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中国古代也称布谷鸟,子规、杜宇等
巢寄生鸟,例如杜鹃,是一种通过将卵产在其他物种的巢中,并操纵毫无戒心的宿主孵化卵并抚养后代来进行繁殖的鸟类。杜鹃幼鸟孵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它家的幼鸟从巢中推出摔死,将毫无戒心的寄主的辛劳全部据为己有。
巢寄生鸟的高昂成本使其成为探索野生物种进化机制的绝佳研究系统。
例如,我们过去的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亚,壮丽细尾鹪鹩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叫声,当它看到杜鹃时会发出这种叫声。当其他细尾鹪鹩听到这种警报声时,它们会迅速飞来攻击杜鹃。
在早期实验中,我们不禁注意到其他物种也会对这种鸣叫做出反应,并发出非常相似的鸣叫。此外,与远在中国、印度和瑞典等国工作的合作者讨论后发现,那里的鸟类也会发出非常相似的鸣叫——而且也只针对杜鹃。
世界各地的鸟类都发出相同的鸣叫
首先,我们浏览了在线野生动物媒体数据库,看看是否有其他鸟类对巢寄生发出这种鸣叫的例子。我们发现有21个物种会对巢寄生发出这种鸣叫,包括杜鹃和寄生雀。其中一些鸟类亲缘关系密切,彼此生活在一起,但也有一些鸟类在5000多万年前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并且生活在不同的大陆。
由于鸣叫可以传递信息,我们推测这种鸣叫要么是为了吸引同类的注意,要么是为了吸引其他物种的注意。
为了比较这些可能性,我们使用了一个已知的全球巢寄生虫和宿主数据库。如果这种鸣叫确实存在于物种内部,是为了传递信息,我们预计发出这种鸣叫的物种应该会更加合作,因为更多的鸟类更善于保护自己的巢穴。
我们没有发现这种鸣叫。相反,我们发现能发出这种叫声的物种存在于巢寄生虫和宿主较多的地区,这表明这种叫声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巢寄生虫攻击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合作。
跨物种交流以抵御共同威胁
为了测试这些叫声是否仅在多个物种面对杜鹃时才会发出,我们在澳大利亚进行了实验。
当我们向极品细尾鹩莺和白眉灌木鹩莺展示一只杜鹃标本时,它们会发出这种叫声并试图攻击它。相比之下,当它们面对其他标本模型,例如捕食者时,这种叫声很少出现。
当我们向细尾鹩莺和灌木鹩莺展示这种叫声的录音时,它们反应强烈。这表明这两个物种几乎只对杜鹃发出这种叫声,而且当它们听到这种叫声时,它们的反应是可以预测的。
如果这种叫声在鸟类中类似于巢寄生虫的“通用词”,那么我们应该预期不同物种听到它时会有相同的反应——即使它是由它们从未见过的物种发出的。我们的发现正是如此:当我们播放澳大利亚鸟类的叫声给中国鸟类(反之亦然)时,它们的反应是相同的。
这表明世界各地的不同物种使用这种叫声,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巢寄生鸟存在的具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