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八两? 李敖和HH 可不是 π 和 3.14, 不可同日而语

本帖于 2010-10-04 05:46:15 时间, 由版主 笑比哭好 编辑

首先, 还是那句话 '可以不同意你的话,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以下ZT

• 李敖,年轻的时候不就是现在的韩寒?老了变成保守派了 老糊涂,,,也难怪70好几了

• 你NC吧!李敖和HH能相提并论?李敖是台大历史系毕业, 在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历史学者。HH是什么东西!敢说话承认,但没有任何的学识!

• 年轻的李敖=韩寒?你还真不是一般的NC 现在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啊,竟是些垃圾

•李敖从立委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行为确实保守了许多, 虽然75岁,思维跟以前没有什么差别。与其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政治斗争上,真不如趁现在有点精力为以后留下点什么。

• 李敖算得上著作等身。和那些人斗并不浪费他时间。刀要磨才快 ,脑子也是。

• 笑话,查查李敖经历再说话,他上学就出名是靠学问厉害不是靠BB

• 韩寒怎么会有李敖的影子 二人经历无半点相似 李敖只是抗议无根据的语言对抗吧 原来凤凰的李敖有话说 他每次都拿史料证据 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 写阳*痿美国的时候 也是经常光顾档案馆 查看各种信息 而韩寒充其量是个作家 不过最烦的是路金波 精于炒作

• 我说的大家,是媒体。。媒体觉得韩寒叛逆那劲头挺像 当年李敖的。。所以老把他们俩做比较。。 其实我觉得,,韩寒不错,自食其力,家里无钱无权的,28岁能混到这样不错了



另附李敖简介(维基百科)

李敖(1935年4月25日或4月5日-),字敖之,小名安辰,生于哈尔滨,祖籍中国山东省潍县,台湾近代思想家、演说家、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中华民国第6届立法委员。

1949年,随其父母,自上海来到台湾,在台中落脚,进入省立台中第一中学二年级就读。1954年,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取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因为兴趣不合,1955年台湾大学法律专修科改组为法律系,李敖以此机会,自动退学,重考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系,1959年毕业。

1961年,李敖在于《文星》杂志以《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掀起中西文化论战,与胡秋原等人开始笔战,以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的形象力抗多位学者,从此成为文化界的知名人物之一。1980年代,他与当时的党外人士合作,不但以批评时政的杂志文章活跃于文界,试图挑战国民政府当时的言论限制政策,还把“党外”杂志汇集成的文章,出版一系列书籍,批评国民党政权,或讲述历史。不过因触犯当时《出版法》等法令,因此通常为禁书。这一段时间长达十年,李敖称为“笔伐”时期,主要成绩是《李敖千秋评论丛书》、《万岁评论丛书》。

李敖的博闻强识,加上他的搜集资料的天份,被人予以“奇才”、“大师”的评价。汪荣祖就曾说:“李敖是两岸研究蒋介石的学术权威。”此外,他还曾和胡适、钱穆、殷海光、雷震、梁实秋等人有来往。

1971年,李敖以叛乱罪被捕入狱。李敖在“我写北京法源寺”中说: “自一九七一年起,我被国民党政府关过两次,第一次十足关了五年八个月;第二次十足关了六个月,一共十足关了六年两个月,再加上被在家软禁十四个月,一共是七年四个月。”

1994年,由于东吴法律系学生黄宏成〈后因搜集全台湾各地泥土,亲吻大地,名噪多时,台湾媒体昵称为台湾阿成〉有无人可及锲而不舍的本事〈参阅李敖回忆录口诛篇〉,最后促成李敖先生到东吴大学历史系任教,并与蒋家第三代,前东吴大学章孝慈校长和解,后孝慈校长卧病在床,李敖先生拍卖生平珍藏字画所得新台币七百余万,由黄宏成与张美珍一同亲自送往东吴大学,由时任主任职务王伟勇教授代收,作为章孝慈校长医疗费用。

