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ohu.com/a/625875823_121606471
“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有人把“背”字念成一声,这个成语就成了“背着水井离开故乡”的意思。这样一来,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水井怎么可能背在背上呢?
当然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正确的解释是,这里的“背”是四声,表示“背离”。意思是背离自己家里的水井,离开了故土。在这里,水井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
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2111/17/WS6194c871a310cdd39bc75ea0.html#:~:text=%E2%80%9C%E8%83%8C%E4%BA%95%E7%A6%BB%E4%B9%A1%E2%80%9D%EF%BC%8C%E6%B1%89%E8%AF%AD%E6%88%90%E8%AF%AD%EF%BC%8C,%E4%B8%8B%E5%8E%BB%EF%BC%8C%E8%A2%AB%E8%BF%AB%E7%A6%BB%E5%BC%80%E5%AE%B6%E4%B9%A1%E3%80%82
“背井离乡”,汉语成语,背指“离开(leave)”,井指“家乡(home village)”。多形容由于生活不下去,被迫离开家乡。可以翻译为“(be forced to) leave one's hometown,go away from home或leave one's native place”等。
例句:
成千上万的人因战争所迫而背井离乡。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been displaced by the war.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8C%E4%BA%95%E7%A6%BB%E4%B9%A1/158622
“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1] [5]
这是《汉宫秋》剧中汉元帝送别王昭君时斥责大臣的话,后人从这段话中,引出了“背井离乡”这个成语。
元朝剧作家马致远,在他的杂剧《汉宫秋》中讲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汉元帝下诏书,要各州郡选美女入宫,充当妃嫔。大批美女入宫,元帝又无暇一一挑选,便让画师毛延寿画美女图以供挑选。
毛延寿是一个见利忘义、善于玩弄权术的卑鄙小人。他来到成都,成都郡便把秭归县香溪村的一位农家姑娘王昭君(名嫱)推荐给他。他一见王昭君,便知她是汉元帝所喜欢的那种类型的美人。于是他为王昭君画了一张美艳绝伦的画像,并向王昭君的家人索要一百两黄金,保证让王昭君排在百名美女的首位,使她很快就能得到皇帝的恩宠,给家人带来荣华富贵。王昭君一家人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因此,毛延寿在王昭君的画像上做了手脚。这样,汉元帝在观看美女的画像后,把王昭君打入了冷宫。
王昭君每日靠弹琵琶打发无聊的日子。一天傍晚,散步的元帝循着琵琶声发现了幽居冷宫的王昭君。汉元帝将王昭君带出冷宫,宠爱有加,封王昭君为明妃。经过一番调查,元帝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龙颜大怒,下令追捕毛延寿。毛延寿闻讯后如丧家之犬逃离了长安,投奔北番国。临走之前,还不忘带上王昭君的第一张画像。他将此画献给北番王,夸说王昭君是光彩照人、不可多得的绝世美人,唆使北番王向汉元帝索要王昭君为妻,不惜动用武力。北番王听信了毛延寿的谗言,果然如此行事。汉元帝迫于北番国的压力,答应了北番王的要求。
王昭君听说此事后,十分体谅皇上的苦处,表示愿意前往北番国,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使生灵涂炭,愿以此来报答元帝的厚爱。数日之后,元帝在霸陵桥头设宴送别王昭君。大臣们一点也不理解皇帝的心情,频频催促王昭君同北番使者尽快起程。元帝本来就有一腔怒火无处发泄,此刻终于忍不住斥责地位尊贵的尚书:“你是总揽朝政的大臣,理应能够安邦治国,保卫边疆。可是面对北番国的武力威胁,你却只能让一个弱女子前去和亲。假如我是汉高祖那样坚强的皇帝,我就派你去给昭君娘娘当侍从,让你也一起去尝一尝背井离乡、卧雪眠霜的滋味。要是你不留恋京城的生活而愿意去北番国住一辈子,我愿封你为王。”
在汉番国界的界河边上,王昭君向故乡、向元帝敬酒诀别后,突然纵身跃入波涛汹涌的江里,不见了。北番王因为王昭君的壮烈自尽而清醒,意识到使用武力并不能得到美满的婚姻。他怀着崇敬之情为王昭君修建了坟墓,并将毛延寿逮捕送归汉朝处置,汉、番两国又恢复了和平友好的关系。
。。。。。。。。。。。。。。。。。。。。。。。。。。。。。。。。。。。。。。。。。。。。。。。。。。。。。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出生地存在两种主流说法,具体如下:
---
### **1. 主流说法:湖北秭归(今宜昌市兴山县)**
- **依据**:
- 《汉书·元帝纪》记载王嫱(昭君)为“南郡秭归人”,即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古属秭归)。
- 兴山县现存**昭君故里**景区,有昭君宅、昭君井等历史遗迹。
- **文化认同**:
当地至今保留“昭君文化节”,被官方认定为昭君故乡。
### **2. 争议说法:四川宝兴(雅安市)**
- **依据**:
- 部分地方志提及“蜀郡有昭君院”,可能与汉代行政划分变动有关。
- 四川宝兴县灵关镇有“昭君故里”石碑,但缺乏直接史料佐证。
---
### **历史背景补充**
-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和亲匈奴,促成汉匈和平,史称“昭君出塞”。
- 其出生地争议源于汉代南郡与蜀郡交界区域的行政变迁,但湖北秭归说更受史学界认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匈奴传》或实地探访宜昌昭君村文化遗址。