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北洋海军覆灭,李鸿章辉煌落幕。他赴日签《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成民族之痛。
李鸿章签《马关》后,赴京见光绪,遭痛斥割地赔款,年轻皇帝斥其失民心、伤国体,似遗责个人独断。
李鸿章觐见后,清廷留其于京中“入阁理事”,实则剥夺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之权柄。
李鸿章居无定所,暂栖贤良寺,门庭冷落,众叛亲离。袁世凯忘恩负义,转投政敌,更代其劝退,欲夺其位,遭李鸿章怒斥。
李鸿章七旬有二,一生以坚韧著称,未言败绩。官场风云变幻,他深谙韬光养晦之道,静待时机,或可再展宏图。

一年之期至,慈禧钦点他为全权特使,赴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盛典,兼程游历欧美。
清廷初拟遣法之湖北布政使王之春赴任,俄方抗议其位卑,坚请李鸿章亲往。
清廷为“联俄抗日”大计,遂急调新使节赴任。
李鸿章得曾国藩赏识,赞其内敛有劲,竟略失谦逊。他欣然言:“绝境逢生,恰如吾今日之感。”
慈禧于1896年2月28日与李鸿章深谈数小时,随后李鸿章启程,经天津前往上海。李鸿章向黄遵宪透露此行核心策略为“联结西方,制衡东邻”。
西方列强竞相邀李鸿章访国,竞相争取其首访殊荣,以求利益最大化。
俄人恐李鸿章先至别国,错失先机,力主其首访俄国。
李鸿章一行于3月28日自上海启程,搭乘法国邮轮穿越红海与苏伊士运河,转乘俄国邮轮,横渡地中海入黑海,历经月余,终抵俄国敖德萨港。
李鸿章历经190天,横跨三大洋,行程九万里,遍访欧美八国,其经历丰富而深邃。

【第一站,俄国】
访俄之时,两国各怀心计,表面友好,实藏深意。俄涉还辽、贷巨款事,令战败阴影下的清廷,尤怀恨日者,生幻想共识。奕?、翁同龢、张之洞倡联俄抗日,刘坤一更言若俄能迫日还辽且免赎金,清廷愿赠疆土以谢。
俄国人视此举为诱饵,仅是一场狡黠的欺骗。
李鸿章一行于1896年4月30日抵圣彼得堡,未宿国宾馆,而寓居于富商巴舍夫宅邸。巴舍夫昔日华商,主营茶叶,财帛丰盈,且与李鸿章早有交情。
李鸿章访巴舍夫府,受香花礼遇,彰显尊贵。
沙皇加冕典礼背后,实为两国密谋合约。李鸿章赴俄谈判,却似猎物入网,难逃俄国外交手腕之凌厉,数日即陷困境。
梁启超视李鸿章所签之约为国耻先例,此后列强对清廷条件皆仿其三:租地、禁转他国、筑路权。
李鸿章赴俄,暗度陈仓后,明修栈道,出席沙皇加冕盛典。
李鸿章加冕,两则趣闻广传。
李鸿章在各国国歌奏响时,沉稳地哼唱了安徽庐剧,彰显其深厚文化底蕴与从容不迫之态。
李鸿章面见俄国皇后,误解吻手礼为求礼,误以为赠物,遂赠慈禧所赐之戒,尽显文化差异之趣。
俄国皇后接过戒指,心中赞叹李总督的绅士风度,再度伸出手。李鸿章见状,尴尬于无物可赠,幸得随从解围,终在大庭广众下轻吻皇后玉手。
李鸿章吻后,心中暗自不满,对那洋妇的轻浮举动深感鄙夷。

【第二站,德国】
李鸿章对德国怀有深厚情感,源于其工业强盛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仰慕,其访德之行,实为心向之朝圣。
李鸿章乘火车于1896年6月13日从俄国赴德,入住柏林凯撒大旅馆。因其威望与采购军火传闻,德国人以盛情相待,投其所好,尽显细致礼遇。
李大人所钟爱的画眉鸟挂于室内,香烟也已备妥。
李鸿章显痞气,明知军火无采意,仍扮土豪炫全程。
在德国,李鸿章内心交织着羡慕、惆怅、迷茫与痛苦,感慨万千。
李鸿章六月十四日谒见德皇威廉二世,递交国书并颂词,对德助归辽东、训军购械之举深表感激。
李鸿章六月十五日赴德皇行宫赴宴,其后参观德军及军工厂。
观德军,他言:若得十营劲旅,必胜无疑。
李鸿章访司塔丁造船厂,忆北洋海军铁甲舰订购往事,念甲午海难“定远”“镇远”沉痛,七旬老臣不禁泪下。
李鸿章访克虏伯炮厂,沉痛未解,见段祺瑞等四学子研习,方露笑颜。
身处他乡,他激励同乡青年勤学不辍,以图将来为国效力。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既感荣耀又觉自愧弗如。
李鸿章慕名访西方俾斯麦,对话跨越东西,历史铭记其风采。
【随后几站,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李鸿章访问多国,对荷兰、比利时浅尝辄止,法国则稍事停留近二十日,并参与了法国国庆庆典。
李鸿章访英时,特至昔日战友戈登将军之墓,致以敬意。
李鸿章初抵沪上,力薄势单,屡借戈登常胜军之力,李秀成亦叹其战功多赖戈登之助,否则难以立足上海滩。
李鸿章与戈登因苏州事件矛盾激化,遂运用中式权术制衡。待自身实力足以独立,便果断与戈登分道扬镳,令其返国。
戈登家人赠李鸿章名犬表谢,却误被李视为珍馐,终成腹中餐。
餐后致戈登遗属谢函:"厚礼承蒙,感激溢于言表。虽年事已高,食不贪多,然所赐佳肴,幸得品尝,倍感珍馐之味,心领神会。"
李鸿章一行游历欧洲后,乘“圣·路易斯”邮轮,于1896年8月28日抵达纽约。
李鸿章访美,纽约万人空巷,东方高官首访引美热烈反响。
李鸿章初访美,身着黄马褂,误被视龙袍,加之直隶总督身份,美民众不解其真,尊为大总统,传为笑谈。
李鸿章速睹美报威力,《纽约时报》误称其为“中国总统”,更炮制假新闻,如“慈禧嫁李鸿章”,引发哗然。
描述得详尽而生动,绘声绘色。
李鸿章闻讯,惊惧之余,冷汗涔涔,自此黄马褂深藏,避免张扬。
李鸿章在美遭禁烟,不悦后于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外台阶吐痰,成轶事一桩。
李鸿章访美之旅,除去笑谈逸事,成果斐然。在自由开放之境,他尽显非拘于朝堂老臣之姿,参访演讲,皆留佳话。

【回程】
李鸿章于1896年9月5日离美赴加,十日后,搭乘美太平洋轮船公司邮轮归国。
横滨途遇,李鸿章坚守“不踏日土”誓,拒登岸换舟。见摆渡乃日船,更拒之。终以木板相连,七旬有三的李鸿章,蹒跚而行,显其倔强之志。
对日本的仇恨,于彼时深深刻印于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