长安排我和他在场基上扬稻,就是把从田里收割,打下的稻子按稻子颗粒饱满程度分等级,因为收割上来的稻子有的是颗粒饱满,有的还只有六七成熟,有的还是瘪稻。当时农村把稻子分等级的办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用能鼓风的风车和来风成大约45度的方向将稻子鼓吹出去,这种风车需要人工摇动叶片产生风力。还有一种就人工用木掀将稻子和来风成大约45度的方向向天空撒出去,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术。利用惯性原理,颗粒饱满的稻子就被抛到最远,这样就能将稻子大至分成几个等级。当然,作为下放知青的我,也只能当当下手,干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那年收成好,作为生产队长的刘队长心里非常高兴,能够让社员们年终有个好的分红,也是他当队长 的一个大的业绩。下放到队里后也听人说刘队长当年在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时是个支前积极份子,为此还光荣入了党哩。 等到工作快结束要将稻子归类时,刘队长心满意足地告诉我说,将那些最外边颗粒饱满的稻子归为一类,分给社员们作口粮;将靠近里面一点的稻子归为二类,给国家交公粮。我当时以为是听错了,就问他再说一遍,他肯定地告诉我:最外边的作口粮,中间的交公粮。我一下子瞪大眼睛楞在那里,然后就问他:报纸和广播不是都在说社员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吗?他狡诘地眨了眨眼说:社员一年忙到头不吃点好粮食还图点什么呀,不能说把那些好粮食送给城里人吃,自己尽吃那些孬的吧?报纸广播说归说,我们做归做。到这里我这个书呆子才恍然大悟,原来现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