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read this

来源: 單身老貓 2010-03-04 12:46:5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227 bytes)
資料來源:
http://ntd.judicial.gov.tw/big5/index.asp?contentID=278

親職溝通 


一、前言: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狂飆期,從兒童期的依賴性格過渡到獨立成熟的個體,難免搖擺兩者之間,生命會自己追尋出路的,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在易感心緒的波瀾下就如蠻牛般去衝撞生命的出口,傷人傷己,很多父母既傷心又無奈,不知究竟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二、代溝:

  很多人歷經親子長久的衝突之後,找到了一個合理化的理由。那就是來自早期生活經驗的不同,年齡的大小、思想的差距,代溝成了必然,親子衝突的發生也就成為理所當然。

  可是專家學者卻有不同的認知,他們認為衝突不必然發生,衝突的發生來自溝通的障礙。PAC理論,以父母成人、兒童三個腳色配當,來說名角色認知不同或者角色的僵執、造成無法溝通的局面,如果彼此能以理性、成熟的成人角色相互對待,雙方的期待適當,其實是可以大家都不必衝突的。

  又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親子衝突在於需求層次的不同,當父母為基本的生存與安全,食、衣、住、行等需求努力時,少年朋友卻汲汲追求同儕歸屬,尊榮與成就感,雙方的認知造成鴻溝,也就雞同鴨講。其實只要雙方有同理與聆聽的功夫,就可發現為何彼此價值的排序不同,您不一定同意他,但可以理解他。

  事實上孩子雖然沒有辦法與我們一起經歷逝去的歲月,我們卻仍與孩子一起存活在同一個世代裡,角色容或不同,認知容或有別,但我們有機會參予了孩子的生命歷程,是故互動的障礙絕非歲月造成的代溝而是溝通能力的不足,很多專家學者不斷呼籲親子問題要養成雙向溝通的習慣,於是乎「溝通」二字成了口頭禪。經常向親子間提出以下的問題:「假如對方不接受您的意見時該如何?」,答案都是「要溝通」,「假如對方仍不接受時該如何處理?」答案大都是「繼續溝通,溝通至對方接受為止」,當然結局沒有那麼美好,大多是溝通破裂,雙方決裂。慢慢地很多人不在滿足於如此模糊的概念,而是希望有明確的技巧和可用的方法來達成溝通的目的,PET(父母效能訓練)理論就應叨???r

  三、PET:

  它的理論架構明確而清晰,首先是確定問題,如在孩子的問題區中,父母須哂脙A聽的技術,去釐清孩子的問題,紓解其情緒,進而協助問題的處理,父母是個「幫助者」,無衝突的必要。如係父母的問題,則父母應用「我訊息」的技巧,表達其困境,是一種不責備的態度,希望對方在真正理解之後能改變態度與作法,讓親子之間能盡量擴大無問題區而悠遊其間。當然事件結局也未必如此美好,於是PET發展出解決方案:首先在態度上破除贏-輸的傳統權力觀念。其次是改變環境:其方法大約有以下八種:1.使環境多采多姿;2.貧化環境;3.簡化環境;4.限制孩子的活動空間;5.防範孩子意外事故的措施;6.給孩子一些替代品;7.讓孩子對環境的改變先有心理準備;8.思考該如何替青少年設想。再次是雙贏策略-所謂不敗的第三法,就是由親子雙方一起思考有可能的解決方案,再找出其中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不敗的第三法,理論上是一定可以找到雙方一致都能接受的方案,因為它思考所有的「可能」,但這樣的思考,未免海闊天空,談判理論解題模型,正可以作為補足功能。

  四、談判理論:

  親子關係帶入談判的概念,或有人認為是離經叛道,其實它也是一種協商、一種生活、一種思考方式,它強調縱橫捭闔之間「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輔導、諮商理論強調以溝通解決問題,而談判者將溝通做為其前置階段,它補足了解決問題的模型,其所謂談判空間與不敗的第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惟其解題模型更為具體,以下是談判者常用的五種解決模型:

1.交集法:找出雙方利益的重疊處,用這個最大公約數作談判的基礎,交集法要成功,必須雙方都確實為自己的要求下定義、看看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找到交集。

2.聯集法:就是同一些含糊的字眼來滿足雙方的要求讓大家都可以獲得一些,但是又不太多。

3.水平談判:把幾個議題放在一起談,如果你讓我這個,我就讓你那樣,把要交換的先聯在一起,要求兩者一起談,以收張力使力之效。

4.切割法:把一個議題,切割成一組東西,這樣才有交換談判的空間,切得愈細、中間交換的空間愈大,達成協議的機會愈多。

5.改變定義法:即就是改變議題的定義,例如把究竟未滿十八歲青少年應不應騎機車?改變成以何時騎機車為適當等是。

  五、以少年對機車的需求為例:

  機車犯罪是少年犯罪中佔最重要的地位,還可以在細分成:機車竊盜、公共危險(飆車),過失傷害或過失致人於死罪等,有人屢犯不悛因而身陷囹圄,有人因民事賠償傾家蕩產,有人因此父子反目,很多為父母者不理解為何為了一種交通工具而至於此。

其實從需求理論觀照,這來自於認知的差距,對父母而言機車是單純的交通工具是生存(工作)所需。但對孩子而言機車可能是同儕歸屬的象徵(加入某種車隊),可能是爭取尊容感的工具(飆車時受到群眾的激勵,同儕的讚賞)。可能是休閒旅遊的工具,也可能與性相結合(有輛拉風的機車,更易得到異性的青睞),所以當機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時,問題就變得複雜而難解。如深入釐清時,對雙方而言,機車問題只是表象,家長擔心是孩子的安全,而孩子需求的是交通的便捷、或歸屬感、尊榮感等,如何滿足雙方的需求是解決問題的癥結,從溝通分析理論(PAC),它提醒雙方必需以適當的角色與期待才能解決,PET理論則提供改變環境方式及哂貌粩〉牡谌?ǎ瑖L試找出雙方都可能接受的方案。談判理論則提供解題型模,試圖找出可能各自有利的方案(聯集法),可能共同有利的方案(交集法),可能把購車的價金問題與取得駕照等議題交換聯結(水平談判),或者把何時買機車,機車類型、機車的使用限制、使用時間,是否攜帶安全帽等分割議題討論(切割法),或者與孩子討論從要不要騎機車變成騎機車等合不合法(改變議題法),各種方式可交互或併合使用、或對解決問題有些幫忙。

  六、結論:

  親子問題自古難解,各家學說爭鳴,但仍然有很多失歡的家庭等待協助,各種理論觀點或許不同,正好可以相互觀照補充,但問題不必然就消失無蹤,不管如何,假如大家都抱持以下信念-接受雙方是獨立的個體、尊重雙方的需求、接受衝突存在的可能並有解決意願,能互敬互愛、珍惜並願維持彼此關係。親子之間必溫煦滿懷。

所有跟帖: 

Love, Respect, Communication. Thanks Laomao! -CPA- 给 CP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5/2010 postreply 11:19:2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