文坛成就
李敖的作品以专题历史研究最为著名。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了《胡适评传》、《蒋介石研究》、《蒋介石评传》、《孙中山研究》、《蒋经国研究》、《二二八研究》、《国民党研究》、《民进党研究》、《冷眼看台湾》以及《中国性研究》、《中国命研究》、《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 、《传统下的独白》、《北京法源寺》等,大部份收录于《李敖大全集》。

李敖的作品以文字尖锐、不留情面著称。如其散文以及评论文章等,常常会引起争议:例如曾评价余光中“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一软骨文人耳,吟风弄月、咏表妹、拉朋党、媚权贵、抢交椅、争职位、无狼心、有狗肺者也”,并认为其言论粉饰了蒋介石当政时期国民政府的专制行为,这些措词严厉的评价在学界和民间都有各种不同的反应。

思想倾向
《自由中国》结束,到六零年代再起来的,是《文星》杂志。它是五七年创刊的,到六五年停刊。它前面一半的生命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到胡适去世的前后,李敖在上面写文章,有几篇非常脍炙人口,造成全台湾轰动,文化界轰动。胡适去世时,《文星》杂志纪念胡适的专号卖了三版,从那时起,《文星》就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文化刊物。
当时,李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强调的是反封建和西化,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等,在学生圈里面造成很大的震撼,也对那一代人,包括比那一代大一些的人,形成很大的冲击。李敖基本上是批评中国封建文化与社会。早年他是一个封建文化的批评者,比较不谈当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议题。他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批判,基本上是站在现代化、西化的角度,当然这个现代化里面有不少自由主义成份。就政治议题而言,《文星》对台湾自由主义的贡献,没有脱出《自由中国》的大架构,只是重复其中的一个局部[来源请求]。这份杂志的意义,在文化领域。政治批评的部分,则大量出现在李敖后来的《李敖千秋评论》当中。

2005年李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希望中国大陆逐步走向“成熟”的、自由和民主的现代社会。他一方面规劝在中国大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自信的扩大言论自由和接受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他也劝导中国大陆的民众在处理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时采取“温和”及“非对抗性”的博弈方式。李敖的这种政治主张,部份中国大陆人士认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追求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体现。

对于文化大革命,他指称:“那麽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陷入艰苦的状态;救死,这是第一优先的,所以花了这么多年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共产党因为在摸索,也犯了错误。这个错误,邓小平评估过。我们在《邓小平文选》里面看得很清楚,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错误。’”

对于国共两党的评价,李敖指责国民党较苛,而赞扬共产党帮助中国达到了“还没有富国可是先强兵的这个境界”,甚至评价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巨人。
另外,在2007年当中正纪念堂发生更名台湾民主纪念馆争议时,李敖即直言“干脆炸掉”.

政治活动
政治上,李敖长期反对国民党在台湾的独裁专政,支持民主自由。 对于两岸问题,李敖支持两岸统一,认为两岸统一最符合台湾的根本利益。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期间,他曾公开支持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同时他也强调,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二十年前提出的“未来式陈述”,而二十年后他所谈的一国两制已不太算“未来式”了;简言之,邓小平讲的是“未来式”,而他讲的是“现在式”(的陈述)。
2004年,李敖采用“不插旗、不拉票、不发传单、不做广告”的竞选方式,以其高知名度和无党籍身分当选立法委员,持续对台湾和中国大陆发挥影响力。2006年10月15日,李敖领表宣布参选年底台北市长选举,最终投票结果其以0.61%的得票率落选。

2007年9月20日,李敖宣布投入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及组织政党。他将户籍由台北市大安区迁至文山区,准备参与文山区的立法委员选举,而同区的候选人包括国民党提名的赖士葆。2007年9月30日,李敖宣布成立“中国智慧党”,自任该党第一任召集人。但在2007年11月20日,李敖发行新书《李敖议坛哀思录》,同时宣布退出政坛。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