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评论家里,匈牙利诺奖者《天下毁灭》对中国的描写是这样的 (基本准确)

与旧中国的关系,并回答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哲学能否在极度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生存下来的问题。作者深知当现有文明遭遇新结构时会发生什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克拉斯纳霍尔凯记录了共产主义文化的衰落,他的其他几部作品则深入探讨了社会衰败的现象。...

这本书奇怪的书名究竟该如何认真对待?这个半书名里还加了“报告文学”两个字。作者是否已经从对东欧衰败的描述转向了对中国后社会主义毁灭的描述?克拉斯纳霍尔凯的小说《撒旦探戈》讲述了一个被摧毁的匈牙利集体农场的故事,而《毁灭》则是一部关于中国(自我)毁灭的报道文学。这对作品的文学维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早期作品中,克拉斯纳霍尔凯倾向于将衰败呈现为一种美学和精神升华。在当今中国,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对衰败的迷恋?克拉斯纳霍尔凯对当代中国的评价是激进的。

关于南京这座西方城市,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他写道:不仅在2002年5月5日,南京是绝望的;南京总是令人绝望,因为没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比南京更令人绝望:数以百万计的人群,阴暗破旧的街道,无情、粗俗、疯狂的交通,以及无情的小巴,尾气喷向乘客。

基本上,克拉斯纳霍尔凯笔下的新中国是一个媚俗的中国,人们相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苦难之后,买卖的解放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救赎”。这里的一切都散发着一股明显的“新财富的气息”金钱是中国的新宗教。新中国是一个“低劣的游乐园”的世界,很难“找到哪怕一座可以守护过去的纪念碑”(70)。一切都是塑料制品(165),游客们被高价的商品所束缚,充斥着“异常激进的推销、欺骗和谎言”(93)。总而言之,新中国“虚假、欺诈、伪造、非原创、垃圾,只是一个拙劣的复制品”

杭州,曾经的南宋行政中心,如今“从始至终都令人失望”:“可见那里曾经辉煌、博学、智慧”,但现在“再去寻找也毫无意义”。

即使在上海,“未来也不存在,这也意味着上海不仅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它被未来所蒙蔽,无暇顾及现在”。这里没有音乐会或古典音乐演出可去,“因为你真的需要去寻找这些”。规模较小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熙熙攘攘、混乱不堪、永远开门营业的破布市场”,而明清时期的村庄则仿佛“误入了一场奇妙的梦境”(98),直到后来才发现这里也只是一个旅游陷阱。这些评判虽然尖锐,但正如人们所料,它们被巧妙地表达出来。吕西安·白伊(Lucien Pye)或西蒙·莱斯(Simon Leys)等汉学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但克拉斯纳霍尔凯的论述和方法却有所不同。可以说,他通过“忧郁的反抗”这一文学模式来探讨中国,正如克拉斯纳霍尔凯在小说《宇宙的忒修斯》(2001,86)中所解释的那样,这种模式存在于“悲伤的致命甜蜜与无法抗拒的反抗欲望之间”。最终,这种忧郁是由一种难以忍受的对和谐的渴望构成的,这种和谐永远无法实现。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