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也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

偶然翻了几篇有关物种灭绝的文章,发现了些有意思的例子与观点,现在到博客里来发点感慨。

第六次物种灭绝真的要来了吗?

地球上自有生命以来经历了5次大型的,单向型的物种灭绝,例如消失在白垩纪的恐龙。现在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谈到这个话题,甚至对所谓“第六次物种灭绝”给出了时刻表。人类似乎也很自省地将原因都归入了自身的生存活动上。但是,事实真如此吗?"Nature", "Science" 等杂志上刊登了科学家们对此各种不同的看法。先看看数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n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a conservation de la nature UICN)的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识别了150万个物种,UICN 的科学家研究了其中79 837种,这其中的23 250 种被认为是“濒危”。灭绝速度科学家们的意见也是从1到100的不同。他们认为,每10年大约有0.01%至1%的物种最终消失。所以,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如果这23 250个物种在未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里保持同样的速度消失,才可以说是进入了“第六次物种灭绝”期。



哪些物种濒临灭绝?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 曾经撰文指出“研究表明大批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但是自公元1500年以来,真正灭绝的海洋生物只有15种,并且最近50年无一海洋物种灭绝。海洋生物因其特殊的生活环境:浩淼的大洋让它们总能觅到生存之所,往往能躲过劫难。例如,大西洋鳕鱼(cabillaud/cod)曾是蕴藏最丰富的捕捞品种,但是因为几十年来人类的过度渔猎,到1992年时Cape Cod海域存鱼量只有1815年的3%。但是大西洋另一边的北海(mer du Nord)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严格有效的法规措施,鱼群数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事实上,大多数物种的灭绝出现在大洋洲的各大岛屿上。与陆地不同,岛屿因其封闭性的地理环境,一方面新的物种很容易产生,另一方面本土物种抵抗外来物种的能力低。自1600年以来,地球上鸟类,爬行类及哺乳类动物的灭绝分别有95%,90%及60%发生在这些只占地球总面积3%的岛屿上。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非常局限的区域性现象。对占地球表面积97%的陆地与海洋来说,物种灭绝对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健康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生物自己能干什么?

面对似乎“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环境,生物自己是如何应对的呢?所有的生物面对环境的变化都有3种选择:迁徙,适应或者消亡。迁徙,生物会邂逅自己的远亲,从而产生新物种(被分子生物学家称为“基因漫歩”:les gènes se baladent);适应环境,生物会进化;如果“选择坚贞”,现存物种消亡,那么它们留下的生存空间又可以接纳以迁徙和适应来面对变化的别的物种。至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只会为更多的新物种提供生存土壤。因为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适应温暖比抵抗严寒更容易。在人类所了解的地球38亿年的演变历史中,物种越来越多样性是个总趋势,因为每次物种灭绝之后总会有更多的新的物种产生。

人类干了些什么?人类还能干些什么?

当然,人类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已经对大自然犯下了不可逆转的错误,是可能的“第六次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但是大自然的魔法口袋里可不止一套把戏,当生态环境的变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命运时,他们就会采取行动让物种多样性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但愿这样的行动还不算太晚!

方法之一:消灭外来入侵的捕食者
在新西兰,科学家们自80年代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清理领地”的工作:稳妥地控制人类活动带来的外来物种,同时又是本土物种的捕食者的数量。例如:老鼠,羊,猪,驴,树蛇(serpents arboricole /tree snake)(生活在Guam),狐狸(在 les Aléoutiennes 地区)等等。目的就是减少这些外来物种对本土野生物种的侵害。在80年代,世界仅存,新西兰某个岛独有的一种生活在地上的鹦鹉kakapo,因为生存领地里老鼠猖獗,几乎濒临灭绝。科学家们用了数十年的时间用尽各种方法灭鼠,最后kakapo 生存了下来。用同样的方法获救的还有kiwi鸟,tuataras(一类蜥蜴),wetas(一类巨型昆虫)等等。

方法之二:圈养或异地培育再放生回原领地
加利福利亚鹰(condor de Californie),黑脚臭鼬(putois à pied noir/black foot ferret)曾濒临灭绝,科学家成功地进行圈养然后放生回领地。还有Yellowstone狼,瑞典,苏格兰水獭也渐渐地被重新放回它们已经长期远离的曾经的领地。仅在新西兰,以这种方式挽救的“濒危”野生脊椎动物的种类数在1992年至2005年间几乎翻倍:从124增长到424种!还有一种方法叫“生态替换” (remplacement écologique /ecological replacement):一种名为Aldabra乌龟被引入Kauaï 替代一种陆地生活的早已灭绝的“龟嘴”鸭(canard au bec de tortue),因为新引入的物种可以担当已灭绝物种的生态功能。这样一来,科学界也把挽救物种的重点从单纯的“救”转移到恢复生态自然运作的过程中来。

人们做事情都推崇用理智,讲究一下“轻重缓急”。这样一来,本来“生而平等”的生物就被放到了生态环境这架天平上:到底该优先挽救哪种 “濒临灭绝”的生物?但是,在如繁星般浩瀚的物种界中,某种生物在生态环境中具体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也并不十分清楚。当然,人们还是知道一些的,诸如:海獭是海藻丛林的维护工,没有了它,那些依赖海藻丛为生的其它生物就“唇亡齿寒”了,起码“小丑鱼”nemo"就没法活。人们还在积极地思考,例如:可不可以模拟水獭,像它们一样在水中造大大小小的泥塘,在为其它生物提供栖息之所的同时还可以让水浸透到更深的蓄水层?人们也在大胆地猜想:会不会是大大小小的生物多多少少都担负着生态功能的某一小片?(这个观点还有点“平等意识”的曙光)

方法三:基因改良
生物技术在帮助物种提高病虫害抵抗力,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被称为“完美树”的加利福利亚板栗树。曾经占美东落叶林近四分之一江山的板栗树,由于某种来自于亚洲的真菌感染,数以十亿计的树病死,整个物种也于20世纪初灭绝。后来纽约州立大学的William Powell, Charles Maynard成功地将存在于小麦中的抗真菌基因移植到板栗树基因链上,一种对真菌具有天然免疫力的板栗树从此诞生,并且再次让美东的森林焕发了勃勃生机。这一物种也被美国权威部门鉴定为“对生态环境没有危险”。当然,美国对所有的OGM/GMO都是同一态度,虽然OGM/GMO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需要相当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验证的。

物种多样性(biodiversité )与物种丰盈性(bioabondance)

物种的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环境是否健康的指标之一。前面我们提到了,人类只识别了150万种生物,还有超过400万种的生物人类还是一无所知的,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不少已灭绝或正在灭绝。保存物种的多样性也就是保存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但是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健康运作还需要物种的丰盈,即:数量要足够多。最简单的例子,加利福利亚板栗树,为多少野生动物(当然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还有,让mammouth laineux(wooly mammoth)回归北极洲以下北美欧亚广阔的原野上,让它们帮助改善地球上最大一片的草原;俄国人Serguei Zimov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工作,已经将西伯利亚北部的Pléistocène 变成了每平方公里聚居10吨量动物的可观的生态园。

当然这样的工作需要强力的资金支持,并非时时处处可为。但是人类有意识的努力其效果也是很可观的:在欧洲,河流去污化,三文鱼重现于莱茵河,塞纳河,泰晤士河;还是在欧洲,退耕还林,野生动物渐渐回归;久已不见踪迹的狼,猞狸(lynx),棕熊,gloutons/glutton 等又回到了丛林......还有海域,地中海的Pélagos 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区已扩展到了 87 500平方公里;Obama总统在2014年曾宣布the pacific remote island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 也覆盖到了近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这样的保护区目前全球已经超过了6500个,涉及海洋总面积的3.4%,计划到2020达到10%。陆地上的保护区也一样:在1985年时只占陆地面积的4%,而如今已到达17%。所以,大体趋势是正态的。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他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应该知道怎么做。还有,悲观的人或许可以深刻地了解世界,但是只有客观与乐观的人才能真正改善甚至创造世界!Save the world, 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希望如此 -Chiyankun- 给 Chiyankun 发送悄悄话 Chiyanku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31/2016 postreply 16:48: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